APP下载

阿根廷作曲家吉纳斯特拉《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与演奏分析

2015-09-26程宪伟

音乐生活 2015年7期
关键词:斯特拉奏鸣曲乐章

文/程宪伟

阿根廷作曲家吉纳斯特拉《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与演奏分析

文/程宪伟

内容提要

阿尔伯特·吉纳斯特拉(Alberto Ginastear 1916-1983),是20世纪拉丁美洲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吉纳斯特拉出生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在青年时代就开始音乐创作,他从其他作曲家的作品中提取精华,并加入自己的独特创作风格,之后把这种音乐风格带到拉丁美洲。他的音乐风格带有民族音乐的元素,多取材于拉丁美洲本土的音乐和节奏,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色彩性,同时也极具研究意义。这是一首基于拉丁美洲和印第安舞曲风格创作而成的单乐章的奏鸣曲,是吉纳斯特拉最受大家关注的一首奏鸣曲。

本论文将从作品背景、作曲家的背景及创作题材入手,并总结作曲家的音乐风格,结合吉纳斯特拉个人音乐性格并总结《第三钢琴奏鸣曲》的艺术特征,最终落实到钢琴演奏上。希望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分析一些演奏技巧问题,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感受其魅力所在。

吉纳斯特拉 民族音乐 《第三钢琴奏鸣曲》 音乐创作 钢琴演奏

(本文系沈阳音乐学院院级科研立项,项目编号:2012KYL12)

1.吉纳斯特拉的生平背景及创作成就

阿根廷作曲家吉纳斯特拉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音乐才华;他就学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音乐学院,1945—1947年寓居纽约;1948年回国后创办音乐学校,其音乐起先一直采用民族语汇,1958年后才开始接近序列主义、微音程及机遇音乐节奏。

在他早期音乐创作中,钢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早期的客观民族主义到中期的主观民族主义,再到晚期的新古典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融合,都有代表性的作品。虽然每一时期都有其特殊手法,但概括地说,吉纳斯特拉会在其作品中运用极富色彩性的乐句和具有能量的民族主义风格,并且经常使用高卓(gaucho)及印地安(Indian)地区的民族音乐语言。

1952年,吉纳斯特拉创作了第一号钢琴奏鸣曲作品22,此时的他正进入第三阶段转变期——新古典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融合——所以此作品也是第二阶段主观民族主义风格中最完整成熟的钢琴作品,其中运用了表现主义的复节奏及十二音列创作手法。

第三钢琴奏鸣曲,op.55,是一首单乐章作品,同时也是作曲家最后一部作品,形式上与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包含两个重复的部分以及结尾。无论是节奏还是结构都让人联想到美洲印第安人以及殖民者的舞蹈,风格上它仍旧是托卡塔。

2.吉纳斯特拉钢琴作品民族语言与创作概述

吉纳斯特拉大多数器乐作品是为钢琴而作的。它们完成于1934年至1982年间,不仅体现出作曲家对钢琴音乐的热爱,也反映出作曲家基于“客观民族主义”与“主观民族主义”之上,通过更加现代的作曲技法,对音乐进行富有创造力的革新。保守的拉丁美洲传统与先锋派的艺术间的巨大差别成为吉纳斯特拉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毋庸置疑,吉纳斯特拉拥有自己独特的钢琴音乐风格,在这一点上,他受到了欧洲一些作曲家极大地的影响。因此他在描述是什么对他的“钢琴心理”产生重大影响时说:“我非常喜欢并经常演奏的两位作曲家是法雅和巴托克,他们对于自己民族音乐的运用与我的创作设想极为相似,这为我以后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吉纳斯特拉的钢琴音乐之所以杰出是因为它们拥有不可思议的活力与能量。他的作品中充满对比:时而是多变的重音、切分音、舞蹈节奏、无节制爆发的和弦,时而又是复杂的色彩和梦幻般的氛围。

吉纳斯特拉使钢琴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阿根廷的民族乐器——吉他,尽管这听上去有些令人吃惊。但实际上,吉他最常用的和弦(E、A、D、G、B、E)就是作曲家本人的姓名:A代表Alberto、E代表Evaristo、G代表Ginastera。同时,这也是民间音乐中的地道素材。

《阿根廷舞曲》(op.2,1937)是作曲家就读于音乐学院时完成的,并赠给了他的同学。“当我在创作《阿根廷舞曲》时,我已经学习了巴托克的音乐作品。他的舞曲中充满多变的和声、重音不断变化的节奏以及狂热的激情,这一切都是从最传统的音符中表现出来的,并具有了民族风格,给我极大的启发。”从此之后,这种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音乐风格便成为了吉纳斯特拉创作生涯的重要指向标。这首作品是吉纳斯特拉运用民间音乐进行创作的早期尝试。尽管是一首早期作品,但它已经涵盖了吉纳斯特拉后期创作中一些必要的音乐元素。

《三首小品》(op.6,1940)是三首与阿尔贝尼斯、格拉纳多斯、甚至肖邦相关联的音乐“素描”。虽然在创作构思上有所收敛,但它们的魅力以及阿根廷音乐特有的气氛并未有所减退。它比先前的作品更加复杂,音乐取材自阿根廷不同地区的歌舞音乐,包括cuyo地区的民歌、阿根廷北方的民歌、狂欢节的鼓声等等。旋律与节奏交织成了作品独特的框架。

《Malambo》(op.7,1940) malambo op.7,1940.malambo是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地区一种古老的牧人舞蹈,并渐渐成为整个国家的民族象征。这种舞蹈影响了吉纳斯特拉的许多作品(包括交响乐作品)。这首作品开始时有一个由五个音组成的和弦eadgbe,这个和弦后来经常出现在吉纳斯特拉后来的作品中。

《12首美国前奏曲》(1944)这是反映当代美国音乐旋律及韵律发展方向的音乐素描的集大成者。其中的两首,1和7,是特性练习曲,不禁令人想起肖邦富有革命性的前奏曲作品。第2,3,4,10首受到了潘帕斯草原地区音乐的影响。第5首和第12首是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的。其余的几首则是作为对一些美国音乐家的致敬而创作的。这套作品是吉纳斯特拉第一次广泛地运用美国的音乐思想,虽然仅仅是作为参考。部分前奏曲将焦点集中在特定的钢琴演奏技术上,另一些则引用了阿根廷的民歌和舞曲、美洲印第安人的五声音阶。

《科里奥拉斯舞曲组曲》,op.15(1946).其中最后一支舞曲是基于吉纳斯特拉典型的音乐对比之上的,整首作品的表现力非常突出。整首作品可以间接地看作是阿根廷民间音乐的整体参考。它尝试着建造一个复杂的结构,带有更加强有力的表达方式。以一个简单的民歌结构为基础不断展开的特点在最后一首舞曲以及每一乐章结束时的attacca中展示得清清楚楚。但是如果你看过这一组曲没有发行的原始版本的手稿,这种特征会更加明显——第一首舞曲不断重复直至尾声,使整部作品形成了一个循环。因此,这套组曲可以看作是吉纳斯特拉第一、第二创作阶段的过渡。

一直以来,吉纳斯特拉都很愿意为孩子们创作音乐作品,但是他在这一领域的创作总是要耗费很长时间,却成效甚微。他的《为儿童而作的阿根廷舞曲》未完成,仅仅留下了一首moderato和一首paisaje的草稿。1934年创作的《儿童小品》得到了文化部门的嘉奖,这套作品明显受到了法国学派的影响,并且一直未发表。1942年,他又直接参与了阿根廷的民歌及舞曲创作的一套组曲,结果也不令人满意。最后,作曲家从他的创作曲目中抹去了所有这些作品。然而,1947年创作的《阿根廷童谣回旋曲》——运用了《科里奥拉斯舞曲组曲》的形式——将不同的歌曲混合进同一种形式,却取得了成功。终于,吉纳斯特拉写出了能令自己满意的儿童作品。

Mionga(1948)、pequena danza(1955)和《托卡塔》(1970)的改编有好几种不一样的理由。Milonga(来自于《被遗忘的树之歌》op.3) 与pequena danza(芭蕾estancia选段op.8)是因为原始版本的广泛流行。《托卡塔》的理由则源于不同的环境:吉纳斯特拉把zipoli看作是阿根廷与欧洲的连接,同时也看作是美洲作曲历史的起始点。“1716年,domenico zipoli在罗马发表了他的管风琴《托卡塔》,不久之后他航行到科尔多瓦(位于阿根廷殖民地区)。在那里,他的音乐赋予了宗教庆祝活动极大的庄重感。一直以来,他都是最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第一位踏足我们国家的作曲家,将我们从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同旧大陆联系在一起。”吉纳斯特拉说道。

第一钢琴奏鸣曲,op.22,1952,是吉纳斯特拉早期钢琴作品的集大成者,也是他最广为流传的钢琴作品之一。这首作品与交响音乐《潘帕斯》no.3以及variaciones concertantes是吉纳斯特拉早期作品的最高成就,是现代作曲技法和个人创作风格的良好结合。整首奏鸣曲都鲜明地受到了阿根廷的吉他与潘帕斯草原地区音乐的影响。这首奏鸣曲被公认为是作曲家的杰作,也是他最常上演的作品。正如作曲家自己所言,这首作品很快获得了认可,同时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作曲家中断了奏鸣曲创作多年,直至1981年才写下了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我临时写下了两首钢琴协奏曲,但是一首钢琴独奏作品都没有。”吉纳斯特拉如是说。

第一乐章Allegro marcato以一个上行的三度动机和鲜明的节奏开始,并贯穿整个乐章,同时也暗示着第二主题,尽管在音乐性格上与温和、田园式的后者有很大区别。第二乐章,presto misterioso,是吉纳斯特拉后期作品中所创作的谐谑曲的先驱。大量使用的半音阶,以及几乎不间断的八分音符跑句形成了一种神秘又轻柔的氛围,后来这成为了吉纳斯特拉的标志性技巧。在第三乐章,adagio molto appassionato中,吉纳斯特拉使用了一种新的抒情风格和情感的深刻程度。末乐章ruvido ed ostinato以一种欢庆的方式结束了全区,将阿根廷民间音乐典型的3/4拍与6/8拍结合起来。

吉纳斯特拉的第一、第二钢琴奏鸣曲(no.2.op.53.1981)之间几乎间隔了30年的时间。后者毫无疑问是吉纳斯特拉钢琴音乐作品中最重要,也最有创造性的一首,因为经历了他“新表现主义”的阶段,从那个黑暗的世界摆脱出来,重新审视“前哥伦比亚”音乐,并因此创作了他的第二、第三钢琴奏鸣曲,以及为管风琴而作的variazioni e toccata。第二钢琴奏鸣曲与第三钢琴奏鸣曲是在马略卡岛与日内瓦(作曲家1970年后在此定居)同时创作完成的,这是作曲家最后的两部作品(op.54未完成)。

第二钢琴奏鸣曲op.53,1981展示出音乐语汇发展的显著倾向,与此同时又从克丘亚和艾马拉印第安人那里得到灵感。它的特点包括五声音阶以及忧郁的旋律,同时又拥有愉悦的节奏和复音程的装饰。作曲家从民族乐器中取得灵感,模仿打击乐器以及简单的khena笛子。同时作品中也出现了对殖民者舞蹈的回忆。

第一乐章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dualism(二元论),而不是通常上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快板形式。第二乐章是一个ABA结构的夜曲。高度升华的第一部分建立在一个夏威夷的爱情歌曲主题之上。B部分则是在模仿安第斯普纳夜间的杂声。第三乐章是一首托卡塔节奏的舞曲,karnavalito,低音区的和弦不断模仿低音鼓的声音。

“就像第一钢琴奏鸣曲运用了阿根廷潘帕斯地区的音乐一样,第二钢琴奏鸣曲引用了阿根廷北部aymara和quechua的音乐,包括它的无声调式、忧郁的旋律和充满活力的节奏,以及kenes笛子、鼓和microtonal melismas。

“第一乐章,allegramenta,由一个主要的主题构成,就像是介绍或总结。以它为基础构成了作品的框架。第二乐章,adagio sereno-seorrecole-ripresa dell'adagio拥 有 夜 曲 的特点。第一部分是harawi,一首忧郁的情歌,五声调式,来自库斯科,与原始人类的语汇相结合。类似谐谑曲的scorrevole,唤起了对安第斯地区夜间声音的记忆。这一乐章以ripresa dell'adagio结束,渐渐归入寂静。末乐章ostinato aymara以托卡塔形式写成,基本节奏来源于一种被称为karnavalito的舞曲,强劲而鲁莽,是典型的南美洲音乐”。

3.吉纳斯特拉的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与演奏

第三钢琴奏鸣曲,op.54,是一首单乐章作品,形式上与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包含两个重复的部分以及结尾。初始速度标记为“impetuosamente”,奠定了整首作品的表现力基础,无论是节奏还是结构都让人联想到美洲印第安人以及殖民者的舞蹈。风格上它仍旧是托卡塔。作曲家可能已经意识到这将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因此他做了这样的标注:deo gratias 25-IX-82。

这首奏鸣曲被设想成是为一台大三角琴而作,并且具有及其强烈的节奏感,让人觉得连呼吸的时间都少之又少,就像是一首尝试着逃避死亡的舞蹈。这是吉纳斯特拉最后一首作品,完成后不久,1983年他逝世于日内瓦。

“与我的第一、第二奏鸣曲相对比,第三奏鸣曲是一首单乐章的二部曲式作品,由两个主要部分和尾声组成。初始速度标记为‘性急的',为全曲奠定了感情基调。节奏型来自于美洲印第安人和拉丁美洲殖民地区的舞蹈。”

吉纳斯特拉虽然在创作上运用了很多现代技法,但是听上去,其具有很强烈的民族风格,这一切都归功于吉纳斯特拉对南美民族音乐的旋律、节奏独特运用与发展。在吉纳斯特拉的第三钢琴奏鸣曲中阿根廷民族风格元素有很多,特别是其丰富多彩的节奏,可见,南美民族音乐造就了吉纳斯特拉,民族色彩对他的创作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这首奏鸣曲就可窥见一斑。

从这首奏鸣曲创作上看,作曲家运用了不规则的节拍节奏。作曲家在传统的作曲原则基础上使用频繁变换拍号、强拍休止、长音持续、延留音等手法,形成了节拍节奏的不稳定性,不断开拓奏强弱规律,也推动了旋律有个性地展开,这种创作在第三奏鸣曲里最为明显。

谱例 1

谱例1的 6 个小节中,几乎每一小节都变换拍号,从前面6/8 拍转换为7/8、3/4,再到 3/8拍到8/8 拍相互转换,为这段旋律增加了极强的戏剧性效果,在听觉上给人以酣畅淋漓之感。这个乐章的旋律,通过连线切分等方式,呈现出异域风格。

这样的双手平行六度音程进行与他在第一奏鸣曲喜欢用的平行三度音程进行相比,显得松弛且有张力。在谱例2中可看出双手平行六度音程是两条旋律的进行,使得旋律音效厚实浑厚,具有层次和立体效果。

谱例2

在第三奏鸣曲中,吉纳斯特拉把连续八度的运用做到了极致,在谱例3这5小节的音乐中,作曲家运用左右手连续八度旋律的交替,这些连续八度的使用,使听者听到宏大的音响效果。

演奏谱例3时应果断并准确地抓住右手的特殊八度和弦,保持这段音乐积极的节奏感和鲜活的生命力。注意在演奏以八度和弦为织体的旋律时,不仅要注意纵向的和声效果,同时,还要注意横向旋律的连接,要强调和弦的高音部分,保持双手持续的力量,使乐曲以饱满的和弦音效在两个ff 的音量中完满结束。

谱例3

结语

通过以上对吉纳斯特拉的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与演奏的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部奏鸣曲所具有的独特风格以及吉纳斯特拉独具特色的音乐语言,吉纳斯特拉将传统创作手法与当代创作手法加以融合运用,既有鲜明的时代感同时又具有很强烈的民族风格,描绘出南美洲少数民族鲜明的音乐形象,使整首乐曲达到了既彰显吉纳斯特拉个性,同时又反映出20世纪音乐创作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创新。

(责任编辑 霍 闽)

程宪伟(1964 —),沈阳音乐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斯特拉奏鸣曲乐章
手机上的奏鸣曲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基于改进迪杰斯特拉算法的变电站二次电缆路径优化设计
谱写肌肤新乐章
春天的奏鸣曲
卧室里的蜘蛛
饥饿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