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鲁艺精神之光永存

2015-09-26张诗扬

音乐生活 2015年11期
关键词:鲁艺延安抗日

文/张诗扬

延安鲁艺精神之光永存

文/张诗扬

公元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日军于中国东北沈阳柳条湖地区打响侵华战争第一枪。公元1945年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公元2015年9月,《抗战歌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经典声乐作品演唱会》在沈阳音乐学院音乐厅拉开帷幕。抗日英雄以鲜血为印迹,警醒后辈勿忘国耻;抗战歌声以旋律为蓝图,指引沈音人开创未来。

一 遥忆延安鲁艺

光辉鲁艺苦中求,战地歌曲震九州,画笔音符作枪炮,不收国土誓不休

“九·一八事变”伊始,日军进犯东北,践踏我国土。一时间,残暴侵略与国人惨烈之事不可胜数。千山万壑,千年民族脊梁不曾倒;铜壁铁墙,万载民族气节永长存。乱世乃人心思治,日军刻刻侵逼,国事日蹙,盖当时一般艺术工作者,及诸多青年有为之士聚于延河之滨。就当时国力而言,延安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创办之初举步维艰,第一届学生仅培训数月即毕业,其间音乐系所定专业课程涉及作曲、声音、器乐、指挥计四类12门。后续各届鲁艺教师与学生忍苦耐劳,共同学习,砥砺德行,严守“紧张、严肃、刻苦、虚心”校训,于国家岌岌可危之时,用拳拳爱国之心执笔讨伐日寇。延安鲁艺于7年之中培养学生600余人,创作演唱大量抗日歌曲。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国土支离破碎,血泪相和而流,自当以悲歌为控诉。“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一曲《松花江上》,凝聚无尽思乡与流浪、泪水与悲愤、倾诉与抗争,使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充满了军民革命的激情旋律,听者无不肃然,爱国主义豪迈之情响彻剧场。音乐演绎出庄严肃穆和博大浪漫主义的民族之魂。“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悲壮的民族主义情怀感动了所有炎黄子孙。抗战乃每一人之责任,即在尽己之力以尽人之力。国之屈辱即吾辈之屈辱,歌声荡涤之处,吾辈无不热血沸腾。“千山万壑,铜壁铁墙”,纵使一寸山河一寸血,也必收复河山,至死不渝。

“二月里来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指望着今年收成好,多捐些五谷充军粮”“学习那南泥湾,鲜花送模范”。 歌咏使人尽田荒闲不耕之田,使其地无遗利,人无遗力,可以此助军资。浓郁民族风格的抗战群众劳动歌曲,使革命者带动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于后方支援军队作战。

“我们是艺术工作者,我们是抗日的战士。踏着鲁迅开辟的道路,为建立新的抗日艺术,为继承他的革命传统。”延安鲁艺人师承鲁迅精神,誓以笔伐戈,抗击入侵者。

日寇盘踞中国14年,沦陷数百余城,然而终究被国人奋起打出去。战乱,国心不乱,民心不乱。人孰能无死,而英雄之生命,可与天地共存。延安鲁艺文学艺术作品使国人凝心聚力,齐心抗日。其创造的精神价值无可比拟,全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国情感无法撼动。

艺术作品以精神境界为上,精神文化以人心为主。延安鲁艺文化引领抗战政治思想精神,上震慑日军,下拯救黎民,其通俗性、民族性歌曲虽非阳春白雪,而于全民抗日之时,延安鲁艺歌曲世俗化流传实有深意,影响后世近百年国人政治哲学思维乃至精神文化。其诸多艺术作品,于文学艺术方面之造诣更属举不胜举,如天公之无斧凿痕迹,如润物之无声,达到其至高之抗日理想,传递红色信仰,成就艺术文学之最高境界。

红色经典延续传承,延安鲁艺成立于兹数十载,历若干年而价值如故。歌声激励国人觉醒,延安鲁艺时期所创作的诸多抗战音乐最终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旗帜。

二 鲁艺之光 薪火相传

抗战之魂传沈音,耕耘数载为求真,歌声响彻动天地,薪火相传唱到今

抗日战争胜利,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亦迁至东北,经数次迁移,由“东北文艺学院”“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终于1958年定名为“沈阳音乐学院”“沈阳鲁迅美术学院”。两院校继续秉承“紧张、严肃、刻苦、虚心”的校训,鲁艺精神从延安延续至沈阳,逐步展衍,薪火相传。“善歌者,使人续其声。善教者,使人续其志。 ”五十余年来,沈阳音乐学院数辈校友与先贤延续延安鲁艺之光辉,歌咏延安鲁艺之经典,谱写当代音乐之精神。

1965年一部抗日题材电影《地道战》主题曲及插曲由延安鲁艺前辈、沈阳音乐学院校友傅庚辰先生谱曲,任旭东填词完成。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时重温此曲,倍感音乐旋律奋进而有力,语言淳朴而真诚,民兵乐观而睿智,一幕幕抗日战争场景再次重现。《地道战》插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作为音乐会女声独唱曲目,歌声之柔和甜美,似清泉响彻于音乐厅,贯于耳,警于心。音符、旋律、歌声,凝结的乃是民族的磨难与坚强,此种气势终将给予后人无尽指引,红色抗战经典之音必能世代相传。

数年来,沈阳音乐学院培养艺术人才,始终如一地捍卫延安鲁艺精神。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如何栽培人才,其识在教育。人才之成,需教育修养,需经长时期之栽培。

紧张——志在巅峰的音乐家需时常凝心神以治学,“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唯有孜孜不倦刻苦习艺才能超越自我,屡创佳绩。严肃——钻研业务必务实严肃,艺术之路需严谨为之,为师者正身心务专业,为学者束心神练真功。刻苦——治学需下苦功夫,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专业贵于精湛,学识贵于广博。虚心——须知学术研究愈久愈精妙,学者求学需谦恭之意,学习之路永无止境,不耻下问方能有大成就。沈阳音乐学院治学之道,本其鲁艺根源之精神以为学,使后辈心灵向往至高境界,以音乐感召万人之心,使延安鲁艺具有其当代意义与价值。

三 鲁艺精神在当代

气势浩然史笔存,繁华平淡见真淳,请君再阅旧经典,日久弥新意味深

历史事件,有如长河波浪此起彼伏,鲁艺红色经典演变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回顾红色经典,回味抗日往事,须知当代鲁艺精神之所在。当代都市生活,多取之外物而炫耀于众,文学艺术亦未能自免。乃有一种艺术日趋于商品化,沉溺于声色货利与都市物质之中,逐渐粗浅化、庸俗化。须知迷茫时莫要无助,颓废时莫要放弃,奢华时勿忘平淡,成功时勿要骄奢,鲁艺文化乃国人道德领域与艺术领域的精神领导,随历史不断演变前进。

延安鲁艺文化所表现者,民族、历史、艺术也。民族,一国之根本也;民族精神,国家之脊梁也。战争使民族精神得以凸显,异族侵略之时,更能激发出民族斗志。抗日历史,不仅需要承载过去,更需诸位后学时时顾盼,那个在血泪、耻辱、刀锋与炮火中屹立的中华民族。艺术再现生活,它用特殊形式记录历史,从美的角度解读历史,比枯燥的学术性纪事更富有鲜活力量与丰富情感。

国之未来,惟其能居安思危。处于富贵安慰处,勿忘屈辱惨烈时。鲁艺红色经典作品代表中华民族精神,长久于国人文化意识中生根成长。文化精神,需在历史变化中持续,唯有求其变,求其久,方可永恒,使其文化精神成为最高意义和最高价值所在。生命寓于艺术,艺术即是吾辈事业。勿可忘历史之存在,勿可忘延安鲁艺精神之教谕风化,但不当为安稳而漫失其斗志。长存浩然之气势,永葆赤子之情怀,力言鲁艺民族精神,虽百世可传。

(责任编辑 吴家军)

猜你喜欢

鲁艺延安抗日
抗日小英雄杨杨
让鲁艺精神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绽放新时代光芒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鲁艺后裔的追求——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专访
抗日英烈马威龙
爷爷的抗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