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

2015-09-26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10期
关键词:媒人乐句藏族

苏 娟

(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青海 西宁 810007)

浅议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

苏娟

(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青海西宁810007)

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以其庄重的仪式、丰富的程序和独特的婚礼音乐而著称于世,其婚礼仪式歌旋律优美辽阔、曲调婉转悠扬。不但是藏族民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藏族民间文学中一笔不可多得的遗产。本文从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的音乐特点、文化构建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论述,试图挖掘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民族的特征。

青海华热藏族; 婚礼仪式歌; 民族文化

“华热”在藏语中是英雄的部落或地区的意思,华热从地域范围和方言区属于安多,因此又称“安多华热巴”或“安多华热哇”,青海华热藏族地区主要指的是青海的湟水以北、祁连山区和河西走廊的东南部以及与其相连的广大农牧区,包括乐都县北山地区、互助土族自治县、门源回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广大地区通称“华热蕃噶布”,把居住在这里的藏族成为“华热”藏族。华热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自汉代起就成为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它处在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属于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过渡地带地处。这里的藏族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与汉、回、蒙古、土族等民族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华热藏族与其他地区的藏族在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

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以其庄重的仪式、丰富的程序和独特的婚礼音乐而著称于世。“整个婚礼从恋爱、提亲到结婚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歌相伴,婚礼曲主要有娘家亲朋女友演唱的《迎媒人之歌》、《梳妆歌》和姑娘出嫁前唱的《哭嫁歌》以及众亲友唱的《婚礼赞歌》、《祝福歌》和婆家唱的《迎宾歌》和《祝酒歌》等。”

一、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的音乐特点

(一)自由多变的节奏节拍

“特定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下来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产生和形成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华热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这种地理环境,孕育了浓郁地域特色和鲜明民族特征的音乐文化。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的节奏舒展、开阔,节拍以散拍子和变拍子居多。例如,《迎媒人之歌》、《进门祝酒歌》、《哭婚》和《祝福歌》等采用散拍子,这种拍子的特点是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曲调悠扬,即兴性较强,将藏族人民勤劳勇敢、质朴爽朗的性格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还有一些婚礼曲,如《迎亲曲》、《劝客下马之歌》和《婚礼酒曲》等是由两种拍子组成的变拍子,这类歌曲乐句节奏与歌词内容结合紧密,节拍灵活多变。

(二)浑然一体的衬腔和乐句

衬词、衬腔的频繁使用在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中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许多歌曲都以自由悠长的衬词开始,仿佛使人们不禁联想起蓝天白云、高原雪峰的美丽景色。每一乐句或乐汇之后由若干衬词衬腔将前后乐句(或乐汇)连接在一起,衬词衬腔和乐句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是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最富有特色的音乐特征之一。这种在实词和虚词之间自然地连接和过渡,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直接突出、乐句涵义更加清晰明了,音乐表现更加富于律动感和流畅性。例如,《哭婚》整首歌曲是一气呵成的一句乐段,先是衬腔,第一乐汇接衬腔之后连接第二乐汇,最后还是以衬腔结束。

(三)短小精干的曲式结构

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的曲式结构基本都是单乐段,以二句乐段为常见结构形式,如《迎媒人之歌》、《婚礼酒曲》、《劝客下马之歌》等,还有少量一句乐段和三句乐段等结构。三句乐段是二句乐段的变化发展,费尔巴哈曾经这样论述:“东方人见到统一而忽略了差异,西方人则见到差异而遗忘了统一。”这种三乐句的结构往往是由衬词衬腔扩展成乐句形式组成的,如《进门祝酒歌》由三乐句组成,第一乐句和第三乐句是衬词衬腔扩展为乐句,第二乐句是整首歌曲的核心。

四乐句或五句以上的乐段结构在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中一般较少见,这种短小精干的曲式结构正是藏族人民独特民族审美心理、审美标准的真实写照和客观反映。

(四)独特的旋律发展手法

1.高起低落的旋律运动线条

是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旋律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法,这种歌曲曲调一开始音区较高、音域较宽,音色高亢嘹亮、富于激情,能够充分调动演唱者的情绪和情感,然后旋律曲折下行,较之前面则略显委婉深沉,如《门外迎客歌》。

2.大二度和小三度结合的旋律特征

是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旋律发展的另一种重要手法。例如,《迎媒人之歌》全曲基本以大二度和小三度的音程级进为主要旋法特征,这种旋法受到汉族民间小调的影响,音区变化不大、音域较窄,旋律起伏不明显,体现了华热藏族文化是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3.级进和四五度跳进的旋法

不仅在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旋律发展中应用,也是青海乃至西北地区典型的地方音乐风格的主要体现。例如,《请伴娘歌》Mi—La—La—Sol—Mi—Do—Re—Mi—Sol—Mi—Re—Do—Re—La—La—Re—Re—Mi—Sol—Mi—Re的旋律进行,Mi—La是上四度关系,Re—La是下四度关系,La—Sol、Do—Re、Re—Do是二度级进音程,Sol—Mi、Mi—Do 、Mi—Sol 、Sol—Mi是小三度关系。

4.商、角、羽音的运用

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只有五声羽调式和五声商调式两种,《迎媒人之歌》、《门外迎客歌》、《劝客下马之歌》、《进门祝酒歌》和《婚礼酒曲》等为五声羽调式,其中La 是羽调式的主音,Re、Mi是羽调式的下属音和属音,成为支撑调性的骨干音,其余音围绕这三个音上下迂回,构成青海华热藏族婚礼曲独特的音阶和调式;还有《哭婚》、《迎亲曲》和《请伴娘歌》等由五声商调式构成,五声商调式是青海土族和撒拉族民歌中使用的主要调式,由此可见青海华热藏族婚礼是多元民族文化的综合体现。

二、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的文化构建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构建都是该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日常的风俗习惯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模式,华热藏族婚礼是该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风情和恋爱婚姻观的集中表现,婚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在美酒、歌谣、祝辞的映衬下,显得庄严隆重、热烈欢乐。

(一)酒与酒歌

“藏族是个与醇香美酒结缘的民族,他们把给客人敬献美酒当作一种礼仪,也是必备的待客之道。”酒文化作为藏族人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青海华热藏族婚礼提亲、定亲等环节中必不可少的礼品,而且也是送亲、迎亲、婚席等场合起重要作用的食品。媒人提亲时带一瓶酒、一条哈达和其他礼品,如若得到女方的允婚,则当场打开媒人带来的酒。定亲时媒人带两瓶酒(称“提双瓶”)、两条哈达、金银首饰和衣物若干,一瓶就送给女方家,另一瓶酒献给佛爷。婚事商议之后男方家和女方家的主要亲戚一起喝“订婚酒”。女方家一旦饮了此酒,新娘则不能再许嫁他人。在整个婚礼仪式中两家更要准备大量的青稞酒和食物来宴飨参加婚礼的人。送亲时女方家的“东赞”(送亲人)要喝“送亲酒”,迎亲时男方家要在途中设下三道“迎亲路席”,当送亲队伍到来时,迎亲者斟满酒、唱着“迎亲曲”。送亲队伍到男方家时有“拦门酒”,婚礼场合的敬亲时的“敬亲酒”、祝辞时的“祝辞酒”、宾主相互道喜的“庆婚酒”、送亲队伍离开的“上马酒”,婚礼结束后还有“谢媒酒”等。伴随婚礼的各个环节,有酒就有歌,酒歌成为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的主要题裁,“它的曲目丰富、内容广泛,包含对自然的赞美、对神灵的祈祷、对爱情的祝福、对未来的向往等,酒歌中传达的内容全部来源于生活现实和藏族人民内心所憧憬的画面。”例如《祝酒辞》:

这甘露酒

是长命百岁的益寿酒,

是部落团结的合心酒,

是所愿如意成功的胜利酒,

是载歌载舞的欢乐酒,

现献给您坐上席的亲友长者们。

(二)歌词

如果说旋律是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是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的体现,那么歌词则是青海华热藏族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和地方风俗的集中概括,是整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高度浓缩。以其婚礼仪式歌歌词的语言流畅、结构严谨、修辞丰富、辞藻华丽而备受世人青睐,如《迎亲曲》:“屋里的柱是金柱子,百匹骏马围着柱,骏马百匹不显多,祝愿骏马超千匹;中间的柱是银子柱,百头犏牛围银柱,犏牛超百不算多,祝愿犏牛超千头;院内的柱是海螺柱,百头绵羊为海螺柱,绵羊超百不算多,祝愿绵羊超千只。”这段歌词中对骏马、犏牛和绵羊的赞美,显现了该民族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海螺型是藏族人民吉祥的标志,对海螺的描述是其宗教信仰体现;还有歌词的七字句式的典型结构和一韵到底的格律形式,是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文学、追求美、崇尚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完美显现。

在华热藏区,小伙子看中了谁家的姑娘时,就聘请媒人先去说亲,所请的媒人必须熟悉婚事所有礼仪,还要能说会道、善于辞令和歌唱,媒人带着青稞酒、哈达和其他礼物到女方家提亲时,用歌声表达对男方的尊敬和小伙子对姑娘的爱慕之情;姑娘出嫁的前一日,新娘家要举行庄重的“戴头”仪式,新娘的婶母们给新娘边梳头、边唱“哭新娘”,以此同时也新娘唱起悲伤的“哭嫁歌”。在婚礼喜宴上“赞歌”、“祝辞歌”、“迎客歌”、“祝酒歌”,整个婚礼中的每一细节、每一程序以音乐为表现形式,以歌词为表现内容,充分体现了华热地区藏族的民粗犷豪放、能歌善舞的民族个性。

三、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的社会功能

马凌诺夫斯基认为,人类的任何社会现象和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为满足某种现实的需要而存在的,这就是文化的社会功能。众所周知,音乐的功能指音乐对一定社会和人们在一定时期内所产生的影响,即对人们的精神以至于社会生活所产生的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和作用,“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社会需要与音乐自身社会性内容的统一。”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仪式歌的内容大都与本民族宗教信仰相关,与其生活的习俗紧密相连,它的社会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一)本民族宗教信仰的总体反映

婚姻行为表达着一种文化,而文化又是一个民族的标志,每个民族以显著的文化特征表达着具有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按照藏族古老的风俗,青海华热藏族人民非常重视婚姻,如果哪一家违背了当地的传统习俗和礼仪程序,就要受到人们的谴责。当姑娘长到二十岁之后,就有人家请上深知礼仪、能言善辩的媒人来说亲,在此之前,男方家对姑娘在各方面已有了较多的了解,一则姑娘的年龄一般要比小伙子小一到两岁,二则要讲究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克是合;媒人前去说媒时要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媒人到女方家说媒时一定要带上系着白羊毛的酒、哈达和砖茶等”;新娘在离开家的时候,听完僧人念诵的《嘱托词》,由伴娘和其他女眷搀扶着在佛堂磕三个头,围着桑炉和嘛呢杆转三圈,然后在围着自家庄院转三圈才骑马离开娘家;新娘到新郎家门口时,有僧人一边念诵着洗脸经,一边将法瓶里的药水倒出来让新娘洗脸,之后新娘围着男方家院门前的火堆转三圈,由婆婆给她换上新帽方可进新房。在整个仪式中,宗教活动贯穿于婚礼始终,人们按照本民族宗教礼仪、行为规范完成这既神圣庄严又隆重热闹的婚礼仪式。

(二)人民生活中重要的民俗活动

饮食、服饰文化是人类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颇具民族特色的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华热藏族婚礼的仪式歌中大量地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新娘在出嫁的前一个月,父母就不让她干农活了,首先要让她多学女工针线,其次要让她保养身体和皮肤,为了使皮肤柔软光滑、白皙细腻,要用“曲拉”反复擦揉面部,然后在用牛奶洗脸。媒人说媒时的烧馍、酥油,婚礼的宴席上地道的手抓肉、醇香的酩馏酒、甘甜的奶茶都是婚礼中宴请宾客的必备佳品。华热藏族的服饰,精美华贵、古朴典雅,新郎头戴尖顶红缨白毡帽,身着白褐衫,腰束红腰带,脚蹬高腰牛皮靴;新娘身着织锦藏袍,脖子上戴珊瑚、玛瑙等饰物,头戴狐皮帽,耳戴银质大耳环,腰间系着彩色腰带。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

青海华热藏族婚礼于2006年11月进入青海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婚礼从提亲到正式举办婚礼仪式,共经提亲、定亲、戴头、送亲、途中迎亲、门口迎亲、婚礼送别等多个程序,婚礼上这些复杂的程序和庄重的仪式,无一不体现浓郁的藏家风情”;更是该地独特文化心理结构、审美价值、道德标准的活态展示,其中保留了许多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如婚宴上舅舅的地位较高,新娘的婚事如得不到舅舅的同意,婚礼则不能如期进行,在婚宴上舅舅往往坐在最尊贵的位置;还有新娘当天不入洞房与送亲的队伍一起回去等,这些习俗的保留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点。

婚礼仪式歌作为青海华热藏族民歌的重要题材,它的旋律优美辽阔,曲调婉转悠扬,不但是藏族民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藏族民间文学中一笔不可多得的遗产。值得笔者欣慰的是,在访谈门源县华热藏族艺人阿兰措时,她说:“我们这个地区的婚礼仪式,虽然有些程序简化,但基本和以前差不多,婚礼演唱仪式歌的风俗也基本保留下来,我经常担任本村或其他邻村婚礼上的“唱把式。”现如今,伴随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形式的多样化,原生态的民俗仪式和民间歌曲势必会受到一定冲击,而华热藏族却能较完整地保留其原生态面貌。

婚礼作为人类维持自身、延续社会发展的重要民俗活动,青海华热藏族以其显著的婚姻文化艺术形态,表达着具有本民族独特思维和表达方式的行为。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和音乐工作者关注藏族婚礼和婚礼仪式歌,使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彰显其魅力。

[1]苗晶,乔建中.论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M].文化艺术出版社,1978年.

[2]李西安.中国民族音乐美学三题. 音乐舞蹈研究,1987 (1).

[3]金梅,张红兵.略谈音乐的社会功能[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4]马成云.英雄的部落——门源藏族风情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

[5]赵元文.海北民俗[M].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6]中国民歌集成——青海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歌集成—青海卷[M].中国ISBN中心2000年.

[7]洪军. 华热地区藏族婚姻习俗述略[J].青海民族研究,2001(9).

[8]辛旦春加.藏族酒歌文化之析[J].音乐大观,2012(3).

J607

A

此文是2014年青海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海世局少数民族婚礼仪式音乐研究》立项号:14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苏娟(1974-),女,汉族,青海民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2008年获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福建师范大学访问学者,主攻方向:地方民间音乐研究。

猜你喜欢

媒人乐句藏族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茹泣吞悲
——《陈杏元和番》音乐分析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媒人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相亲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