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思想下文本解读的几个原则

2015-09-25陆艳林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泼水九色鹿课文

陆艳林

以生本思想为指导的文本解读,要从语言形式、迁移运用、育人功能、年段特点等方面把握好一些原则,本文试图结合日常教学、赛课磨课的反思作一些探讨。

一、 整体入手,关注文体

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想,了解“内容”、领悟“涵义”是文本阅读时必需的,只有从整体上抓住文体特点解读文本,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精髓,学而有获,学能致用。

教学《蒲公英》,我首先注意把握文体。这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尤其是太阳公公、蒲公英种子的语言写得生动有趣,耐人寻味。我根据这一特点,让学生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进入故事情境,通过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想象说话,让学生融入文本,融入角色,抓住空白点,让学生模仿故事的语言,说说另一颗种子的想法,并通过扮演太阳公公,引导学生走进故事,领悟寓意,并达到训练内化语言的目的。

二、 解密语言,找准力点

审视我们的日常教学:具体到每一篇文本,它们都有着各自鲜明独特的语言特色和丰富动人的人文内涵,这就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地、有针对性地解读,对文本语言秘密进行发掘、确立和把握。具体到每一节课,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把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就应当有所侧重,从学生语言积累的阶段目标出发,确定好一到两个语言训练的“点”,重点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欢乐的泼水节》一文,最主要的语言亮点是第2自然段的“场面描写”。作者集中笔墨,饱蘸感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傣族人民欢庆泼水节的泼水场面,突出了傣族人民的激动、欢乐之情,而且先后有序,环环相生,令人心驰神往。初读文本,我决定带学生以情境游览的形式走进课文,想象自己也参加泼水节,边读边体会人们泼水时的快乐情景。但教学第一课时之后,我发现学生对泼水节很感兴趣,在浓厚兴趣的驱使下,初读课文便对泼水节的大致情况就有了很好的了解,如果第二课时还这样牵着学生不放手,就没有真正为“学生学”而预设教学内容,这样势必不好。我深入地研读文本,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设计了傣族姑娘发出“邀请”和“闯关”的大环节,旨在给学生一个学习的理由,帮助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变“要我”去西双版纳,为“我要”去,激发学生自主地走进课文。再抓住重点段落——第2自然段的场面描写,品读语句的表达方式和用词的精当。针对该段落比较长但层次分明的特点,我用“切蛋糕”的比方,激励学生们尝试分层阅读,分别从泼水之前、泼水之时、泼水之意三个层次,把文字读成画面,从而深刻地感知文义,体会到文章场面描写的特点。

三、 去繁崇简,深入细节

“简约”这个词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炙手可热,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注意到“简约”之于教育教学的要义,纷纷据此提出了各自的教学主张。

“简约并不简单”。每一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教学重、难点,需要我们准确地把握。研读一篇文本,我们应从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比如知识积累、运用需要等),发现文本的精要

描写、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感人肺腑的心理活动等等),在设计教学时不能一味追求简单,而应设计细致精巧的教学环节,有效地突破难点。

《军神》一课的题目是“军神”,这一称呼来源于文中沃克医生的话:“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是什么样的情景使沃克医生如此的震撼,是什么样的精神使他如此感动?我想,这是课文最敏感、最关键的部位,如同象棋对垒中的一个关键子,用好这个关键子就能盘活全局。我以这句话为突破口切入文本,然后逐步展开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本文细节描写的特点,我设计了两处点睛之笔——一是教给三年级学生两种基本的阅读方法:找出关键词语和学做文中人物;二是巧用简单的教学媒体,播放钟表秒针的“滴答”声,使文章的细节描写深入人心,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四、 价值引领,合宜适度

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要特别注意把握好价值引领的方向和“度”。首先,要合宜,要符合该年龄层次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符合儿童接受能力。如读《猴子种果树》,要让学生明白做任何事耐心和远见很重要;读《理想的风筝》,不仅要体会作者对刘老师深切的思念之情,更要从刘老师的身上学到坚强、乐观、热爱生活和对事业执著追求的人生态度。有些课文比较特殊,有明显矛盾冲突、有形象生动的正面、反面人物,比如《九色鹿》《哪吒闹海》《狐假虎威》《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等,我们要注意潜心研读,帮助学生明辨善恶、扬善惩恶,不要让调达、洪教头之流在学生心田中占据太大的位置。

其次,针对儿童的文本解读,“度”的把握尤为重要。这里所说的“度”,是适度。根据儿童特点,该浅显的时候不必深究,该深刻的时候不容肤浅。比如,课外阅读《灰姑娘》,对于低年级学生,我和学生喜爱灰姑娘的勤劳善良,憎恶继母和姐姐的懒惰、凶恶;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我引导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文本中的每一个角色,进而推人及己,学习灰姑娘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和行动。文本解读时“度”的不同把握,其教学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

对于《九色鹿》,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从动画片或故事书中了解了故事的大概内容,对于故事所表现的善与恶、美与丑有基本的认识。从儿童的角度来看,九色鹿作为爱的化身,它的语言和行动对孩子充满了吸引力和感染力;而另一重要人物——调达,为了体现他的丑恶嘴脸,文中也有不少笔墨的描写。在研讨调达这个人物形象时,有的老师往往不放心,总爱设计出一些噱头,去实现所谓的教化作用,有时把握不当,就会适得其反。请看一位老师的教学片段。

【片段回放】

师:调达在看到皇榜上写着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他是怎么想的?

生:嘿嘿,我发财的机会来了!

生:只有我知道九色鹿的住处,要是我带国王的军队去捉九色鹿,一定可以得到黄金万两。哈哈哈!

师:调达的内心就没有一点犹豫吗?他忘记九色鹿对自己的救命之恩了吗?

生:九色鹿对我有救命之恩,我却出卖他,会不会遭报应啊?

生:我发过誓,决不说出九色鹿住地的,可为了荣华富贵,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案例诊断】

这位老师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是因为她认为,调达即使再坏,当念及九色鹿对他的救命之恩时,当回忆起自己曾经的郑重誓言时,内心也许会有所犹豫,有所不忍。当然最后贪念战胜了正义,他背信弃义,选择了进宫“告密”。

但这样的解读符合故事的本义吗?我们必须用孩童般澄澈的眼光再次审视文本,仔细读读课文: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他是“见利忘义”的,并没有顾及之前九色鹿的救命之恩。《九色鹿》作为一则民间故事,人们在编故事的时候塑造的就是这样一个彻彻底底、灵魂肮脏的小人形象。教者解读文本时,过分追求细致,以至于钻了牛角尖,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会跟着走弯路。

我觉得无论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一点是我们要恒守不变的,那就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能够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出发。不管文本怎么变,无论教法怎么改,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树立自我,为他们的习作、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永远不会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把握是第一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始终朝着本初的教育理想,坚守恒定于心的文本解读原则,才不至于走向偏远,也不至于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石港小学)

猜你喜欢

泼水九色鹿课文
九色鹿
泼水成冰,“冻”感十足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泰警方呼吁民众理性泼水
泼水咯
泼水狂欢
背课文
九色鹿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