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募配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2015-09-25耿丹胡幼平李晓亮李金华马婷婷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8期
关键词:配穴电针功能性

耿丹,胡幼平,李晓亮,李金华,马婷婷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成都 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75)

慢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一组慢性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饱胀不适、餐后饱胀、恶心、呕吐等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采用电针胃的合募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成都中医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门诊确诊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制作随机数字表,将全部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下合穴组、募穴组、合募配穴组。根据随机数字表填写随机分配卡,随机卡包含序号、随机数字、组别。将随机分配卡片用不透光的信封密封,并在信封上编序号。患者按就诊顺序符合纳入标准后启封。下合穴组中,男 8例,女 12例;年龄最大 38岁,最小 19岁;病程最长 8年,最短3个月。募穴组中,男6例,女14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21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6个月。合募穴组中,男5例,女15例;年龄最大56岁,最小22岁;病程最长12年,最短8个月。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2006年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诊断标准”和“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分型标准者。②年龄18~65岁。③在进入研究前至少15 d内没有服用过任何胃肠促动力药,未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④患者本人签署或由其直系亲属代签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意识不清,不能表达主观不适症状,精神病患者。②进展性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消耗性疾病,易合并感染及出血者。③合并心血管、肝、肾及消化、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④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⑤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症状者。

2 治疗方法

2.1 取穴

合募配穴组取中脘、足三里(双侧);募穴组取中脘;下合穴组取足三里(双侧)。

2.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各穴进针得气后,在距此针 2 mm处(近心端)再针刺一针(毫针规格为0.18 mm×13 mm,浅刺5 mm),浅刺不必得气;两针接LH200型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且两电极夹金属面不能相互靠在一起,打开电源开关,选择经针模式,波形为疏密波,频率2/100 Hz,电流强度在1~2 mA范围,以患者耐受为度,定时为30 min。当到达30 min后,先将输出电位退至“0”位,然后关闭开关,取下导线,最后按出针法将针取出。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

2.3 随访

治疗 1个月后进行随访,患者需填写尼平消化不良生活质量评分表,消化不良症状积分表和总体疗效评价。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1.1 总体疗效评价

患者总体疗效评价是通过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将痊愈(A)、显效(B)、好转(C)、无效(D)4个等级进行选择,按照每个等级人数比例转换成分值进行评价[1],如痊愈率=A/A+B+C+D。

3.1.2 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评价

NDI[2]分为症状指数(NDSI)和生活质量指数(NDLQI)评价。

3.2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参数检验法和非参数检验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Independent Samples Tes;总体疗效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合募配穴组总有效率为 100.0%,募穴组总有效率为90.0%,下合穴组总有效率为90.0%。患者总体疗效评价比较,属于单向有序资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治疗结束后统计量χ2=6.086,P=0.04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3组疗效不同。详见表1。

表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3.2 随访时3组总体疗效比较

1个月随访时患者总体疗效评价比较,属于单向有序资料,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统计量 χ2=8.941,P=0.011,P<0.05,有统计学意义,提示3组疗效不同,根据各组疗效改变频数看出,合募配穴组疗效>募穴组疗效>下合穴组疗效。详见表2。

表2 3组随访时总体疗效比较 [n(%)]

3.3.3 3组治疗前后、随访NDSI评分比较

对各组治疗前、治疗2星期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NDSI评分进行均数比较,得出3组P值如表3。治疗前 ND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 NDS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3组DNSI评分治疗后有差别。详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随访NDSI评分比较(n=20)(x ±s,分)

3.3.4 3组治疗前后、随访NDLQI评分比较

对各组治疗前、治疗2星期后、治疗结束,1个月后随访进行比较,得出3组P值表4。治疗前NDL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NDL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 3组DNLQI评分治疗后有差别。详见表4。

表4 3组治疗前后、随访NDLQI评分比较(n=20)(x ±s,分)

4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率高、慢性反复发作的特点使消化不良成为影响人们生活的一个很大的临床问题[3],但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西医多采用促动力药、抑酸剂、抗抑郁药以及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的药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治疗,但存在副反应,且疗效不佳。而从中医学角度可按“痞满”、“胃脘痛”、“呃逆”、“呕吐”等进行诊断和辨证论治,多从胃肝脾来认识本病。

近年来针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研究中较为普遍,大多从脾胃角度考虑。许多现代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中脘、天枢、内关等均能促进胃动素分泌,改善胃动力,降低内脏敏感性[4-13],其中足三里、中脘频率最高[14-19]。腧穴配伍中原络配穴、俞募配穴一直应用于临床,而合募配穴则是一种新型配穴方法。合募配穴是将募穴与下合穴配伍,主要治疗六腑病证的配穴方法,是特定穴配伍的应用。

合募配穴中“合”是指下合穴,是六阳经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指出“合治内府。”说明下合穴是治疗六腑病的主要穴位,且有通降腑气的作用,从概念上形成“合”治内腑,应始于足三里[20]。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故选足三里。

合募配穴中“募”是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穴位。首先见于《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募穴位于靠近脏腑的部位,除治疗相应脏腑、互为表里脏腑的病证外,又可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变的作用[21]。

合募配穴是取两者在主治上的共性,相辅相成,增强疗效。因此将两穴相配,更适于治疗腑病、阳证。合募配伍,升降相合,气机通畅,阴阳相续而腑病可除。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以上腧穴均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配穴疗效显著优于单纯取穴,证明了穴位配伍协同效应的存在。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优化的经穴配穴处方,能够更有效地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餐后饱胀不适、上腹部疼痛、胸部灼烧感的症状。针灸组方配穴是针灸临床疗效得以发挥的关键因素,这充分看重了特定穴的应用,揭示了脏腑经络之气血如环无端的流注形式,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针刺两个或多个穴位,可以改变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机能。在今后的研究中,可增加客观的疗效指标,设立等待治疗以及俞募组、合募组治疗作对照,进一步评价针刺经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和优势穴位配伍。

[1] Talley NJ, Locke Ⅲ GR, Lahr B, et al.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排空延迟和生活质量下降[J].胃肠病学,2006,11(2):124-125.

[2] Talley NJ, Haque M, Wyeth JW, et al. Development of a new dyspepsia impact scale: the Nepean Dyspepsia Index[J]. Aliment Pharmacol Ther, 1999,13(2):225-235.

[3] 彭随风,杨家耀,时昭红.电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自主神经功能及心理状态[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36):4105-4109.

[4] 杨秀明,原够仙.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与病因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282-284.

[5] 兰蕾,常小荣,严洁,等.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0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1):66-69.

[6] 姚筱梅,姚树坤,张瑞星.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近端胃动力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21):2139-2141.

[7] 陈建永,潘锋,徐建军,等.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动力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0):880-882.

[8] 杨琦,黄裕新,李慧艳,等.电针足三里穴促胃动力机制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19(5):462-465.

[9] 王景杰,夏德雨,卢王,等.针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足三里穴对其胃运动功能的影响[J].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08,17(7):561-562.

[10] 吴亚丽,潘莉莉.电针内关对胃酸分泌,血清胃泌素,血浆生长抑素及胃动素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5,24(1):63-65.

[11] 王浩,申国明,汪克明,等.电针中脘、胃俞对大鼠胃运动及血清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4):37-39.

[12] 余芝,夏有兵,卢明香,等.电针不同部位单穴对大鼠胃运动双向调节效应特征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9):701-703.

[13] 于文静,卢明香,曹新,等.电针天枢及其配伍组合对不同状态大鼠胃运动效应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3):49-52.

[14] 胡莎莎,王茵萍.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概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7):91-94.

[15] 姜硕.足三里穴配伍应用古代文献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1-118.

[16] 房纬,赵雪圆.胡氏腹部推拿配合针灸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40例[J].陕西中医,2012,33(2):215-217.

[17] 赵会玲.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50例[J].陕西中医,2007,28(7):883-884.

[18] 于晗,董勤,仲远明.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现代临床文献计量分析及其选穴特点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11):126-128.

[19] 申丽娟.针灸穴位刺激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心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13,9(8):88-89.

[20] 赵京生,史欣德.下合穴理论的研究[J].中国针灸,2011,31(7):646-652.

[21] 张永臣,张春晓.浅释《针灸甲乙经》对募穴的贡献[J].江西中医药,2011,42(8):50-51.

猜你喜欢

配穴电针功能性
基于十二指肠异常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研究进展
《针灸大成》歌赋之对穴配伍规律研究❋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一种功能性散热板的产品开发及注射模设计
不同功能性聚合物在洗涤剂中的应用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杨金斗松筋点动配穴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经验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