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刺法治疗面肌痉挛33例
2015-09-25吕海庆邹伟孙晓伟
吕海庆,邹伟,孙晓伟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是指一侧面部肌肉间断性不自主阵挛性抽动或者无痛性强直。本病常始于眼轮匝肌,渐渐波及到其他面肌,随即几个月至几年内逐渐加重。严重者面部肌肉均剧烈抽动,可因紧张、激动、疲劳而加重。面肌痉挛为临床常见病、难治病,多见于中年女性,发病率为男性的2倍,给患者造成很大心理负担,且影响社交。西医治疗主要采用A型肉毒素局部注射,但易出现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笔者采用局部少穴毛刺法治疗面肌痉挛患者 33例,并与常规针刺治疗 27例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面肌痉挛患者均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三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27例。治疗组中男12例,女21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59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10年;病变部位在左侧16例,右侧17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57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8年;病变部位在左侧15例,右侧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1]
①早期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抽搐,渐至同侧其他面肌;②抽搐程度不等,可因劳累、精神紧张及谈话等因素加剧,入睡则抽搐停止;③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的辨证标准拟定。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患侧太阳、四白、颊车、地仓穴。常规消毒后,采用长 25 mm毫针行毛刺法针刺 0.2寸,得气后留针50 min,期间嘱咐患者静卧、放松。每日1次,30 d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取穴同治疗组。常规消毒后,采用长25 mm毫针针刺0.5寸,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50 min,期间嘱咐患者静卧、放松。每日1次,30 d为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2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相关标准。
治愈: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随访半年无复发。
显效:面部牵拉抽动、麻木基本消失,在天气及情绪变化时偶有发作。
有效:面部牵拉抽动次数明显减少,痉挛持续时间缩短,相邻两次痉挛间隔延长。
无效:症状无变化。
3.2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
3.3 治疗结果
由表1可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为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4 讨论
面肌痉挛属中医学“筋惕肉瞤”范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盛则动”,“高巅之上,惟风可到”,多由风、热、痰、瘀所致。本病目前仍是神经内科诊断明确但效果不佳的神经病之一[3]。
由于面肌痉挛病位较浅,故应采用浅刺治疗。毛刺法是一种独特的皮部刺法,《素问》[4]:“凡十二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本病在现代医学中属于周围神经疾病的范畴,而此种针法可以抑制神经传导,从而改变症状,继而缓解症状。面部属手足阳明经、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之分野,治疗以阳明经穴为主[5],故取四白、颊车、地仓穴,太阳穴为局部取穴,以上穴位相配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一般面肌痉挛在初期时比较轻微,不容易受到重视,迁延日久,会导致病情恶化。目前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治法也各不相同,但愈后多效果不佳。应用毛刺法,手法轻柔,破皮即止,不应用任何行针手法,刺激比较柔和,疼痛感小,再配合选穴较少,患者较易接受,可消除患者恐惧心理,并且预后较好,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比较好的手法。而应用传统平补平泻手法,一般由于针刺过深或手法过重会导致病情加重,而毛刺法避免了病情的加重,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进一步研究。
[1] 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13-718.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0,186.
[3] 韩雪梅,黄晓媛,秦丽娜.头针治疗面肌痉挛 30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2):24-25.
[4] 刘蓉.毛刺加巨刺治疗面肌痉挛35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2):73.
[5] 王鹏.针刺治疗面肌痉挛 6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8):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