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配合灸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

2015-09-25杜科涛谢辉

上海针灸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浅表性艾灸胃镜

杜科涛,谢辉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郴州 423000)

慢性浅表性胃炎[1]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现代医学对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与对症治疗等。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2-10],可通过不同的穴位配伍达到疏肝和胃、健脾理气、养阴益胃之功效。笔者自2010年至2014年间,采用针刺配合灸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并与药物治疗相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12例患者均来自湖南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门诊。其中男52例,女60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30年。将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5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 2006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形成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1],拟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如下。①有不同程度的中上腹不适、饱胀、钝痛、食欲不振、嗳气、消化不良、厌食、恶心及与进食有关的上腹部疼痛等症状,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可有左上腹部轻度压痛。②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电子胃镜诊断标准。慢性浅表性胃炎内镜下可见红斑(点状、片状和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基本表现。可同时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出血、粗大皱襞或胆汁返流等征象。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09年,深圳)《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疗共识意见》[12]。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症状为①胃痛隐隐,绵绵不休;②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次要症状为①泛吐清水;②神疲纳呆,四肢倦怠;③手足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苔白;⑤脉虚弱。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及中医脾胃虚寒型的诊断标准;②年龄 18~65岁;③愿意接受针灸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②年龄<18岁或>65岁;③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性者; ④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⑤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⑥不能坚持针灸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取气海、关元、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天枢(双)。患者取仰卧位,采用0.25 mm×40 mm毫针,诸穴均直刺,施术轻缓,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补法不提插,每次留针30 min。然后将点燃的艾条放入适当大小灸盒于中脘穴施灸,以患者自觉温热无烫灼感为度,每次30 min。以上治疗均每日1次。

2.2 对照组

选用盐酸雷尼替丁(商品名为欧化达,广州欧化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4022608),每次0.15 g,每日2次,清晨及睡前服用。

2.3 疗程

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治疗1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本项目进行临床症状及胃镜检查2个指标的观察,各指标分别于治疗前1 d及结束治疗后1 d进行检测评定。

3.1.1 临床症状

胃痛症状按轻度(隐痛)、中度(疼痛较为明显)、重度(疼痛明显,可呈持续性,表情痛苦),分别计1、2、3分。喜按喜暖、食后脘闷、纳呆少食、便溏腹泻、四肢疲乏无力等症状每项各计1分。

3.1.2 胃镜

治疗前后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常规观察胃部。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13],分为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及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3.2.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后症状体征积分)/治疗前症状体征积分]×100%。

临床治愈: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疗效指数为100%。

显效:疗效指数>70%。

有效:疗效指数为35%~70%。

无效:疗效指数<35%。

3.2.2 胃镜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治愈:胃黏膜活动性炎症消失,慢性炎症好转达轻度。

显效:胃黏膜急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

有效:胃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

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之病例,而未恶化者。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自身前后比较,配对成功且配对差值满足正态性时,用配对 t检验,否则用配对秩和检验;两组比较,若资料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时,用成组t检验;若资料满足正态性但方差不齐时,用 t’检验;若资料不满足正态性时,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82.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3.4.2 两组近期胃镜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4%,对照组为 69.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近期胃镜疗效比较 (n)

4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多因脾胃气虚,过食生冷,误用寒凉药物,攻下太过,久病耗伤阳气所致,日久入络夹瘀更加缠绵难愈。临床常以健脾益气,温中散寒,活血通络为治疗大法[14]。

治疗中所取气海为气之海,关元培肾固本,具补脾益肾、益气养血之功;天枢为大肠募穴,具有健运脾胃、化气生血的作用;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交会穴,对肝、脾、肾有保健作用。本研究运用针刺配合艾灸中脘治疗,针刺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Na﹢净流出量,降低H﹢离子反弥散量,起到对胃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15];施灸所用“艾”属温性,善通十二经脉,可理气血、逐寒湿、温经络,现代研究发现[16-28],艾灸具有抗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作用以及镇咳、平喘、祛痰、抗过敏、镇痛、抗自由基、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艾”燃烧时所产生的热能近似于红外辐射,有较高的穿透能力,可发挥其药物和火热的综合温通作用。艾灸作用的中脘穴位于脐上 4寸,中脘属任脉,内联胃脘,且中脘为胃之募穴,具有补脾胃、理中焦、调升降的作用,艾灸此穴,能直接作用于胃脘,故于此处施灸具有穿透力强、疗效好的特点。综上所述,针刺与艾灸中脘配合相得益彰,可发挥补气健脾、调和气血、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之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稳定,起效迅速,操作简便,舒适度高,无毒副反应,患者乐于接受,不仅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还能有效改善胃黏膜病变。

综上所述,针刺配合灸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疗效确切。该方法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的治疗方法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针刺配合灸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但本人认为配合中药内服,或者其他治疗,中西医结合多元化综合治疗效果应该会更好。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肯定,临床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合理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取长补短往往会收到更好疗效。然而临床上对本病治疗方法缺少一个规范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将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有机结合,制定行之有效的量化指标,优化治疗措施,倡导个性化治疗与护理,寻找一个比较完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是我们今后临床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1] 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第 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2-384.

[2] 孙玮,周思远,钟峰.针灸治疗浅表性胃炎临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7):69-70.

[3] 郭克勤.隔药铺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3,(1):36-37.

[4] 刘虎.温针灸配合腕踝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3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5):38-39.

[5] 李学军,刘礼梅,吴婧,等.益气和中法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1,30(5):51-53.

[6] 赵彩娇,范郁山.灵龟八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7):1741-1742.

[7] 陈素,熊秀蓉.针药并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48例[J].福建中医药,2008,39(6):26-27.

[8] 罗伟,黄玲华.针灸推拿治疗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31):4611-4611.

[9] 辛银虎,陈小玲.温针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 52例[J].陕西中医,2005,26(9):959-960.

[10] 罗伟,黄玲华.针灸推拿对 50例小儿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电图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5):5-6.

[1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1):55.

[12] 张声生,李乾构,黄穗平,等.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0,18(3):207-208.

[1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重庆).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5,10(3):181.

[14] 郭克勤.隔药铺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3,28(1):37.

[15] 钟木生.健脾益胃疏肝汤加穴位悬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42例[J].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2009,18(3):11.

[16] 兰蕾,常小荣,石佳,等.艾灸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2):2616-2620.

[17] 张晓娟,吴社泉.益气健脾补肾方配合艾灸、中药保留灌肠对慢性肾功能衰竭(非透析期)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9):6-7.

[18] 秦福荣.艾灸结合五官超短波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国疗养医学,2015,24(6):597-598.

[19] 王艳萍,张国忠,李艳红,等.艾灸疗法结合刮痧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0):2197-2199.

[20] 贾政敏,黄碧纯.艾灸关元穴防治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医文献杂志,2015,(3):54.

[21] 吴驻林.传统艾灸治疗肿瘤的免疫学机理研究与展望[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6):672-673.

[22] 吴爱花,单增天,田岳凤,等.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血细胞的影响[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5,16(1):19-20.

[23] 王茎,夏晓红,叶敏,等.不同灸量艾灸对克罗恩病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积分和血清IgG、IgA、IgM水平的影响[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3(1):22-25.

[24] 传芳,薛海燕,沈克平,等.艾灸改善胃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9):726-728.

[25] 杨杰,闫晓,张玲莉,等.艾灸对机体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9):867-868.

[26] 谭静,常小荣.艾灸治疗脾胃病研究近况[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8):575-576.

[27] 张传英,唐照亮.艾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研究概况[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9,28(2):60-62.

[28] 周立华,唐英,卢依平,等. 艾灸法治疗艾滋病脾气虚腹泻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5):17-19.

猜你喜欢

浅表性艾灸胃镜
艾灸与耳穴治疗假性近视
一款多功能便巧艾灸辅助器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替普瑞酮治疗老年慢性浅表性胃炎46例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