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视角下《局外人》两个中译本对比
2015-09-25吉玉婷
吉玉婷
【摘要】本文用法国释意派翻译理论对比了《局外人》的柳鸣九先生和郭宏安先生的两个中文译本,并对小说中的一些典型实例,从理解、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表达三个方面分析了两个译本在翻译处理上的差异,从而阐述了通过语言外知识的参与而传达交际意义对翻译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释意理论 《局外人》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对比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安徽工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项目(社科类),项目名称为“《局外人》不同中文译本下的汉法语言句法结构对比研究”,项目批号为“QS201423”。
【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14-02
一、法国释意翻译理论概述
法国释意派翻译理论创始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为赛莱斯科维奇和勒代雷。释意理论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个通过“释意”来传递意义的过程,译者不单单进行简单的语言符号转换,而是通过非语言形式知识的参与,对原文篇章的实际意义进行重组和作出解释。翻译的对象不是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寄于语言外壳的意义,译者需要剥离原语外壳,抓住意义实质。释意理论认为翻译过程是由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三个步骤构成。这一理论虽然源于口译和国际会议翻译的研究,但同样适用于书面翻译。 (勒代雷, 2011)
二、释意理论下两个译本的对比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其代表作《局外人》也是最为中国读者所熟悉和喜爱的小说之一。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到现在,中国很多的译者都介绍过它,其中最为知名的是柳鸣九先生的译本和郭宏安先生的译本。以下主要是运用释意理论对这两个译本的比较,来看两者在处理译文时的差异。
(一) 理解
1.理解语言知识
释意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的对象是信息内容,即意义。翻译中理解和表达的是语言知识和认知知识结合后产生的意义。翻译的任务是转达交际意义,而语言只是理解意义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若想正确理解意义,译者不仅仅要拥有语言知识,还应有广泛的语言外的知识。(许钧, 1998)
Moi, jai pensé que cétait mécarter encore de laffaire, me réduire à zéro et, en un certain sens, se substituer à moi. (Camus: 157)
我呢,我认为这仍然是把我这个人排斥出审判过程,把我化成一个零,又以某种方式,由他取代了我。(柳鸣九: 107)
我呢,我想这还是排斥我,把我化为乌有,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取代了我。(郭宏安: 55)
“化为乌有”是汉语里的一个成语,出自汉代司马相如所做的《子虚赋》,意思是全部消失到完全不存在。在小说中,整个审讯过程里,人们对主人公所犯命案的前因后果、事实细节毫无兴趣,也没有作深入调查分析。郭宏安先生的翻译,传神的传达出了司法人士对主人公的漠视。柳鸣九先生则是语言层面的直接转换和对等,在表达上比较西式,意思不够直观明白。
2. 认知补充
释意派翻译理论称篇章理解所需的上下文、交际环境、认知知识(语言和语言外知识)为认知补充。译者若想翻译,必须拥有与其相应的知识,无论是篇章内容还是应产生的情感效果,都必须翻译出来。(许钧, 袁筱一, 2004)
Jai re?觭u un télégramme de lasile:《Mère décédée. Enterrement demain. Sentiments distinqués.》(Camus : 9)
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令堂去世。明日葬礼。特致慰唁。”(柳鸣九: 1)
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郭宏安: 3)
《局外人》这部小说的文体风格是简单平淡,甚至是单调枯涩的。柳鸣九先生在译文中用了“令堂”、“去世”、“慰唁”这样的词语,虽然用词非常规范,让人觉得电报饱含肃穆和人情味,但是这并不符合小说原有的风格。而郭宏安先生用了“死”这个字眼,同时简单的翻译为“母死”、“通知”,还原了小说的文体风格,也凸显了主人公以及周围人的漠然冷酷。
3.交际环境
交际环境指的是构成语言交际的客观环境。同样的语言形式,在不同交际场合、不同的交际者、不同的背景环境下,都会产生不同的交际意义。因此翻译时必须重视和依据交际环境,理解具体的交际意义,同时兼顾译出语和目的语国家的人际关系文化和习俗差异。
Le vieux avait rougi et sétait excusé. Jétais intervenu pour dire:《Mais non. Mais non》. Je trouvais ce qu il racontait juste et intéressant. (Camus: 16)
老门房脸红了,连连道歉。我立即进行调和,说:“没关系,没关系。”我觉得老头讲得有道理,也有意思。(柳鸣九:6)
老头子脸红了,连连道歉。我就说:“没关系,没关系。”我觉得他说得对,很有意思。(郭宏安:6)
“Mais non.”原意是“当然不是。”其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能够演变出千变万化的意思,可以表示拒绝、震惊、悲伤、愤怒、遗憾等等。这个例句中,“Mais non.”是回复老门房的“连连道歉”,根据上下文翻译为“没关系”最为合适。
(二)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
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是介于理解和表达之间,释意理论认为意义一旦被理解便与语言形式分离,笔译中文本的转换,本身就是一个脱离原语语言形式的过程。译者并不拘泥于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通过语言结构理解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后,通过译出语表达出来。
Maman disait souvent qu on nest jamais tout à fait malheureux. (Camus:170)
妈妈过去常说,一个人即使倒霉决不会时时事事都倒霉。(柳鸣九:117)
妈妈常说,一个人从来也不会是百分之百的痛苦。(郭宏安: 60)
“tout à fait”的意思是“完全地”。郭宏安先生没有摆脱原文文字的束缚,在直译了原句后并没有明确的表达出原句的内在意义,反而使译文读起来既拗口又费解。柳鸣九先生按照原文的意义对译文进行了变通,使得译文忠实了原句的意义而不是形式。
(三) 表达
表达就是利用对目的语的驾驭能力,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形式忠实地转达原文意义。这就要求译者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学素养和学识修养,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文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形式,使得译文的形式能够与原文产生同样的效果。
Il a déclaré que je n avais rien à faire avec une société dont je méconnaissais les règles les plus essentielles et que je ne pouvais pas en appeler à ce c?覺ur humain dont j ignorais les réactions élémentaires. (Camus:155)
他宣称,既然我连这个社会的基本法则都不承认,当然已与这个社会一刀两断;既然我对人类良心的基本反应麻木不仁,当然不能对它再有所指望。(柳鸣九:106)
他说我与一个我连最基本的法则都不承认的社会毫无干系,我不能对人类的心有什么指望,因为我对其基本的反应根本不知道。(郭宏安:54)
《局外人》整篇文章里面,像这样复杂的长句不是特别多,这个例句当中实际上是由“Il a déclaré que… et que… .”引导的两个并列的宾语从句,并且每个宾语从句中都有一个由关系代词“dont”引导的名词补语。对于这样工整的长句,柳鸣九先生在处理译文时,将并列的两个宾语从句用冒号分隔开,而冒号两边各有一个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句,单从译文的句子形式上就能够贴合原句的工整表达。所以,译文在保留原句特色的同时,更符合汉语的逻辑思维和表达习惯。郭宏安先生对于这一句的翻译,前一个分句有一个修饰语套着修饰语的单句,会让句子变得不流畅、意思更难理解,后两个分句则是一个因果复句。这种处理方式没有体现原句的特色,也让译文变得稍显晦涩。
三、结语
法国释意派翻译理论提出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的翻译程序,强调译者的目的不是机械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把语言意义和非语言意义区分开,从而传达出文章中的语言所蕴含的非语言意义。通过对比柳鸣九先生的译本和郭宏安先生的译本,我们可以看出,郭宏安先生的译本更忠实的再现了原文的文体风格,使得中国读者能够最大程度的感受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柳鸣九先生的译本更注重保留原文的意义,并按照汉语的行文方式和中国读者的思维方式重新表达。由此可见,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做到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来挖掘真实的意义,还需要具有认知能力和语言外知识的参与,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形式表达出原文的意义和风格,使得译文更加具有价值。
参考文献:
[1]Camus A.L'?魪tranger[M]. Paris: Galimard,1971.
[2]郭宏安.局外人·鼠疫[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
[3]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P.1-P.24.
[4]柳鸣九.局外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5]许钧,袁筱一.当代法国翻译理论[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P.110-P.129.
[6]许钧.翻译释意理论辨——与塞莱斯科维奇教授谈翻译[J]. 中国翻译,1998年,第1期:P.9-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