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画出意境,读出诗情

2015-09-25张旭琴

学习报·教育研究 2014年37期
关键词:渔歌子首词意图

张旭琴

一、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古诗词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词。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田园,热爱乡村。《渔歌子》这首词也是情趣盎然地表现了渔夫悠闲的乡村生活。作者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的《渔歌子》也是一片画意诗情。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诗词已经并非陌生。并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特别是在我们学校开展晨诵午读的活动中,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积累了大量的古诗词。本学期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忆江南》也是一首词,所以学生对词的常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渔歌子》本身文字比较浅显易懂。所以,学生对于《渔歌子》的理解和体会应该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关键是老师要提供好相应的踏板。

教学目标:

1. 认识“塞、箬、笠、蓑”这四个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这三个生字。2.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3. 体会这首词的内容,想象画面,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自由闲适地思想感情。4. 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通读朗读想象,感受词中的美景和意境,体验作者宁静,悠闲的心态。

教学难点:

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感悟“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内涵及原因。

教学思路: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最绚丽的瑰宝,面对古诗词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经典,老师没法讲,也不能讲。所以本堂课我以板画为突破点,围绕着板画开展一系列的朗读,体会,想象和练写,以画促读,以画促写,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通过前面的铺垫,让学生深刻理解“不须归”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

教科书、ppt课件、课堂练习纸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步骤

(一)词语导入

大屏幕出示关于春天的四字词语。

附:郁郁苍苍       桃红柳绿

莺歌燕舞       戏蝶游蜂

白鹭翩翩       桃花朵朵

流水潺潺       鳜鱼肥美

学生轻轻地读一读,谈一谈发现。

【设计意图:出示这些春天美景的词语,一是为了积累,二是为接下来的课堂练笔做好准备,三是渲染本节课处处是美的课堂氛围,奠定优美,闲适的情感基调。】

(二)出示“渔歌子”这个词牌

1.  指出“子”是读第三声,在这里是“曲”的意思。

2.  回忆词牌名的相关知识。

3.  通过“渔歌子”这三个字让学生猜测本首词的大概内容。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他们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的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利用已经学过的《忆江南》的知识进行迁移,学生能更好的接受。】

(三)整体感知,通读词句

1.通读。

(1) 初读,重点在字音。

(2) 再读,读出节奏。

(3)第三次读,读出对这首词的第一印象。

2.谈感受,找景物。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对这首词的第一印象,认为这首词很美,那作者是通过哪些景物来向我们传递这种美的信息呢?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对这首词的一个整体感知,也是从学生的“读”到老师的“画”的过渡。】

3.教师板画,学生欣赏体悟。

(1)学生回答,老师相机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景物。并引导学生用上第一环节的四字词语来描述黑板上的景物。

(2)学生一边看板画,一边再次朗读。

(3)发挥想象,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画是直观的眼睛的感受,创设这一环节是想通过耳朵和鼻子的感受让学生能更进一步身临其境,让画面更立体,让体会更深入。】

4.学生自主练写。

5.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6.派代表全班汇报交流。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后宅小学 322000)

猜你喜欢

渔歌子首词意图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渔歌子
——宋朝的乡村闲谈
燕山秋意图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