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赏析能力
2015-09-24王绍祥
王绍祥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应设置一个自由、平等的人文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选择了恰当的文本教学内容后,在课堂上要采用灵活多样、符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引导学生亲近语言形式,品味语言形式,从而摸索语言规律,获得语言智慧,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
一、在吟咏诵读中感悟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人的情感能够最细致地表现在声音上。”真正的诵读是对语言文字的直接触摸,是文本与心灵的和谐共振,发于声,而合于情。在诵读中体会,在感悟中诵读,就逐渐走进了文本的语境,走进作者的心灵,接受文本的熏陶。
例如,《紫藤萝瀑布》是一篇咏物散文的作品,文本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精彩描绘,显示了紫藤萝花的形象美和意蕴美的和谐统一。优美的形象来自优美的语言。作者先用“从未见过”“辉煌的淡紫色”等色彩鲜明的词语对其作整体描绘,写它“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进入我们视野的紫藤萝是如此的生动活泼,如此的美妙精彩。再朗读下去,我们会惊诧于作者的细致和用词的准确生动。
二、在想象中感悟
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符号感悟到文学作品丰厚的形象呢?这就要靠联想、想象。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教学目的。”
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空白”精心设计,营造补白的想象氛围,能缩短学生与文本、作者的时空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深入文本内核,领会文本意蕴。
三、在模拟中体验
“体验式”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积累经验,激发学生的联想,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对文本最深刻的领悟。
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距较远,我们可以先要求学生分别用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较详细的文章讲述一则新闻,在学生的讲解中逐步明确新闻的要素和结构。接着设计让学生小组合作实践新闻播音、写作导播语、现场采访、绘制地图等模拟语文体验式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往活动中模拟经历。
四、在比较中感悟
有比较才有区别,语言运用的高低在比较中能得到最直观的展现。在语言形式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对学生形成语感、发展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敕勒歌》一文时可以启发学生,诗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里的“低”字能否换为“底”?通过比较品昧,展现情景:“低”字描绘出来的是草原上一派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情景,微风吹拂,青草稍稍低下头来,即呈现出一群群的牛羊;而“底”字所呈现出来的则是草枯根浅,牛羊羸弱瘦小的惨状。一盛一衰,对比鲜明。
五、在品读中联系
例如,《背影》是一篇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好文章,课文刻画了一位苍老、慈祥、可敬的父亲形象。他的每一个动作、眼神都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儿子的慈爱之情。这篇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父亲的形象入手,在图画写父亲的语句的基础上,请学生深情朗读、仔细品味,感悟体会父爱的朴实与伟大。然后,请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与父母相处的。这时,学生就有话说了,有的同学甚至谈得热泪盈眶。这样,从文本人物的学习到课本人物的情感把握,再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认识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滋养了学生的人文精神。
六、在抒写中内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内容,也要关注语言;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文本表达了什么,更要让学生领悟到文本是怎样表达的;不仅要有“读”的训练,更要有“写”的思维。通过积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通过表达,可以提高运用。
例如,如诗歌赏析李清照《武陵春》一文,可以设置一个“抒写感受入意境”的环节:用“愁”组词,并用此词语造句来表述对《武陵春》一文的理解。不仅反驳了对古典诗词教学重视直译而忽视诗词的特质,还道出了词人的幽咽心怀,同时更直接地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可见学生“用笔思维”,更能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借鉴,抒发感受,产生情怀,从而达到“工具”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关注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本意回归。在理解语言形式后,才能真正阅读;也只有掌握了语言形式这个语文教学的“纲”,才有可能将语文的语感教学、语言教学和思想道德,感情教育熔于一体,从而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主阵地。
(作者单位:江苏灌南县张湾实验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