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呵护儿童的习作心
2015-09-24高波
高波
“呵护儿童的习作兴趣,鼓励儿童大胆习作。”是习作评价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评价角度、评价方式,开凿适合儿童攀登的评价“天梯”。
一、童化:让习作评价的标准贴近儿童
面对兴趣和考试交织的时候,教师心中的天平往往很不自觉地就倾向于考试,为“功利”所屈服。在这里,撬动老师那份心理改变的杠杆就是评价,改变是因为我们缺乏了“童心”。
1.让评价的标准成为稳定量。许多教师凭着自己的解读来确定每一学年的标准,如果我们给每个年级确定一个标准,教师心中就有了一个稳定量,不再受考试所左右,儿童的习作兴趣就不会被高要求所戕害,也不会为低要求而耽误。
2.以“儿童”的视角去平视。大人容易用成人的角度去揣摩孩子,或者是用成人的标准去期待儿童。于是,儿童就成了我们手底下被拔高的苗儿,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最大的瑰宝——兴趣。其实,我们应该矮下身来,把自己“童化”,顺着儿童的视角去欣赏儿童的习作,我们的评价标准就“童化”了,我们将会看到很多的风景。花儿凋谢了,黛玉是悲秋葬花,而儿童却是“要把她们送回家”,让花朵重现往日的风采;蜜蜂采蜜在大人眼里是“辛勤”的代名词,而儿童关注的是“小蜜蜂采蜜采得屁股都抬起来了”……我们只有拥有童心,才会懂得欣赏,才会懂得去呵护孩子的习作兴趣。
二、评点:让习作材料的选择更加广阔
一个恰如其分的点评,能为儿童打开一扇窗,能为儿童指明前进的道路。
1.习作前的谈话要“贴切”。习作前谈话不仅仅是课堂的引入,也是对儿童习作思维的再扩展。我们通过谈话,让儿童仔细思考习作对象,发现不同之处,捕捉典型素材。谈话中教师的点评要贴切,不能用好或不好一言以蔽之,要围绕本次习作的重点,每一句话都让儿童找到习作的另一条路径。儿童眼前的路径多了,他们的习作就容易多了。
2.习作后的结果呈现要“典型”。每次习作后,教师就选出几篇“典型”作品,和儿童一起品鉴,这也是一种点评方式。这种点评方式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表达方式上,同时要体现在对材料的选择上,要让所有孩子知道,老师喜欢创意,喜欢有不同的选材,这样的结果是:可能有些儿童心甘情愿地选择“重起炉灶”,但更多的作用会在以后的儿童习作中体现出来。
三、修改:让习作评价的方式能够自主
教师应该为自己“减负”,把修改的权利“下放”给儿童,将教师的作用定位为“指导”。
1.低年级学生评价方式:教师、家长要“面批”。低年级的孩子刚刚走进习作世界,他们关注的是自己的表达是不是能得到教师、家长的认同,他们还不懂怎样修改。教师、家长就要用面批的方式,逐步教会他们正确的遣词造句,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在“面批”的过程中,儿童由大人“扶”着不断积累修改的方法。
2.中年级学生评价方式:掌握方法,尝试修改。教师要利用课堂,把儿童掌握的修改方法揉碎,再整理。然后,师生共同针对一篇习作进行“地毯式”修改;或者针对一次习作的重点进行专题式修改。让儿童在修改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对文章的鉴赏能力,提升自己的修改技能。到了四年级,就可以“放归大海”,让他们自改、互改,这时候,教师的点拨作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3.高年级学生评价方式:创建平台,充分自主。学生修改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自己习作中的问题,这也导致儿童的修改行为很难坚持,刚刚形成的修改方法很难成为习惯。我们可以创建多种修改的平台,一直保持儿童修改的强烈愿望。链状修改:由老师帮助习作领先的儿童修改,让习作优秀的儿童帮助中等的儿童,以次类推,形成一个“修改链”,让每一个儿童都在参与中自主发展,不断提高;习作超市:把所有儿童的习作都放置在课桌上,学生在明确了该次习作的要求后,拿好采集本自由行动,可以采撷他人优秀的地方,也可以帮助他人修改,儿童的“自由采购”和“好为人师”在这里能很好发挥;班报板块:在班报上辟一板块,针对提供的样本范例进行修改,然后集中交流……
只有教师“童化”了自己,才能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问题,站在儿童的角度确立标准,评点习作,修改习作,才能用我们的心,呵护好儿童尚显稚嫩的习作心,让他们真正喜欢上写作!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实验附属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