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因素激励视角下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探析——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

2015-09-24佘万斌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特教教师职业职业倦怠

佘万斌

(乐山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职业风险的增加,职业倦怠成为各阶层人群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与精神现状.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国内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较少.在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和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当前,探析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增加职业幸福感,这对提升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1 核心概念的界定

1.1 民族地区特殊教育

特殊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其一直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发展的薄弱环节.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202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特殊教育的发展状况关系着整个教育的均衡化和现代化,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和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在投入和政策上加大了发展力度.应当看到,对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教育发展水平一直处于滞后状况,而特殊教育更是处于落后状况,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发展短板.从四川的情况来看,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发展正处于硬件建设、学校布局的发展阶段,特殊教育尚在起步发展中.

1.2 教师职业倦怠

概括的讲,职业倦怠就是对职业的衰竭状态.美国心理学家费登伯格最早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其目的在于对因工作过载而出现的身心状况综合衰竭状态进行定性描述,并通过编制职业倦怠量表进行定量分析.教师的职业倦怠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对象,Maslach等人专门为教师编订的职业倦怠感问卷(MBI),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进行定量分析.众多研究成果显示,教师是职业倦怠较高的群体之一.

1.3 双因素激励理论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美国心理学院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来的,他通过对203名工程师、会计师的调查,提出了基于工作本身内容的激励因素与体现工作环境关系的保健因素,是增强工作满意感、提升工作积极性的两个关键因素.在实践中,双因素激励理论主要用于企业员工的管理中.其重要价值在于既要注重员工的内在激励,也要重视员工的外部激励.

2 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分析

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四川省甘孜州、凉山州、阿坝州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的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中心)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与个别访谈法.通过现场走访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学校(中心)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74份,其中有效问卷66份.非民族地区调查采用魏欣、章永的2012年调查数据,对象主要涉及四川省成都市、乐山市等16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发放问卷266份,回收问卷266份,其中有效问卷217份.实地深入甘孜州特校、凉山州特校、阿坝州特校、会理县特教中心、德昌县特教中心等个别访谈特殊教育教师22人.调查问卷采用Maslach等人编制的《教师职业倦怠量表》,采用7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情况越严重.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

2.2 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

1、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情况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感.在职业倦怠构成因子上,低成就感因子得分较高,反映出对所从事的特殊教育职业的成就动机不高、成就感不强,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情绪衰竭状况.其次是情绪衰竭因子得分也较高.这说明,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对所从事的特殊教育教师职业有相当程度的倦怠现象.

表1 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总体情况

2、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因子对比

在进一步分析中,我们把民族因子纳入对比分析,发现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在职业倦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见表2),其中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总体水平与各倦怠因子得分都比非民族地区的教师要高,尤其是在低成就因子与职业倦怠总体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分析结果提示我们,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明显,应当对其给予重点关注.

表2 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因子对比

3 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分析

基于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激励理论,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和个别访谈情况,我们认为导致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在激励不足,成就动机不强.双因素激励理论告诉我们,基于职业本身或工作内容的激励有助于提升职业满足度.但对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存在着对特教教师职业认同度较低、归属感不强的问题,导致对特教教师职业产生厌倦感.

1、对特教教师职业认同度较低.从走访的情况看,民族地区不少特殊教育教师认为特殊教育的对象是残疾儿童,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由此而觉得残疾学生教育工作是边缘性工作,社会地位不高,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负性评价多于正性评价.加之在环境支持、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这种负性认知加工偏向不断得到强化,让其对特教教师形成低职业认同.

2、对特教教师职业归属感不强.从走访调查来看,民族地区的特殊教育教师绝大多数是小学教师转岗过去的,从习惯于从事普教教育教学转向教育残疾儿童,由于既不懂手语,又不会盲文,对残疾学生相关知识和技能比较欠缺,普遍感到难以适应特殊教育工作.加之前已述及的对特殊教育工作的认同度较低,致使其职业弹性失活,消极对待所从事的特殊教育工作,职业归属感弱化.

3、对特教教师职业成就感不高.对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而言,常见的事实是残疾学生对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向反馈太少,这让老师对从事残疾儿童教育感到精神沮丧,工作热情消减,消极地评价自己的工作状况,觉得从中感受不到成就感没有多少个人生命意义.另一方面,由于大多特殊教育中心是与小学合校的,这不可避免会出现普教教师与特教师资在同一所校园里学习工作,与普教教师能从学生升学、成长中获得职业价值感相比,特教教师只能相形见绌,不能获得较多的工作有成就、被赏识的正向体验.此外,从总体上看,特殊教育教学压力、教学任务以及家长对教育期望没有普教那么大,让成就动机较高的特教教师感到自身才华与能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出现得过且过混日子的心态,甚至滋生离职意向.对特教教师职业的低成就感催生职业倦怠.

(二)外部支持弱化,保障条件薄弱.

1、外部对特殊教育支持度不高.外部支持包括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同伴支持等诸多方面.从走访调查的情况来看,由于历史与发展水平的原因,民族地区特殊教育大多与小学合在一起.在小学里开设特殊教育班,这种合校融合教育形式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鲜明特征.在民族地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这种形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但也应看到,合校性质导致特殊教育教师把从事特教工作看成是一个闲岗位,是校内不被重视的岗位,更严重的情况是带着歧视的眼光看待特教岗位.这样的现实,让特殊教育教师岗位沦落为普教教师候补岗位,导致其对特殊教育教师角色感不强,职业期待不高.另一方面,社会对残疾人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负面看法,在从众与定势心理影响下,对从事残疾人教育工作的特教教师也持不高的评价,这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特殊教育教师对职业的认同度与价值感.

2、保障条件薄弱.

特殊教育在整个教育结构中处于边缘,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长期以来对特殊教育的投入较少,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大多数特校是与小学合在一起的,即使独立建制的特殊教育学校,以前也是与小学合校,最近几年在中央实施的“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后才实现真正独立.因此,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学条件的薄弱与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特殊教育教师对残疾儿童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滋生对特教教师职业的不满情绪.

4 改善民族地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4.1 激发对特殊教育教师职业的内在情感.

1、扶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研究表明,有意义、有成就感、富有挑战性是增加工作积极情感的前提.对特殊教育教师来说,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是忠诚岗位的关键因素.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千方百计想办法,为特殊教育教师职称晋升、专业发展创造支持条件,让其能够专心于特殊教育教学工作,专心于残疾儿童培养工作.让他们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职业情感,增加职业弹性,全身心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

2、重视精神层面引导.工作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励,有利于激发工作热情.在赫茨伯格看来,在内部激励达到一定水平后保健因素就显得很重要.因此,不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特殊教育学校,应当把奉献于特殊教育事业作为特殊教育教师职业道德的重点,对长期献身于特殊教育事业教师的先进事迹进行深度挖掘并广泛宣传,树立特殊教育教师先进典型,引导特殊教育教师认同热爱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同时应通过学习型组织建设活动,引导特殊教育教师打破思维定势,主动生成适应特殊教育工作的心智模式,实现在认知图式、职业价值、专业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自我超越,做到热爱并献身于特殊教育教师职业.

4.2 创设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

1、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环境的建设.在统筹规划、合理设置的前提下,民族地区要抓住党和国家对特殊教育关心支持的利好,抓住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的机遇,切实加大特殊教育学校(中心)的建设,尤其是要扩大特殊教育学校独立设置的面与点,在“校园、财权、人事、管理、师资”等方面能够独立的应尽可能独立,减少合校比例,让特殊教育教师能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更好地从事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工作,增强他们对特殊教育的职业归属感.

2、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氛围.特殊教育具有十分鲜明的公益性,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作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利用好教师节、助残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加强特殊教育的宣传,引导社会民众正确客观地认识特殊教育教师职业.让特殊教育教师获得良好的社会支持、家庭支持、同事支持,真切地感受到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1〕郭璐露.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与工作特征的相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8,1(91):22-27.

〔2〕魏欣.四川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发展的现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3,12(162):26-30.

〔3〕马芳.陕西省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1,2(31):5-7.

〔4〕唐丹,国内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倦怠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2013,4(33):35-39.

〔5〕赵斌.川渝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2,1(139):42-46.

猜你喜欢

特教教师职业职业倦怠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