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专才”乘法效应—中国石油川庆物探塑造全能解释板块专业化团队秘诀
2015-09-24王佳川卢波
□ 文/王佳川 卢波
发挥“专才”乘法效应—中国石油川庆物探塑造全能解释板块专业化团队秘诀
□ 文/王佳川 卢波
每天夜里,中国石油川庆物探科研综合办公楼物探研究中心的楼层,总会有灯光亮起。
“加班,只是常规模式,现在我们有更厉害的。”“四川盆地下古届—震旦系”专业化技术团队的技术骨干,说起自己所在的团队,李丽萍有点小“骄傲”。
和李丽萍一样,在川庆物探研究中心,289名技术人员都“身有所属”。在不同的专业化技术团队、在自己热爱或擅长的技术领域,如鱼得水,闪光发热,努力把每一个科研、生产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的同时,合力推动川庆物探研究中心向专业化纵深与高端迈进。
有备而来:专业化绝非“拍脑袋”的决策
“建设专业化团队并非是一时‘拍脑袋’的产物,它来自于我们对每一个物探科研、生产项目的管理、组织、运行直至通过验收的具体实践和实践之后的总结、创新。”川庆物探研究中心主任杨晓深谙变革之难,更清楚处理解释专业化团队建设任重道远,但他坚定地认为:培养专才个人,塑造全能团队的专业化团队建设,是以处理解释业务为核心的物探研究中心面向未来、深化改革、塑造精品、愈加强大的必由之路。
在团队协作变得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社会,川庆物探技术团队建设的努力从未停滞。2011年,川庆物探研究中心在下属解释二所引入“大雁团队”概念,以技术领头人、技术骨干和入职3年内新人合理搭配的团队在解释二所表现出效率更高、质量更优、人才成长更快的种种优势和团队战斗力。初尝胜果,在“我们可以做得更好”理念的引导下,川庆物探研究中心提出了“对组织模式进行变革,向专业化、系统化、工业化方向发展”的深化管理改革思路。
而这,也是川庆物探管理层想看到的。
物探一体化,采集、处理、解释是核心。采集板块专业化建设已势在必行,居于其中,衔接两头的处理板块呢?顾虑,担忧。川庆物探研究中心物探总监朱敏是从业30余年的资深处理专家,她担忧处理专业化变革是无准备之仗:一条测线分几个人来干,万一出现问题该追究谁的责任?工作量怎么计算?
“11月8日,川庆物探总经理李亚林在他的办公室找我谈了两个多小时,谈了在物探研究中心处理部按专业化技术团队运行的具体想法,谈得很细,打消了我先前的一些顾虑。”朱敏对那次谈话记忆深刻。2013年冬天,这样的谈话,在物探公司领导与研究中心班子成员间时常发生。
那个冬天的确让物探研究中心上下记忆深刻,就“走专业化技术团队”之路前前后后开了大大小小的座谈会不下10余次,班子成员分头找所部负责人、找班组长、找技术人员一个个地谈,一个个地说清思路、讲解缘由、解释疑问……从岗位职责制定,专业团队职责细化及质量考核,到员工绩效考核等规章制度的民主决策及建立,一场大讨论让培养专才个人,塑造全能团队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一切都是第一次,都是探索,但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制度上、组织上、激励机制上的准备和支撑—做好一切能想到的预案后,川庆物探迈出了处理解释板块专业化改革的第一步。
颠覆传统:专业化处理技术团队破局先行
2014年1月16日,物探研究中心在处理部全面推行按专业化技术团队安排项目生产的运作方式,这标志着该中心处理部沿袭了40年的生产运行模式终结。新的生产运作模式按技术结构被称为“4+1”模式,“4”即4支技术团队:静校正技术团队,去噪及一致性技术团队,叠加成像技术团队,偏移成像技术团队;“1”即1个项目经理团队。处理部66名技术人员根据自己的业务技能优势,自行选择加入哪支团队。
这一模式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资料处理工作概念,将以往一个人拿到地震测线采集资料后,从头至尾完成全部处理的单干模式,转换为4个专业化团队按处理流程分别负责静校正、去噪及一致性、叠加成像、偏移成像4个不同技术环节,再由1个项目经理团队对项目整体进度与质量进行把关、协调、技术支撑的流水线作业模式,终结了“1条测线资料处理代表1个人水平”的单打独斗时代,让专者更专,集体战斗力由此大大提升。
“我爱上了去噪技术,我喜欢这样的团队。”作为去噪技术团队的一员,物探研究中心处理部新人郑斯桐毫不掩饰自己对团队的喜爱。得益于针对她个人特点扎实推进的培训计划,郑斯桐进步飞速,“我喜欢那种改一次参数,就去一次噪声的感觉,仿佛获得‘给我一根杠杆,就能撬动整个地球’的成就感。”是的,因为热爱,所以坚持,跋涉中的专业化技术团队改革,源动力正是对事业真挚的热爱和不变的坚持。
“4+1”模式运转正值“磨合期”之时,《川东地区石炭系大连片地震老资料处理解释》项目成为第一块“试金石”。涉及处理面积达21671.49平方公里,涉及处理测线980条,预计处理时长达18个月;涉及的9大构造区块资料均是让处理解释人员望而生畏的高陡复杂构造……新模式下如何推进如此大规模处理解释项目?毫无借鉴之处。“4+1”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这时,项目经理团队这个“1”的智慧与经验有了用武之地,8名项目经理,3套各有利弊的项目推进方案,反复权衡之后,“按构造特征先把980条旧线资料分成9大区块,建成9个小工区,便于操作处理。”的提议获得团队认可,接下来兵分多路,步步为营,在实践中纠错,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梳理和重建严格的标准化作业流程。经过一年多的持久攻坚,目前该项目已接近尾声,有望在今年内完成全部处理任务。
作为川庆物探处理解释板块专业化团队改革的重要“落子”,自2014年以来,“4+1”模式在研究中心处理部顺利完成200余个科研、生产项目,并在2014年实现所有项目没有一个延期、没有一个出现重大质量问题的预期目标,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以“开弓没有回头箭”的态势在2015年的专业化建设各项工作中稳步推进,演绎了处理解释专业化团队建设的关键破局。
布局发力:技术与服务能力向纵深发展提升
2015年,“新常态”成为热词,川庆物探的应对之道沉稳坚定,“改变、变革才是新常态”。
6月24日,一场专业化技术团队建设工作的汇报在川庆物探内部举行,“出精品、出人才”被集团公司技术专家、川庆物探总经理李亚林重点提及,并点出了“促进技术向纵深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要义—“专才个人、全能团队”建设,依然在路上。
没有停步的理由,没有犹豫的借口。
全面展开的专业化改革以毅然决然的姿态落地生根,一系列改革重拳随之而来,“以收定支,工效挂钩,收支分列,量标双控”的全面预算管理,落实以效益为中心的考核评价机制和更完善的绩效管理,多项并举,共同发力,推动内部市场化。物探研究中心借此东风,在组织机构调整上删繁就简、求变促新。
改总工办为生产管理办和市场办,继续推动专业化标准作业流程建立,清理机关后勤冗员,剥离下属机运队,将西北研究分中心纳入一盘棋考虑;其间,页岩气研究所、油藏地球物理研究所相继成立,这两支人员均不超过20人、平均年龄30岁左右的团队,被寄予厚望—2014年底,川庆物探页岩气地球物理研究室以获批加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物探重点实验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川庆物探页岩气勘探一体化配套技术系列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环境,独有的页岩气技术优势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强力支撑物探公司的市场拓展。
轻装快跑之后,以打造专才个人、全能团队、服务企业发展、成就个人价值为目标,“做实、做强处理解释专业化团队,促进技术的纵深发展和服务能力提升”的终极标靶愈加清晰起来。
4支按技术流程组建的处理专业化技术团队运作顺畅;10支根据四川盆地含油气地质特点以及勘探程度,以地质目标为导向建立的解释专业化技术团队依托项目支撑茁壮成长;通过“产”、“学”、“研”相结合,锻炼打造岩石物理研究、叠前反演技术、叠后反演技术3支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团队——点点滴滴的细枝末节、纷繁复杂的具体工作以及难以言说的苦辣酸甜中,共17支专业化技术团队陆续组建,物探研究中心“以专业的处理技术、油藏地球物理研究支撑地震地质综合研究”的服务架构雏形初现,处理解释专业化技术团队建设的总体布局至此完整亮相。
17支—这只是专业化技术团队变革路途中的一个里程碑,远不是跋涉的终点。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