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

2015-09-23陈昆仑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苏维埃共产主义史料

陈昆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史料越来越受到高中历史老师的重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史料进行教学,体现历史教学论从史出的特点,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在这一形势下,如何选择史料才能让课堂教学既丰富又高效就成为教师亟须思考的问题。下面本人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以期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借鉴。

史料选择是史料教学的前提,教师在选择史料时要精益求精。对此,教师要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史料的高效性。

要想达到高效,教师就不能选择过多的史料,而且不能使用包含大量文字和统计数据的史料。有些教师喜欢引用史料,认为只有引用大量的史料才能体现论从史出。殊不知,这不仅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阻碍了学生对史料的深入分析,根本起不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精选史料,注意史料的高效性,切忌过多过滥。

例如,我在设计“战时共产主义”相关教学时采用了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1918年夏天,苏维埃已被战火包围,国旗只在其四分之一的国土上飘扬,五分之三的人口处在反革命势力控制之下。1918年5月,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协约国的支持下发动叛乱。俄国的经济情况极为糟糕,重要的粮食、燃料和原料产地均被敌人夺走,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

材料二 1918年,列宁表示,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时,我展示了“材料一”,并提出两个问题:当时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怎样的形势?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应对?对此,学生根本没有阅读我展示的材料便直接回答了问题。这是因为在本课的导言里有一则类似的材料,学生早已了解了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所以我采用的“材料一”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于是,我删掉了“材料一”,直接提问学生。

在展示“材料二”时,我提问学生:当时列宁有什么设想?对此,学生认真阅读史料并积极思考。这说明他们对苏维埃领导人企图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史实并不了解。由此可见,这则史料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它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史料分析方法,提高史料分析能力,还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背景。

2,注意史料的典型性。

史料浩如烟海,能说明同一问题的史料非常多。对此,教师要选择最具典型性的史料,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具说服力。

例如,在讲解“重庆谈判”的相关知识时,我使用了华君武先生的漫画《磨好刀再杀》以及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

材料二 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同样是说明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漫画难免会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对比之下,典型史料的说服力更强。因此,要想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一定要选择典型的史料。

3.注意史料的新颖性。

新颖的史料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选择新颖的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然要求。

例如,我在上《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公开课时,使用了以下史料: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日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夫日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也者。

——谭嗣同《仁学》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谭嗣同提出了“民本君末”的思想,君主不仅是民所共举,且民可共废之。这种思想不仅冲击了传统的君权至上的观念,还唤醒了国人的自我意识,启发了民智。由此可见,这则新颖的材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戊戌变法”对当时人们思想解放所起的作用。

总之,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选史料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必要前提。对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典型的、新颖的史料,提高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苏维埃共产主义史料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