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地理常识性课堂的教学思考
2015-09-23王钰
王钰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材内容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的学习方式正从原先的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向主动性学习、灵活运用、自主探究转变。在这一形势下,教师不能仅局限于对书本知识进行常规讲授,而要选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活跃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涉及人文和自然两个学科领域,是一门既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又充分贴近现实的学科。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常识性内容较多。但是,大多数学生却认为地理学习难度较大,甚至产生畏难、厌学情绪。因此,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变常识性课程为生动性课程,就成为教师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为例,就中学地理常识性课程的教学,谈一谈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看法。
一、教材简介
该节内容主要包括:“认识洪水和洪灾”、“洪灾的形成原因”、“洪灾的防治措施”。从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上看,教师要以洪水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引导学生简要说明自然灾害的概念、成因、类型及其危害,认识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分析诱发自然灾害的种种因素,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危害以及防灾、减灾的方法、措施;掌握洪峰、洪灾和泥石流的相互关系,加深对自然灾害之间关联性的认识;探究洪灾的成因,尤其是人为因素对洪灾的影响,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二、教学方法探讨
该节内容以常识性的基础知识为主,学生可以借助课本轻松了解和掌握重点与难点知识,学习难度较小,但从授课角度来看,该节教学难度较大。
1.引用实例,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学生在学习简单知识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松懈、注意力分散等问题,从而造成理解偏差,影响学习质量。对此,教师可以引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生动有趣的事例辅助教学。这样学生就能迅速集中学习注意力,提升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导入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有关自然灾害的图片,以引起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思考,使学生对自然灾害形成最直观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学生以后对自然灾害的概念和种类的学习奠定基础。
2.补充内容,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面对通俗易懂的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所减弱,课堂学习的效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适当补充课外内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对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对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在扩充学生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讲解“洪灾的防治措施”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有关长江流域的内容。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展示长江流域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长江流域概况,掌握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长江各河段可能出现洪灾的原因,并针对原因,自主制订防灾措施,最后进行总结归纳,并展示研究成果。
实践表明,这种方式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记忆更加深刻,兴趣更加浓厚。
3.激发动机,注重交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新课程改革强调,中学地理教学不只是单纯地教授课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树立学生的地理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减少书面作业量,加大实践性作业的比重,设置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学习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另外,学生在与同学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会不断激发内在的学习潜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树立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常识性课程的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科的吸引力,努力把地理知识融r入生活,从根本上改变地理学科的被动地位,真正实现从“以知识为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