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衔接·连贯

2015-09-23曾晓珍

广东教育·综合 2015年9期
关键词:共同体学校课程

曾晓珍

教育共同体的出现与发展不是偶然的,在顺德“教育综合改革”浪潮下,在当前政府对教育仍然是“大包大办”的体制下,学校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极大地被压缩,严重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要追求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必须探讨新的管理方式,在此背景下,均安西片“双才教育共同体”(以下简称共同体)的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这种现实需要,这不是学校管理体制变革下的唯一和最终方式,却是一种有益的探讨。

“小学全面发展,初中优质提升”是我们共同的愿景,在这共同的愿景下,共同体借助李小龙、李文田两位名人的精神,确立了“双才教育”的理念,倡导既重视文化学习又重视身体健康的教育,致力于培养“文武兼修、德才兼备”的学生,围绕这一核心,抓住“品德·心理”、“课程·教学”、“个性·特长”三主线,实现小初教学衔接和九年一贯延续发展,形成了一个镇域内“政府引导、学校自主、共同运作”,拥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学校与学校之间以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愿景为纽带形成的一种依托一定的政治权力、又相对独立的、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在这个组织中,全体成员在遵循共享规则的前提下互动交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质量以谋求学校共同、持续发展,从而实现镇域内的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一、融合本土文化特质培养双才学生

均安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镇,素有“曲艺之乡”、“体育之乡”之称,文有文田书万斗,武有小龙展英姿。挖掘李文田、李小龙的精髓,传承双李精神,我们确立了“双才教育”的理念,倡导既重视文化学习又重视身体健康的教育,致力于培养“文武兼修、德才兼备”的“双才学生”。共同体经过研究制订出“双才学生”标准,以此为学生评价的标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全方位小初教学衔接

从小学步入初中是人生的一次跨越,是孩子人生旅途中一个重要里程碑。把小初衔接作为共同的重要项目推进是共同体1所中学和4所小学的选择,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如何帮助小学生做好升入初中后在心理、生理、知识和方法等方面的衔接呢?以文田中学为牵头的共同体带领4所小学进行了深入调查,小学进入初中去了解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上的变化,既有个案跟踪,又有普遍规律。初中进入小学高年级课堂去了解小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在片区特聘教研员的引领下共同进入深入探讨,提出可行的有效的改进措施。

“架设中小衔接,学科课程联动,走向共享课程”是西片共同体的教研主题。在主题引领下,西片共同体以各式各样的项目活动为载体积极去探索,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德育主要项目是“文明礼仪教育、双才学生标准与培养、快乐跑操”,教学教研主要项目是“小初衔接、学科联动”,体艺活动主要项目是“硬笔书法、跆拳武术”。共同体的每个特色项目都由专责小组制订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方案。在此基础上,共同体成员把项目内容申报为课题,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提升各项工作的科学性、可持续性,促进共同体成员学校的内涵发展。

三、九年一贯延续发展

九年一贯最能体现循序渐进,共同体将小学和初中的九年时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可以充分利用整体性、连贯性的特点,持续关注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共同体抓住“品德·心理”、“课程·教学”、“个性·特长”三主线来实现九年一贯,打造学校特色和片区品牌。

个性·特长。小学和中学,由于师资和传统不同,一些小学的特色项目往往到了中学就无法延续下去,孩子的特长也只好中断。共同体则在这一方面具有天然优势,顺峰小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该校就打造了1-6年级的武术校本特色课程,培养扬传统、厚武德、练武术的创新人才。在过去,顺峰小学的学生按照招生政策到了文田中学,由于初中没有武术师资和课程,学生的特长发展就中断了。现在,在共同体的平台上,“1+4”抱团发展后,五所学校的师资共享,文田中学利用第二课堂或兴趣班等形式开展特色项目,邀请片区内的其他学校教师作为指导教师把学生的特长延续下去。例如,在文田开办跆拳道兴趣班,请顺峰小学的体育老师来指导学生,把顺峰小学的武术校本特色课程延伸到7-9年级。

课程·教学。共同体是研究课程一贯性和教学衔接的天然实验场。文田中学与四所小学对接,积极行动,围绕课程与教学的九年一贯教育策划开展了一些实践活动。首先在镇教研室特聘教研员的带领和组织下,把中小学学科的教研组长和学科教师进行座谈,畅谈各自的学科课标要求、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听取教师介绍各自学段学生的基本情况、身心发展特点、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管理策略,等等,让教师们身临其境感悟学生学习课程过程中存在的交叉、重复、缺失的问题;其次,走进课堂,了解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差异。为真实了解对方学段课堂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差异,共同体的特聘教研员组织语数英三学科进行课堂教学的衔接与连贯研讨,文田中学派出语数英三名教师分别到小学去上课、听课、评课和交流研讨,初中教师走进小学的语数英课堂,小学教师到初中听课和评课、研讨,走进初中的课堂,全员参与。通过中小学教师的沟通和交流,使小学教师更清楚知道小学的知识为中学的哪些知识服务,明确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也让中学教师明白中学所教的知识是基于怎样的小学知识储备而进一步学习的,教师们关注相关知识点的广度和深度问题,避免重复教学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有效地实现小学教学与初中教学的关联性和完整性、连续性,并认识到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强化承前启后的连贯作用。通过双向听课与研讨,增进小学与初中教师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这种互动与合作不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上,还延伸到学习方法上,小学根据初中学习的要求与特点,在六七年级开设校本课程“学会学习”,加强衔接阶段指导,让小初九年一贯更为顺畅。

品德·心理。学生是在不断地成长,每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不同的,因此有效的德育课程(包括品德与心理)是有层次且贯通,内容选择得当、适宜,有区分度及辩证的递升的。然而中小学在根据德育课程标准操作时难免会发生错位、缺漏等现象,需要一线的教师以宽阔、复杂、开放的思维和智慧去处理好德育的九年一贯。共同体双才教育目标是: 将李小龙精神、李文田精神与学生的德育培养目标相结合,制订双才学生标准,即“文武兼修、德才兼备”,并按照不同学段细化 “双才学生”德育评价标准体系,每学年评出不同学段的优秀“双才学生”。同时,文田中学作为牵头学校,与成员学校每学期共同策划组织富有特色和教育意义的活动,例如以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文明修养;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健康心理;以快乐跑操活动为载体,锻炼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 这些活动都是全盘考虑,以联系学生生活的议题为活动主题,内容上不同学段有恰当的连续性和递升性,在难度、深度和广度等方面有所提升。共同体努力把学生的德育变成一条主线,采用点面结合、综合交叉、 螺旋上升的处理方式去整合、呈现课程,内化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学生身心。

融合产生共同体的理念,通过无缝衔接,让学生的成长少走弯路, 幸福成长,通过连贯“品德·心理”、“课程·教学”、“个性·特长”三条主线,让中小学共同携手,让学校教育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强调个性、特色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体学校课程
爱的共同体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