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抗”

2015-09-23沈伟东

铁军 2015年8期
关键词:叶飞闽东陈毅

沈伟东

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是新四军的源头和前身,新四军则是红军游击队的传承和发展。闽东红军游击队是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之一。由叶飞率领的闽东独立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这支英雄的部队在执行新四军东进任务中,在苏州建树了光辉的战绩,与苏州人民结下了真挚的鱼水深情。

以“江抗”名义挺进东路

新四军三支队第六团政治部主任刘飞(沙家浜36位伤病员之一),在建军30周年征文所写的《芦荡火种》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江南的5月……有一支曾在闽东老苏区坚持斗争的部队,执行中央‘向东发展,直逼上海的指示,正在向东(注:从茅山出发)朝上海西郊地区挺进,插入鬼子的心脏,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刘飞所说的“有一支曾在闽东老苏区坚持斗争的部队”,就是叶飞率领的闽东独立师改编的新四军三支队第六团。他们到达茅山伊始,就编入陈毅为司令的一支队。陈毅为贯彻周恩来传达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命令叶飞率六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第二路的名义执行东进任务。陈毅所以挑选叶飞担此东进重任,不仅是因为叶飞精明果断,具有丰富的游击战经验,还因为他所领导的第六团基本上都是闽东红军游击队员。陈毅对叶飞是充分信赖的,相信他一定能打开东路的局面。

为了第六团顺利东进,陈毅将四个团领导的名字全都改了:团长叶飞改为叶琛,副团长吴焜改为吴克刚,参谋长乔信明改为汪明,政治处主任刘松青改为刘飞。在决定由第六团执行东进任务后,陈毅特地给这批闽东红军游击队员写了一封热情的鼓励信。信中说:“……我希望你们今生永远不要忘记,你们是闽东斗争的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产儿,你们代表全中国的身世和利益……你们从闽东北上东征以来,经过六个月的战斗,……与日寇交过手,打败了日寇,从事实上提高了信心。”

1939年5月1日,叶飞率领这支闽东红军游击队员组成的“江抗”部队二路,轻装踏上征途,直插苏州、常熟、太仓,辗转昆山、嘉定、青浦;一路所向披靡,以巧妙的游击战术,打得日伪顽胆颤心惊,寝食难安,宛若一把锋利的尖刀,插在日伪的心腹之地。夜袭浒墅关火车站,就是由叶飞精心指挥的其中一仗。战斗中,二连连长吴立夏带领一排战士快速摸到了日军小队长所住营房,包围正在酣睡的三间日军宿舍,随即朝鬼子住的左右房间丢进手榴弹,顿时日军赤身乱叫着往外冲,这时我机枪手一阵扫射把他们挡了回去。几乎在同时,指导员吴立批带着二排指战员也向营房里屋投了手榴弹,营房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半小时的战斗,消灭日军一个小队约20余人,并击毙警备队长山本,不仅火烧了车站,还破坏了铁路和桥梁,迫使京沪线交通一度中断。上海的各家报纸均以醒目的标题、显著的版面登载了夜袭浒墅关车站的消息。浒墅关车站战斗胜利,宛若是在京沪线上投下一颗重型炸弹,震动了上海、南京和东路地区,大煞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激发了京沪人民的抗日情绪,掀起了东路人民的抗日高潮。

新“江抗”的骨干力量

就在东路抗战初步形成了苏(苏州)常(常熟)太(太仓)等几块抗日根据地之时,为了执行团结抗日的政策,“江抗”部队主动于1939年9月西撤扬中,休整待命准备北上。在“江抗”主力撤到西路的第二个月,陈毅、叶飞委派西撤时任“江抗”二路政治处主任的杨浩庐,于10月重回东路阳澄湖,与东路特委书记张英在常熟东圹墅召开会议,常熟“民抗”司令任天石、参谋长薛惠民、常熟县委书记李建模、“江抗”驻东圹墅办事处主任蔡悲鸿与正在养伤治病的夏光等参加了会议,经商定准备在1939年11月6日成立新“江抗”。

新“江抗”骨干力量主要是当时无法随军北撤的后方医院的36个伤病员。原福州军区空军政治部主任黄烽1988年接受采访时说:“这36名伤病员绝大多数是我们闽东籍的老战士。”据常熟市沙家浜景区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原馆长徐耀良考证,36个伤病员中有闽东红军游击队员27个(一说30个以上)。就是后方医院的院长林震也是闽东红军游击队员,曾7次冒着生命危险化装潜入敌占区上海,寻找各种关系,想尽办法弄来药品以解燃眉之急。

这些在艰苦的战斗中结下了生死友谊的闽东红军游击战士,对老六团怀着深厚感情,都想伤愈后回到原来的部队去。这时恰好曾经担任过老六团一营营长的陈挺,结束了延安抗大的学习回到皖南军部。喜出望外的陈毅,立即委派陈挺到苏州阳澄湖地区去工作。就这样,伤愈的闽东红军游击队员成了新“江抗”的首批中坚力量。他们先是作为司令部的特务排,后来逐步充实人员成为特务连。在此后的抗击日伪顽军的多次战斗中,作战骁勇,重创了敌人,保护了人民。

闽东红军游击战士血染太湖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分布在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统一整编为七个师,新四军第三支队改编为六师十八旅,旅所属的主力团为第五十二团,这是由多数闽东红军游击战士组成的“江抗”二支队改编的,支队长陈挺担任了团长。

1941年1月31日晚,在与日军于江阴桐歧镇的一次遭遇战中,陈挺巧妙地运用调虎离山计,佯攻青阳镇,直插桐歧镇。时任一连连长叶诚忠带领尖刀班,在夜幕的掩护下,迅速接近一座庙宇旁,向正在疯狂射击的敌人投掷手榴弹,压住了敌人的火力。为彻底消灭盘踞在桐歧庙的日军,战士们当即在庙宇四围架起干柴,泼上火油,燃起了熊熊大火,使30多个日伪军葬身火海。这一仗打得干净利落,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特来电嘉奖,称赞此战开创东路“我军歼灭战之先声”。

16岁就参加红军闽东独立师的王明星,1941年6月先后担任五十四团、五十五团参谋长。1941年7月1日,日伪纠集了18000多重兵,在苏常太地区进行大规模清乡。王明星率五十五团四连正在常熟白茆塘北部,从7月2日起,就不间断地遭遇清乡的日伪军,最多的一次一昼夜与敌人作战6次,以至半个月后,第四连83名指战员仅剩下了26名。7月23日,王明星等乘船欲悄悄穿经白茆塘,向在常熟梅南区的团部靠拢,不料船行至船坊浜时被敌人发现。王明星指挥大家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由于力量悬殊,眼看将要全军覆没,身负重伤的王明星毅然下令其他人员赶快突围,自己留下掩护,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4岁。

为了粉碎日伪的清乡计划,十八旅第五十二团1941年7月中旬接师、旅命令:要求二营指战员突破京沪铁路、苏锡公路、大运河三道封锁线,从(无)锡南渡太湖进入苏(州)西。四连、五连指战员根据营部安排,以猛虎下山、神兵天降之势,首战寺桥头全歼了一个伪军连;接着袭击苏州近郊枫桥白马涧伪警所,俘获一个排的人枪;再是焚烧通安桥,使日伪苏锡公路一度陷于瘫痪。为使锡南、苏西、西山联成一片,形成完整的太湖游击根据地,二营于1941年9月初决定开辟太湖最大的岛屿——洞庭西山,由六连担此重任。连长郑阿惠经过一番准备,在做好船老大思想工作后,挑选了三艘质量比较好的三桅帆船。郑阿惠带一排为前卫船,驻六连的团组织股长黄烽(闽东独立师干部、新“江抗”成立时任政治部副主任)带二排居中,连指导员顾肇基随三排殿后。就在三艘三桅船扬帆似利箭般地驶到贡山门时,突然撞上了三艘敌人巡逻艇。面对这突发的险情,郑阿惠果断命令前卫船老大落下帆篷,并沉着地要船老大向敌艇靠去。这位经历闽东三年游击战争、久经沙场的基层指战员,如此冒险,是想拖住敌人,让另外两艘船寻机脱险。可是,狡猾的敌人给了郑阿惠一个下马威,敌艇上机枪和掷弹筒突然向前卫船猛烈射击。郑连长沉着应对,再次果断命令不准还击。敌人终于相信三艘是普通的船只,射击也停止了。郑阿惠看到敌人已经上钩,就在前卫船靠近敌艇,已完全进入了手榴弹的杀伤范围时,他一声令下,手榴弹、子弹顷刻间像雨点似地倾泻到敌艇上,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敌人缓过神来,组织了疯狂反扑,掷弹筒、机枪又一齐向着前卫船打来,船体顿时燃起了熊熊大火。郑连长与战友们一齐跳入太湖,准备向着岸边游去。在敌人机枪的疯狂扫射下,郑连长与30多位战友全部壮烈牺牲。而这时黄烽、顾肇基带领的二、三排的战士们已安全脱离险情。

以叶飞、陈挺、黄烽、吴立夏、叶诚忠、郑阿惠为代表的一批闽东红军游击战士,在苏州阳澄湖地区抗战中,高奏了一曲曲撼天地、泣鬼神的凯歌。其中“江抗”西移后成立的新“江抗”,又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光辉历程,汇集着无数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正如中国新四军研究会原会长彭冲在2002年出版的《沙家浜战士足迹》一书所作的序中所说:“被人们称之为‘沙家浜部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七五团,是一个有着光荣战斗历史且颇具传奇色彩的团队。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这支部队在陈毅、谭震林、叶飞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统率和指挥下,从阳澄湖36名伤病员组建的新“江抗”特务连起步,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走过了自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华东野战军一纵二师四团,到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军五十九师一七五团(1998年10月简编为摩托化步兵第六十旅一营)的光辉战斗历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值得一提的是,在1998年中国多地爆发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时,即将撤编的一七五团于8月1日深夜,突然接到奔赴荆江执行抗洪抢险紧急任务。全团指战员在40多天与洪魔殊死搏斗中,发扬当年新四军新“江抗”部队不怕艰险、敢打敢拼的精神,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受到朱镕基总理的接见,被济南军区荣记集体二等功,二十军授予二连“抗洪抢险英雄连”的光荣称号。

(责任编辑 李赞庭)

猜你喜欢

叶飞闽东陈毅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叶飞在玉井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爱琳
天下第一
忆陈毅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件事
陈毅的参谋人员谈陈毅
陈毅论参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