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化学自主学习的思考
2015-09-22邱国援
邱国援
贵州省自2010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高中课堂教学方式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变,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当前的课堂仍然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是偏向于教师主导,课堂由教师包场,学生被动地听,造成满堂灌,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二是一味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一堂课时间全部交给学生,知识得不到充分传授,课堂效率低下,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这两种倾向值得引起重视和警惕。本文结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实践,就如何构建和实施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介绍我们的做法。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全过程。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能力较弱,初中积累的化学知识还不多,且主要是概念性知识,是化学科普教育,而进入高巾后开始就接触物质的量、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离子反应等比较抽象的知识,如果此时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不住重难点,此时,学习成绩如果受到哪怕一点挫折,将极大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于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第一,合理建立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的建立是学生实现合作学习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小组学习可以让学牛产生心理归属感。分组前,我们通过绪言课的教学和开展认识化学实验室等活动,从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智力水平、性别、个性特征等方面进行摸底,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根据我校班额情况和学生生源特点,6人一组,每组学生包括一名优等生、3名中等生,2名学困生,保证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优带中、优巾辅差,共同成长,同时便于各个小组间开展公平竞争。每组选出一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负责小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并明确各成员之间的分工和职责,让人人有事干,相互监督,小组如有成员没有完成学习内容,全组受罚。
在小组组织上,在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可采用餐桌式的座次,也可采用常规的座次。比如试卷讲评课,教师分析讲解得多一些,宜采用面对面的常规座次,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探究性知识较多,需要学生讨论和探究,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则宜采用餐桌式的座次,采用灵活的组织形式,既避免了学生长期侧坐对身体颈椎的影响,又能适应不同课型的需要。
苏格兰哲学家休谟说: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团队,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具备较强的团队集体荣誉感,竞争是设立小组的又一目的。小组的竞争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也是德育管理、个体能力发展等方面的竞争,同时在小组内部的成员之间也有比学赶超,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问题经过小组讨论探究后,展示环节在小组之间比方法、比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考试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形成良好的竞争局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和才能。
第二,自主、合作和探究。
自主、合作和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
预习环节:小组建立后,在教师指导下,课前自主学习的任务是深入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标,回顾和梳理相关的知识点,预习能掌握的学习内容,完成导学案规定的作业,总结出小组预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在元素周期表(核素)教学中,该环节回顾的知识点是原子的组成、元素的概念,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质量数的定义、计算式,核素和同位素的概念和区别。该环节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就是规划好课前自主预习的学习内容,并在课前检查预习情况。
课堂环节:一是尽量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少讲、精讲。重复其实就是担心学生不明白。二是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课前已经完成了对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上独立完成作业,对于难题则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来完成,组内不能解决的通过全班来解决,全班学生都不能解决的由教师来解决。在学生独立或互助学习时,教师巡视课堂,给学生以必要的个别指导,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课后环节:一堂课后,同一小组不同类别的学生总会存在一些问题,如优生还意犹未尽,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相同的学习背景下,通过小组内的互帮互助,即通过优指导弱,使优生加深认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能获得提升。
第三,编印符合学情的导学案。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高效课堂。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不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是要让学生获得影响终身发展的价值观念和学习方法。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转变,其次是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传统的的教案只是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过程,不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为实现这一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我们在学科组内编印了符合我校学生学情的导学案。
导学案包括课程学习目标、知识网络结构、基础知识导学、重点难点解疑、课堂学习体验五个板块的内容,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学习目标。以有机化学基础课堂导学设计为例,其中课程学习目标是计学生明确学习内容以及应该达到的学习层级;知识网络结构包括了各物质间的合成路线、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基础知识导学是将本课时的内容用问题形式展现,用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教材,这三方面由学生在预习环节完成;重点难点解疑是教师课堂教学环节,将本课时的重难点知识以探究问题形式展现,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通过小组内学生之间讨论解疑、小组之间展示辩论、师生之间交流研讨等方式,达到问题的解决;课堂学习体验是测试题目,主要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呈现,题目设计注重基础、难易适中。通过导学案的编写,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是校本培训的一种创新形式。
第四,发挥实验教学的探究功能。
新教材同以往教材相比,增加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科学的过程与方法的内容,二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内容,三是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联系的内容。这是与课标提出的课程理念密不可分的。为体现“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一条理念,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来体验过程、领悟方法、培养能力,养成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形成科学价值观。如在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教学巾,为了让学生元素性质周期变化的思想,教材设计了镁、铝分别与水和酸反应的探究实验,在教学时采用分组实验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展示探究成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将实验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设计,发挥化学实验的探究功能。
第五,提供个性化学习条件.
应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可以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学习环境,比如使用教学视频、制作电子课件、开放网络资源等,让不懂的重难点反复看,重现教学场景,并且有更多理解时间,减少教师的重复讲解,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发展。此外,对学习能力强并且对化学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可通过开展竞赛辅导活动,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