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学
2015-09-22李应珍
李应珍
【摘 要】在小学的各学科教学中,数学是最为重要但同时也是比较有难度的一门学科,其繁琐的计算、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抽象的概念都让小学生们望而却步,学习兴趣往往都比较低下,成绩不理想也就可想而知。这种局面是任何一个小学数学教师都不愿意看到的,许多教师采取了很多办法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成绩。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
国内外不同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都致力于探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才更有利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能够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任何人都有创造的潜力,但只有正确地引导和学习才能得以发挥。当前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创新性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
一、营造和谐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老师在教学中要非常注重教学情景,在教学上做到由单一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知心朋友、指导者、帮助者与合作者,转变为和学生共同探索的伙伴。在教学“长度单位”一课,转变自己的角色,与学生融为一体,将自己和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和学生一起比身高、度量身高,将所有人的身高记录起来,然后每个小组进行,看看谁最高,高多少!当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笔者就抓住时机,在欢快的课堂气氛中引入课文内容、讲解课文内容、练习课文内容,学生也就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接受了新知识。
二、提供充分的时间,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
创新不是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活动,不应当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的范围内,这不行,那不行,这不对,那不对,标准程序、标准答案只能培育出循规蹈矩的学生。人只有在自由的创新中才能换发创新的活力和豪情。人类社会的创新发明,大凡不是某一个科学家凭空想象得到的,而是要进行不断的实践。所以,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不能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话,那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哪只是一句空话。设想,如果将课例中的教学环节,改成教师展示,学生睁大眼睛看。这样“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虽然从表面上看“节约”了时间,但是在这样的教学方法教出来的学生,除了被动的接受还能有些什么?封闭的教学把学生的生命活动束缚在教师预定的教案轨道里,把课堂教学异化为执行教案的过程,剔除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可能性。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就应该创设活动化。开放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三、开展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批判性
开展数学创新活动,可以拓宽创新教育的课程渠道,增加课程的可选择性等创新要点,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创新思维方法,经历和体验完整的创新过程,产生和扩大创新成果。创新思维最重要的特征是发散性和批判性。创新思维水平往往是通过思维的发散水平体现的。思维发散点越多,思维发散量越大,创新思维出现的可能性也越大。创新往往从怀疑开始,怀疑就是批判。在创新教育中,老师的宽容态度很重要。没有宽容心,就没有学生的自信心;没有自信心,也就失去了创新的内驱力,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学习数学的惟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为此,要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使学生在经历类似于数学家的探索创造过程中,激发探索意识,养成探索习惯,提高再创造的能力。数学学科教学一般都可以用“再创造”的方法进行,是小学数学创新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激励学生参与,引导学生发现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不能单靠记忆现成的数学结论来完成,特别是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很难从现成的数学结论中获取,所以,在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发挥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解决的问题,应尽可能地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找到正在探讨的问题和已经知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指导他们如何思考,如何发现新问题,如何利用旧知识去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建构知识,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
五、优化作业设计,永葆创新活力
作业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手腕,因此,教师要努力优化作业设计,特殊是对一些枯燥乏味的习题要充分挖掘其中的趣味性、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明条件。作业的布置不能“一视同仁”,应向学生提供多种类型,让学生自主选择。通常可设计两类题:一类为必做题,一类为选做题。其中必做题,应源于课本中对该节课所学内容针对性较强的习题,这类题难度相对较低,以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选做题在知识内容上则应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为学有余力的同窗对书本知识的加深和拓展。作业渗透开放化,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打好扎实的基础。
六、总结
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的要求,数学教材和数学教学实践中也普遍存在着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教学的事实。但是10多年来,还没有见到关于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系统研究,还未建立起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相关理论等;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教学的普遍存在与其相关研究的匮乏,形成了一个现实的矛盾。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联系综上所述我们的路还很长,随着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也需要紧跟环境的变化、学生的变化而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进化!
参考文献:
[1]杨怀英.“问题—活动—问题”导学模式是促进小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2]史宁中.注重“过程”中的教育——《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的若干思考[J].人民教育. 2012(07)
[3]朱黎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了什么[J]. 数学教育学报. 2012(03)
[4]高令峰.如何更好地关注数学的学习过程——美国小学数学教育的启示[J].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07(05)
[5]杨敏.浅议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6年12期
[6]江群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之“问题解决法”——以“数的组成:米勒的敲环问题”为例[J]. 海峡科学. 2011(03)
[7]喻文龙,邓素文.20世纪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思考[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