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想象开拓思维 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2015-09-22雷耀春
雷耀春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拓展;课程改革
新《课标》要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实践。”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读书到实践是个不断尝试、不断求证、不断进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艰苦的,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树立学生的信心,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实践能力的舞台,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通过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我从中总结出了一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理念,重过程,轻结果,把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作为培养重点
人们常说:学游泳要下水游,要努力游向彼岸。其实,抵达彼岸不是目的,而抵达彼岸过程中的“游”,并在游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学会游泳才是目的。这个彼岸可以是甲岸,也可以是乙岸,不必拘泥,但必须游,必须有游的过程。读懂课文不是目的,在读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学会读书才是目的。因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针对每篇课文,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合作、或自主、或讨论、或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重过程,轻结果;重方法,轻内容,以养成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学生讨论问题为主,要求学生必须各抒己见,并在最后达成一致。对于部分学生一有问题就找资料的做法加以纠正,使他们真正做到讨论、探究,而不是查找出结果。
二、引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积累语文素材,初步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绘的情景,是学生无法身临其境的,还有些是距今甚远,学生难以理解的。学生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很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工作。如能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相关资料,则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也是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首先,我们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多媒体设备,在学习新课之前,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影片、视频,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调动学生搜集素材的积极性。这样,上课时才能让学生融入那个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辨其行、嗅其味、闻其声,触景生情,启迪智慧。由于网络资源极其丰富,我几乎每一课都采用多媒体课件,并且加入音频、视频材料,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我们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搜集能力,又可以拓展新的认知领域,可谓一举两得。我们还可以安排学生走访有关知情者,让学生更深地把语文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切实感觉到身边的学问。
三、激发兴趣,放飞想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希腊学者普罗塔戈尔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一种内驱力,学生一旦对语文实践产生兴趣,就会视语文实践为一种快乐,一种需要,就会满腔热情地去参与。因此,教师要深刻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涵,努力渲染课堂气氛,或以短小的故事、或以社会中的趣事等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用绘声绘色的朗读和形象的肢体语言再现教材所描绘的意境和形象,再辅以巧妙的设疑,激活学生的想象。对那些故事性强的文章,还可以安排学生延伸情节、在读中想象,必要时还可以把想到的东西写下来或画下来,甚至编成课本剧。例如:我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就让学生即兴表演,既理解了课文,又激发了兴趣。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语文实践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他们请来了一群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群鸟学艺》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耐心、虚心、认真地学习,才能学到真本领。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凤凰老师教搭窝的方法不好,才使有的鸟没有学会搭窝。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联系生活,创设情境,发展思维,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体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发展,形成充满活力的、民主生动的教学活动,才能充分开拓学生的思维,为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这要求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参与,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保持其参与的热情,在课堂上给学生以实践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通过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揭示求知难点,深化求知过程,发展学生的才能和创造潜能,使其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对那些与我们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文章,我们应该尽量多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产生一种一吐为快的欲望,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飞心灵,充分想象,迅速投入到语言实践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想象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例如我教学鲁迅的文章《故乡》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和小伙伴们的生活,并与大家交流,学生争先恐后,发言热烈,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全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通过教学反馈,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普遍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反馈——矫正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尤其重大,要提高教学质量,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要获得反馈信息,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学生的参与,才会有准确的信息反馈,使我们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水平的学生分别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和手段,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普遍锻炼和提高。
总之,我们要全面挖掘教材内涵的实践因素,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放飞学生的想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能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