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晨野:做歌剧演员,是一辈子的事
2015-09-22戴大辉
戴大辉
鉴于在本刊2006年第三期,已经有了对歌唱家袁晨野的采访报道(详见《歌剧》总第128期陈志音文:《袁晨野:国际舞台上过把瘾》),那就让我们避开重复的话题,试着从几个关键词来开始我们的讲述吧。毕竟又是9年过去了,在袁晨野的身上有下面几个关键词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谦逊”、“勤奋”、“金奖”和“做歌剧演员,是一辈子的事”。
笔者认识袁晨野的时候,还是他以优异的成绩离开中央音乐学院,进入到中央歌剧院工作的时候。那时,他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谦逊、谦恭、有求必应。甚至在排练时,偶尔钢琴伴奏没来,作为少数可以按照钢琴谱来弹奏的歌唱家,他总能站出来坐到钢琴前。如今,20年过去了,早已被各种赞美、荣誉和光环包围了起来的他,成就累累,美誉连连,却依旧是那样一如既往的谦逊、谦恭和有求必应。言谈话语之间,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和空洞的豪迈口号。这倒让我依稀觉得,他的成功,或者说他之所以能够成就为一代业界大家、歌坛巨匠,除了具体专业领域的刻苦与努力之外,这似乎才是其真正深层的内在动因。
谦逊的追梦者
说到谦逊,那绝不是指见人就要点头哈腰、卑躬屈膝,而是一种带着几乎是谦卑和恭敬情怀的虚心求教,认真求解;一种对人、对事、对所有知识和对自己追求的精益求精。
而作为一个追梦者,他恰是这样地一路谦逊地走来的: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和音乐天赋的袁晨野,从大连市少年宫到沈阳音乐学院附中,到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再到中央歌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文化部直属艺术表演团体演员应聘资格评审委员、文化部优秀专家……他从没停下过追求的脚步。即便拥有了这一切,他依旧毅然地选择了继续追梦之路——前往美国深造。用他自己后来在接受《北京晨报》记者的采访时的话讲:“在歌剧院工作的时候,住在中央乐团筒子楼的宿舍里,那时能有个独立厨房,就是我们的梦想。能够在国际上得个奖、能有演出,就是我们的梦想。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时间地点,梦想会有不同。”
到了美国之后,原来真的是别有洞天。要知道,袁晨野出去前在中央歌剧院工作的几年间,真正主演过的歌剧,恐怕也只有《茶花女》能算得上一部,还是中文版的(其在《马可·波罗》《弄臣》《卡门》等歌剧中饰演的都是次要角色)。抵美后,他一边学习,一边比赛,一边演出,至今主演过的歌剧已经超过了30部,各种音乐会、唱片录制之约也纷至沓来,演出的足迹遍及欧美亚的各大剧院和重要场合(如受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夫妇邀请参加白宫的庆典活动演出、应乔治-布什邀请在总统的家乡休斯顿为总统雕像揭幕仪式演唱、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春节歌舞晚会、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以及第十五届冬季奥运会开幕式演出等等)。我们已经无法用简单的“天才加勤奋”来予以形容了,因为试想,再有天才和勤奋的人,倘若缺少了对技能、对未知、对目标要求的谦逊的态度,那都将是难以做到的。
再转到一个纯技术层面的角度来看,客观地讲,袁晨野的声带并不比其他人宽多少、厚多少,换言之,他的条件并不是最好的。可他每每总是能把作品唱到最好,这中间自然少不了主课老师的正确引导,少不了自身聪颖的领悟能力,也少不了日积月累的精打细磨和勤学苦练。而他对目标追求的谦逊态度,恐怕才是这一切的内在基础的。再比如,他能在“盛产”男中、低音歌唱家的俄罗斯摘得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金奖,恐怕也绝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声色好过人家多少,更不会是因为他的语言能力好过人家多少,而我们认为,恰恰是他的谦逊所引出的综合实力所致。
勤奋的攀登者
须知,大凡谦逊的人,必是勤奋者。原因也很简单,那些慵懒的浅尝辄止、得意忘形、甚至妄自尊大的人,是根本做不到谦逊的。从这个角度,勤奋,是他留给几乎所有认识他的人的另一个共同印象。
早在他还在中央歌剧院工作的时候,正值剧院和歌剧艺术正在经历着一段举步维艰的时期,演员情绪的相对低落,排练效率的相对懈怠,大家常常以调侃和自嘲来聊以自慰。可这一切,都仿佛与他没什么关系,他总是能一如既往地埋头于对作品的练习与揣摩之中。记得在准备参加国际声乐比赛的时候,别人排练结束后都去吃饭、休息去了,而他却将自己关进了琴房,一遍遍地反复推敲和琢磨自己的曲目。
说他是勤奋的攀登者,那就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翻越这一座座艺术之巅的吧。
首先在完成作品方面,他脚踏实地,小到每一个音符、语音的具体音质、音色上的要求和表现力,大到整个作品的风格、特点的整体把握与呈现,他不会放弃一丝一毫和任何细枝末节,甚至包括相关的文化背景,他都会细心研磨,精雕细刻。同时,谨记、秉承和用心体验自己的老师李维渤先生的教诲:“用你的全部情感去唱。”
1992年,他便以“太平洋之声”国际比赛的大奖,和首届全国歌王歌后大赛美声组“歌王”的桂冠,而登顶了他艺术征途的第一座高峰。接下来该是到了到国际舞台和比赛中去崭露头角了。第二年,他又在第十届东京国际声乐比赛中获得了第二名。
有了这样的开始,也就有了以后一系列的金奖和第一名了,其中包括了最重要的第十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以及第三届芬兰米尼亚姆-海林国际声乐比赛、美国大都会歌剧院声乐比赛、休斯顿歌剧院声乐比赛的最高奖和观众投票第一名等。
然而,我们都知道在国际上获奖并不意味着得到了国际的认可、登上了国际的舞台。在国际歌剧界,更多看重的是一个演员的能力——在什么剧院演出过什么剧目和角色,出版、发行过什么唱片,才是衡量一个演员的实力与能力的重要指标:而所获奖项,也只是一带而过而已的。幸运的是,参加了一系列重要比赛并获得了大奖的袁晨野,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勤奋驱动着他,向着能力与实力再次攀登。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他从意大利早期的蒙特威尔第的《奥菲欧》(饰演阿波罗)、卡瓦利的《奥尔明多》(阿米达),从莫扎特、罗西尼、贝利尼、多尼采蒂、莱翁卡瓦洛、威尔第、普契尼,演出过法国歌剧《浮士德》(瓦伦丁)、《卡门》(斗牛士)、《图兰朵》(平)、《尼克松在中国》(周恩来)、《瑶姬传奇》(东海龙王)、《鬼雄》(项羽)、《山村女教师》(周洛平)、《赵氏孤儿》(程婴)、《中山·逸仙》(梅屋庄吉)、《原野》(仇虎)、《茶》(日本王子圣晌)等,一直演到了现代歌剧《小妇人》(拜尔)。
如果我们还要把男中音这个声部进行细分的话,我想,除了瓦格纳的作品他没有涉足过(记得大概他仅只唱过一些咏叹调而没有演出过全剧)外,袁晨野几乎演遍了从英雄性、戏剧性到抒情、炫技和喜剧类的各式男中音的角色了。如此做人的一份成绩单,恐怕唯有勤奋者才能耕耘得出来。袁晨野一路攀登,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歌剧歌唱家。
演一辈子歌剧的奋斗者
作为一个歌唱者,其最高的追求毫无疑问地是要演出歌剧;而作为一位成功的歌剧歌唱家,其最大的心愿则一定是要想尝试尽可能多地饰演各种不同类型的不同角色的。
我们所看到的袁晨野,也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在谦逊中追梦,在勤奋中攀登,可当他摘取了一个又一个的金牌和金奖之后,依然在不断地前行,并对自己和未来继续发起挑战,进而还乐此不疲。诚如他自己所说:“做歌剧演员,是一辈子的事。”
我们知道,那些已经成形的歌剧作品,音乐已经固定在那里了。可是,不同的演员却能唱出、演出不同的特点来,这就是所谓的“二度创作”,也是歌剧艺术表演的魅力之所在。加上每个人声音条件、音色特点、理解和表演能力的不同,唱(演)出来,会给观众带来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事实上,同一个演员的每次演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也会是不同的;再加上不同的导演和指挥、伴奏乐队的不同等等,这样就会产生出无穷的魅力体验来的,也就有了对“艺无止境”、“学海无涯”等更深层次的深刻体会了。
在袁晨野的身上,正是因为经历过了上述的这一切(他仅歌剧《弄臣》迄今就先后演过9个不同版本、超过50场的演出场次的切身体会),他所得出的另一个层次上的“做歌剧演员,是一辈子的事”的结论,恐怕也是对未来的音乐学子们的真情垂范和现实诠释。
由衷地祝福未来的袁晨野,能够继续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精彩与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