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私塾里的先生

2015-09-22郎茜玥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塾师私塾学堂

郎茜玥

私塾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官学下移导致了私塾的产生。但是,私塾这一叫法成为社会常用词是在近代以后。古代的私塾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富商显贵延请塾师来家教授自家或亲属子弟的家塾;二是地方政府或家族倡议并出资兴办、免费向特定学童开放的义塾;三是塾师在自己家里,或借祠堂、庙宇,或租借他人房屋,设馆招收学童就读的私塾。按照施教程度的高低又把私塾分为蒙馆和经馆,前者主要为儿童识字,后者为成人所设。所以一般说到的私塾都指前者。大多数的私塾先生家境是比较贫寒的,学生们数量不稳定,上交的束脩也不固定。成为塾师的人往往都是科举考试考出来的童声、秀才,而这样的人是有很多很多的,因为他们的功名不够高,一些人只能迫于生计从事私塾教学。即使是比较有名的大文豪,可以到一些达官贵人家里教授他们的小孩,他们也不能够自己左右教授的内容,由于在他人屋檐下,即使工钱拿到的多,也不见得是非常快乐和自由的。

在古代,塾师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不太相称,他们作为有学问的师长,拥有着极高的名声威望,被人们敬仰和崇拜着。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从事塾师的人多而杂,那些只会一点皮毛知识的塾师总是曲解诗词,读错字,给世人留下了很多笑柄。即使是在今天,说起塾师来,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也是“呆板”“酸腐”这样的词汇。但是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直隶(今河北省)全省的私塾总数仍不少于3万所,到1928年,全省仍有私塾6277所,其中女塾237所,在塾学生72144人,全国的私塾数量可见一斑。在那时候我国的官学还没有普及,倘若不是有这么多私塾承担起了教育大任,我国的教育、知识、道德修养将会面临岌岌可危的境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末民初,义塾、族塾或者改办小学,或者停办。私塾的教学形式逐渐地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也让很多人为此惋惜。佝偻着腰的“私塾先生”成为了人们缅怀和追忆的对象。

但是这几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国内的一些地方开始兴办起“当代私塾”,这种私塾有些类似于古代私塾的办学形式,家长不把孩子送到小学,而是在家聘请教师,教授古文经典。或者说把孩子送去有“私塾”性质的学堂,让孩子与其他同龄人一起,在学堂里学习古代流传下来的蒙学课本,接受道德修养方面的熏陶。

这种“当代私塾”的出现其实是源于一些家长们对现代填鸭式教学的教育方法的反对。他们认为中国的孩子就应该在年少的时候接受我国传统的启蒙教育,成为一个热爱传统文化、有道德修养、身心健全的少年。而不是忙于那些功利性的考试,只是做一个头脑简单的,会做试题的机器。在这种潮流下,全国各地以教授传统文化知识为核心的“学堂”应运而生,珠海的第一所“私塾”——南山学堂就是其中的一所。南山学堂以识字为主,识字先行,经书不要求熟读,流读,而要求正心,正意,孩子能自主读书,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及读书兴趣。

这间学堂的创始人是一位弃商从教的夏凡老师,是一位有着特殊经历的私塾先生, 从世俗的眼光看,放弃高薪的工作有点不可理喻。但夏老师认为: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他很享受当下。能够过上耕读之家的生活一直是他的人生理想。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大多学校里已没有严格意义上传道的老师了,好一点的还在授业解惑,差一点的连授业解惑都做不到。给孩子们开设私塾,让孩子们重读古籍经书,教他们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和天道,这才是在传道育人。

这里的“私塾先生”总共有4名,除了夏老师之外都是女士,看来现在的“私塾先生”也不全是“先生”了。其余的老师们都是幼师和教育本科学历,大家都是本着对光大国学这个理想走到一起的。但是生源少,收费低,老师每月的工资仅有1200元左右,这远远低于普通的幼儿教师收入。可是,就像一位老师说的那样,“我们真心地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国学对孩子们幼年成长的深远影响,所以我们坚持下来了。”他们虽然和古代的“私塾先生”一样,都只能得到微薄的薪水,但我却深深地感受到现如今的他们坚持的意义和可贵。在教学内容上,南山学堂不仅仅将教学局限于诵读经书,但是仍然以识字教育为主,辅之以传统的启蒙教材,此外,他们还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里添加了英文读经、数学教育、美术读经、音乐读经。尽全力在孩子们的艺术敏感期对其进行刺激和引导。此外,他们还将《弟子规》中的道德养成融入到孩子生活中去,老师带领他们农耕劳作,下地浇水,种地收菜,享受大自然带给人们的喜悦。从他教授的学生来看,孩子们回到学校读书之后表现得与常人无异,甚至更加聪颖过人,思考问题的深度也和同龄人相比更深一层。看来,夏老师和其他“私塾”

老师们“与时俱进”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们成功地将蒙学教育与现在的学校教育接轨了!

古今私塾,各有特色。古今私塾的先生们,也是在努力地向晚辈们传授着道德和知识。我想,不论是为了生计从事教育的私塾先生,还是为了实现理想和追求,做着自己喜欢的事的“夏老师们”。他们作为师者,都在勤勤恳恳地向晚辈们传授着知识和道理,他们都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同时,我也希望在现在的社会中,能有越来越多的“夏老师”,政府也能在政策上对这些“学堂”给予一些扶持和帮助,让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遗产能够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塾师私塾学堂
古稀之年上学堂
段祺瑞的宽容
段祺瑞的宽容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宝宝国学堂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塾师形象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