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2015-09-22祁登龙
祁登龙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创新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看,直接取决于阅读教学。但近年来阅读教学流弊较多,使语文教学陷于一片声讨之中,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阅读教学中忽视创新能力培养不能不说是—个重要原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一、培养兴趣,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学习兴趣作为推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种最实际、最有效的内部动力,对学生学习活动产生巨大影响已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老文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我们语文教学可以纵情地畅游于这古文明的汪洋大海之中,而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参,致使“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因此,阅读课首先要打破传统应试教学中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局面,少讲精讲,将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到无垠的知识大海中寻求璀璨的珠宝,体会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说多写”。多读,即扩大阅读量,可以由学生自己根据兴趣选择优秀读物,也可由教师推荐名篇佳作,定期或不定期开读书会,大家互相交流、讨论;多背,即增加背诵量,对那些脍炙人口的好诗、名段、警句、格言反复背诵,不厌其烦、滚瓜烂熟、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多说,即给学生多创造当众讲话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说话”,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谈古论今,不管书中课外,博览广读,只要内容健康,背诵演讲,甚至表演短剧,皆能收到良好效果;多写,即增加写作篇目,“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量找增加,自然会产生写作上质的飞跃。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会很快提高,学习效果自然也不错。
二、鼓励多思,学会换个解度看问题
语文学科原本是一门非常活跃而且充满个体创造力的学科,尤其是阅读,常常会根据阅读者原有的“大脑储存”对阅读内容进行理解和“再创造”,这一学科特点,使语文在培养创新能力上比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优势,但长期以来,阅读教学这一优势发挥不出来。学生充满个性、很有创造性的答案,常常被判死刑,原因是不符合标准答案,考试不得分。这样,阅读教学中老师所讲的答案是“标准”的,是惟一的,学生很少或没有独立的见解,成了课上死记笔记,课下苦背答案的“木偶人”,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扼杀。
近年来随着阅读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阅读者作为阅读主体的能动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多解性”越来越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焦点。作为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阅读课,在教学中遇到的许多阅读都是多元性的,需要动用多值判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难道一篇课文就只能有一种解释吗?如鲁迅小说《孔乙己》“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是茅盾的解释,历年教考和教学都沿袭了这个定论;而鲁迅自己的解释却是“对苦人的凉薄”,教学都依据“茅说”,好像能体现作品的思想性、战斗性,难道“鲁说”不是更切合作者的创作实际吗?两种解释应该说都正确,只是角度不同。难道就不能有其他角度的第三种解释吗?我们在上课时要允许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课文,使阅读教学变得更为丰富生动、多彩多姿。
这样,不仅老师不做教材的奴隶,而且,教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就能使他们从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同一部作品中获得不同的美感享受,从而更加丰富他们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样宽松的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直抒己见,才能“直言犯上”。
三、转变观念,以“主体训练”为中心
在传统的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模式始终是一种“讲析”模式,明显的弊端就是以讲代读,以析代练,把讲解知识技能当作教学的主要目的。从作家作品、时代背景、直至字词句段和中心思想等,条分缕析、割裂肢解。语文教师仿佛个个都是“游刃有余”的庖丁,而卖给学生的却只是一堆堆毫无生气的牛肉。久而久之,阅读课上教师讲课累,学生学得苦,又何谈能力的培养。因此,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质,只有构建以“主体训练”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真正还学生以主人的地位,教学效率才可能有大的提高,让学生在动口动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如读完一篇文章后,让学生从分析理解文章的角度,提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者联系生活,谈自己受到的启发,还可以用自己的话谈一谈对本篇文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由学生互相提问,讨论,解决,教师给予引导启发。这样训练,是读、写、听、说、思的全面训练,是语文素质整体训练,是以锻炼语文思
维品质为目的阅读训练模式,使“读”成为阅读课的主要特征。教师在其中只起到启发、引导、点拨的作用。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同样,在阅读教学中,只有教师的敢于创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和语文素质,开创语文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