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历史课堂提问的误区及技巧

2015-09-22庄安智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提问技巧启发

庄安智

【摘 要】历史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促进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提问的技巧却值得我们共同研究,我们要明确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积累提问的技巧,形成自己独特的“提问”特色,否则就会浪费时间,达不到预定目的,优化课堂提问应成为每一位优秀历史教师必备的技能。

【关键词】提问误区;提问技巧;启发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与唤醒——德国教育家 第斯多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充满激励的课堂,让学生拥有积极心态,唤醒学生的好奇与求知欲,这除了要求教师要带着激情与微笑走进教室,还要求教师要充分掌握课堂提问技巧规避课堂提问的误区以达到良好的师生互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问题主要是想达到这个三个目的:一个是检测学生对于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另一个是检测学生对于概念和课程进度的理解程度;还有一个就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但是课堂提问中,如无注重技巧,有许多的提问是多余的——“无效”的。本人就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如何设计有效的历史课堂提问,浅谈自己的体会。

历史课堂提问的几个误区:

(1)教师提问悬空的和匿名的问题,一旦提出此类型的问题,经常都会导致课堂内学生大喊大叫、注意力缺失和学无所获。所谓的悬空的问题是指,教师的问题没有指向课堂内的任何一位学生,问题就像悬浮在空中,等待着某个人来做出回答,而学生也的确对问题做出了回答,但他们的回答毫无秩序意识,他们认为只要大声地喊出自己的答案就够了,教师由于是直接面对学生,又有分辨正确答案的能力,常能找出“正确”答案,这当中总是相同的四五个学生声音最大,反应最快,总是由他们喊出问题的答案,那些比较安静和不够自信的学生不能迅速找出答案,于是退却,产生了被抛弃感,要么不再尝试回答问题,要么干脆在课堂上什么也不做。这就出现了少数替代多数的现象,而没有教学中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2)课堂提问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缺乏启发性,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课堂问题较偏向于低水平问题,所提的问题几乎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很难见到学生主动发问。辨别式提问过多,“对吗?是不是?能不能?”这种提问学生不假思索就有一半的成功率。表面上,执教者层层设问,但学生大多人云亦云。此类问题往往不能或是很少能引发思考或理解,这种方式易造成滥竽充数,学生思维活动的层次较低,个体素质得不到普遍提高。课堂提问内容缺乏启发性,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课堂上,教师频繁地提问一些知识性问题,以为记住知识就是掌握了一切,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做法实质上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方式。它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更不可能去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

(3)课堂教学中“满堂问”。教学中常见教师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学生被诸多问题牵着鼻子走,哪有时间进行思考!往往是在一个连着一个的问题“轰炸”下,“不假思索”地忙着回答和应付。于是“满堂灌”便成了“满堂问”,以为这就是“主体”、“主导” 的统一,这实在是一种误解.因为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抛出自己所“精心设计” 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而学生则成为教师思想的俘虏!学生没有一点个人的见解,要按照老师的思路回答才是正确的。教师提出问题后,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等待时间过短、或者干脆自己回答;或是让学生回答后又打断学生的回答,自己完成回答;或是在学生答错之后没有试图启发学生思考就加入了个人的评价。由于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结果整个课堂上没有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无法学会去思考而形成逻辑思维。

因此,课堂提问要达到大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本人根据几年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提问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避免提出悬空的匿名的问题。在提问前教师可先向学生说明你至少会叫两名同学来回答问题,然后叫出第一个学生的名字提问。再叫出第二个学生的名字并要求他对前一个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或说明。以及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时间写下问题的答案,然后再指定某个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或展示其答案,这也就避免学生“口头”替代“笔头”。明智地选择和使用课堂提问的指导语,避免口头禅和不确定的指向!

第二、问题难易要适中,体现教学的启发性原则。《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能力,因此教学中涉及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好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也就是说提出的问题要难易适中。那么,如何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一方面,要从教材的实际出发。教师要钻研教材,认清教材的知识内容,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好的提问正是紧扣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的,它绝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培养情感为前提的,具有一定的梯度。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来确定问题的难易程度。例如:在学习《汉武帝加强大一统格局》一课时,通过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提出: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加强大一统格局的措施?谈谈哪一点措施让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了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同时也需要他们的归纳、分析和联系现实的能力,因此这个看似“难”的问题却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反映积极,气氛活跃.通过此问题的讨论、分析,学生更加理解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皇权制度。

第三、课堂提问次数要适度。《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过程师生互动、通过质疑、探究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并不是意味着问题越多越好,就越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做到数量恰当。一方面要考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消化;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在把握住问题的数量多少后,还应考虑到问题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提出的问题不是各个孤立的,彼此之间应该显示一定难易深浅的梯度和内在联系,具有连贯性。设计好问题的难易层次,环环相扣,构成一个有机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全面的理解知识。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要科学合理,题意明白准确。首先,问题中概念的含义要明确,问题范围要大小适中。一个问题已经提出,就限定了其答题范围,若范围不适中,指向不明确,就会使人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其次,问题中的概念应是不相容的关系,否则也使人无法找到答案。再次,还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用语一定要准确、恰当,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这些都是遵循科学性原则所应注意的。

总之,课堂提问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鼓励和实现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位老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得在课堂提问中转变观念,不断探索,优化提问方法和技巧,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愉快、高效,课堂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猜你喜欢

提问技巧启发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简析初中英语教学课堂的提问技巧
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技巧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