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2015-09-22伍霞朱睿

亚太教育 2015年30期
关键词:新建体系院校

文/伍霞 朱睿

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已迈向了换挡提质、降速增效的新常态。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源,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渐步入了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教育现代化的建设任务更加艰巨,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更加严峻,转型升级成为突破教育事业长足进步瓶颈的重要探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尤是如此。专业建设及其评价体系作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构建匹配学校特色发展的专业评价体系成为新建本科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

一、构建专业评价体系的现实要求和社会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推进高等院校专业评价,鼓励国家和社会专门 (中介)机构参与专业建设水平和质量的评估,并努力搭建与国际高水平评价机构的合作平台,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制度。同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对人才队伍建设也进一步明确了任务要求,重点指出了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举措,其中不乏提出加快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力度的现实需求。由此可见,专业建设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等学校主动适应和匹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符合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要求,值得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与研究。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想屹立于普通高等教育丛林,冲破定位发展困惑重围,破解大学生就业创业旧有束缚,转型发展成为其谋求自身长远发展的重要选择。然而,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能够有效助力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通过专业评价,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能够对现有专业的社会适用性做出明确判断,对专业建设进程进行适时诊断,对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给予正确指引,进而对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做出优化选择,并及时发现和解决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管理,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更好地突显专业建设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构建专业评价体系的现实困境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20世界末,为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社会需求,部分原有高职 (专科)院校在地方政府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采取独立或合并升格的形式,通过国家教育部审核,转化升级为普通本科院校,形成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兴类型。截止2013年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高达650所 (含独立民办本科院校),占全国普通本科院校的55.6%,已在全国普通本科教育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然而,量的增长并没有带来质的飞跃。

大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办学历史较短,起点较低,基础较为薄弱,集中体现在专科办学烙印较为深厚,办学定位不够明确,办学模式较为陈旧,人才培养格局较为闭塞,评价标准“千校一律”,同质化倾向明显,市场需求联动机制和人才转化能力缺失,教育多元化和特色办学要求未能充分显现,存在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众多阻碍。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深受其自身遗留发展问题的阻碍,主要表现为评价标准普遍,针对性不强;指标权重拔高,脱离发展实际;评价主体专业单一,专业覆盖面窄;评价客体历史发展痕迹深刻,缺乏创造性;评价效果短促,延展性差;信息反馈滞后,更新缓慢。以上专业体系构建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主要归结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其发展困境。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宏观布局,缺乏全局观念和发展特色,忽视内涵和目标建设。学校办学定位不够明确,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存在与学校整体规划和布局不相吻合的状况。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靠盲目增加市场紧缺人才专业和生源,片面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专业建设内涵和经验的积累,容易出现多学科同质专业和多院校相同专业重复设置的现象,最终导致专业招生和就业压力激增的不良局面。

三、专业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

自1985年以来,我国多个重要组织对部分专业进行了专项评估,并建立了相关评估制度和评估方案,形成了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评估专业涉及的学科类型较为单一,大多集中在工学、理学、医学等少数学科,涉及范围较小。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因其独特的地域属性和责任使命,注定其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一般普通本科院校不同,应具有更加鲜明的地域办学特色,能更好地彰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首先需确立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为指导,规划体系指标因素,从而建立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价值取向

构建专业评价体系的关键在于高等学校选取何种价值取向统筹专业建设的全过程。专业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对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结构布局将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着专业建设的未来发展方向,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理念。因而,价值取向的确立对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应是多元化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院校,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社会地域特性突出。然而,高等教育事业的核心是人才培养,主张以素质教育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思想浓厚。因而,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评价体系的价值取向必须兼具社会地域属性和个体本位属性,并在评价体制的构建中,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为准绳,严格规范专业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结构维度

结构维度既是确保专业评价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又是设定专业评价指标体系要素的重要前提。专业评价的客体不仅仅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还是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然而,在专业评价结构维度的设立中,我们应当更多考虑专业建设的整体性,以便充分显现专业发展的前瞻性,进而确立专业评价的三维立体结构,包括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三)指标体系

按照专业评价结构体系的设定,结合专业建设实际,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大体涵盖了建设目标、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效益及特色等要素。

1.建设目标。主要体现在目标设立是否明确,教育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改革思路是否清晰等方面。

2.师资队伍。主要体现在教师职称机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是否合理,师资培养是否到位,教师授课比例是否科学,教师科研水平能力和整体素质是否得到不断提高等方面。

3.教学条件。主要体现在建设经费投入是否充足,实验人员、仪器设备、场地配备是否科学,专业图书资料是否齐全等方面。

4.教学管理。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是否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设立是否科学,教学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是否完备等方面。

5.效益及特色。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是否明显提高,人才培养方案是否符合专业建设发展要求,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否得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否不断增长,社会评价是否优良,专业社会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是否显著提升等方面。

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可依照自身发展实际和需要设定指标系数权重,并可根据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学科类别而有所倾斜,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创造品牌效应,切实推动专业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专业建设的社会贡献力与核心竞争力。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http://www. moe. edu.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年7月29日.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http://www.gov.cn/jrzg/2010 - 06/06/content_1621777.htm,2010年6月6日.

[3]廖益.大学学科专业评价研究 [D].福建:厦门大学,2006.

[4]张晓丹.高校竞争力与大学专业评价研究 [D].武汉:武汉大学,2004.

[5]吴雪,陈兴明.重塑核心:我国专业评价体制建设的根本路径.中国高等教育评估[J].2010(4).

猜你喜欢

新建体系院校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