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五大理念”
2015-09-2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如何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难点和重点在哪里,且听专家为我们解读。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
研究室主任牛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廉价土地、资源能源和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来支撑。如今,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强化,“人口红利”逐渐衰退,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原有的比较优势已经明显削弱。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原有的发展动力已经明显退化,依靠简单扩大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投入来驱动发展的路子已经行不通,必须通过加强创新,提升要素投入的综合效率,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意味着今后的创新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阶段,而要主动担当、敢于冒险,把创新作为自觉行动,多开展原创性的创新探索和实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当前,激发创新创业活力,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体制机制问题。政府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放活市场,激活微观活力,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当然,也要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企业家和科研人员探索,调动各个主体的积极性,为每个人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广阔平台。
要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使市场主体发挥创造性、自主性、主动性,必须依靠良好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形成有利于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的体制机制。目前,我国在许多领域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按照顶层设计,鼓励和允许不同地方进行差别化探索,既鼓励创新、表扬先进,也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努力营造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浓郁氛围。
商务部研究院外贸所所长李健:以开放提升竞争力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在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不断融入全球化进程,这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更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开放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与之对应的新一轮国际贸易规则也处于重构之中。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中国在全球经济新格局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将变得更加紧密,这将在“十三五”期间表现得更为突出。
我们过去也讲“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但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意味着我们不仅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不仅要重视传统市场,也要积极发展新兴市场;不仅要巩固传统的货物贸易,还要拓展到投资、装备产能合作等领域。
今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对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要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建立促进“走出去”战略的新体制、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新机制、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加快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多方面任务。“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推进,是新形势下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的体现。“十三五”期间,它们将为中国经济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空间。应充分利用好外部市场与资源,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副主任潘建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坚持协调发展,是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必须切实贯彻的一个重要理念。
坚持协调发展,从总体上来说,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结构优化的过程,目标是有序健康地发展。重点强调的是整体性、系统性和平衡性,坚持协调是社会经济整体、系统、平衡发展的保证。要达到较高较好的综合指标,就是要在各个指标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复杂关系中找到最优解——这就是协调。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重点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们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发展经济上,虽然经济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但是也累积了许多矛盾。这些社会矛盾不解决好,就会制约和影响经济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要更多关注社会的发展,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从经济发展内部来讲,也需要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推进一系列结构的优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在推动东、中、西部加快发展中,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主体功能区的发展思路,根据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和人文特点,找到适合当地的发展之路。在当前经济转型期,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加强薄弱领域,增强发展后劲。要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加快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调整“三驾马车”的关系,更加注重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促使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健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
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以市场之手促绿色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推进绿色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面临资源紧缺和环境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必须通过坚持绿色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来应对压力,缓解资源环境的约束。
坚持绿色发展,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探索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模式,从而使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产业加速淘汰出局,使绿色、低碳、环保的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将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这意味着今后将更多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中的作用。过去,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利用中更多使用的是行政手段,虽然效果立竿见影,但负面影响也比较大,不具有可持续性。我们在减少行政手段的同时,也要用好法律、道德手段,特别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与其他手段相比,市场手段的优势在于成本比较低、效益比较高,可以更好地调动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市场主体之间可以通过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的交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
研究员周宏春:共享让全民有更多获得感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民生改善,是我们一切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目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将民生提高到了一个新高度。
从目前情况看,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并不困难,真正难的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全面”二字上,这意味着要让社会中大多数人享受到改革与发展的成果,而这需要在精准扶贫、收入分配、基本医疗、养老保障等方面下大功夫。中国经济总量庞大,但贫困人口依然不少。这些都需要我国未来在民生保障上进一步加大投入。
从国际经验看,我国正在由中低收入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共享发展,就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分享发展成果,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将构建起美丽、和谐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