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瑜亮之交

2015-09-22徐欧露王玥娇编辑栾慧

博客天下 2015年16期
关键词:张乐清华北大分数线

文 徐欧露 王玥娇 编辑 栾慧

瑜亮之交

文 徐欧露 王玥娇 编辑 栾慧

清华和北大展开了争抢状元的德比之战。这事关荣誉、政绩和面子,都要赢。但他们互相敬爱的对手惟有彼此

在争夺打进姜麟锟电话的比赛当中,清华大学赢了,北京大学只慢了几秒钟。6月24日傍晚,清华大学的招生老师先打来电话,邀请姜麟锟去清华参观。

两个电话挂断之后,姜麟锟才上网查分:703。他是福建省高考理科状元。

许多理科状元对清华抱有天然的好感,姜麟锟在高考前就把清华定为目标。姜麟锟的班主任朱义敏告诉《博客天下》,姜麟锟高中时就参加过清华的几次夏令营活动,“可以说他是有这么一个情结的。”

两天后,姜麟锟和清华招生老师一起前往北京参观清华校园,第二天又去北大校园转了转,“北大老师也挺热情的,想着自己也不了解,就都去看看。”姜麟锟回忆。

两个“也”字—他的决定已经下了。

“联系状元一定要快。”已经参加过3年招生工作的清华学生招生志愿者张乐告诉《博客天下》。

“像今年,我们省是文理科状元都选择了清华,而且文科状元还参加了清华自主招生,成绩一出来我们立刻就联系了他们爸妈,希望见面商量专业,尽快定下来。”

这个盛夏,中国最顶尖的两所高等学府清华北大争抢高分考生陷入白热化,空气之中硝烟弥漫。两所高校的四川招生组在微博上公开“掐架”,一方甚至直斥另一方“拿钱收买”考生,还点出好几位曾被“挖”走的学生的姓。

两所百年老店实力相当,只有她们有资格在全中国范围内争抢状元,拼分数线。

“我们招生情况比什么?第一是比有没有状元,第二是比前十名多不多,第三是比分数线。”张乐说。

掐尖之战

中国的高考实施分省录取,各省的试卷甚至总分都是不同的。这导致清华和北大必须追求在所有的省级行政区获胜。这与美国大选有一点相似。

除了必须争夺的第一名之外,高分考生是北大清华招生的首要目标,简单来讲,就是“高考名次位于清华、北大合计招生计划范围内的学生”,如果清华招10个,北大招10人,那么该地区的前20名就是招生组的重点“攻克”对象。

考分出来以后,招生组会从当地的考试局拿到一份“高分”名单,依据文理科分别制作一份表格,包括姓名、分数、高中和排名,甚至是联系方式。只要你是顶尖学府的招生老师,几乎要谁的电话都不难—中学会主动向两校和另外几所不错的高校提供自己的生源资料。还有的学生早在一年前的夏令营和自主招生中就与老师建立了联系。

“所有参加过我们自主招生的学生,我们都有记录,包括姓名和联系方式。那些对北大有意向的学生,我们只会问一句会不会考虑清华啊?没有的话就祝他在北大学习生活愉快。”张乐说,两校一般有种默契,不挖参加了对方自主招生的考生。

“我们认为他在自主招生的时候就已经选择了清华,一般不会去挖,当然他如果主动来,我们也要接待。”北京大学招生老师李北告诉《博客天下》。

两校的招生战和美国的驴象之争有点相似,大家都对对方一定获胜的选区(学生)兴趣不大,要做的是不断地巩固自己的基本面,然后争夺摇摆中的选民(考生)。

两校招生组就像扛着锄头下地的农民,我家种瓜,邻家种豆,一目了然。

2月27日,规则突变。教育部的“阳光高考”网站陆续公布了各高校2015年自主招生简章,其中的重要一条是:今年考生报考的学校不再有数量限制。

一名学生可以报考两所甚至更多学校的自主招生,这意味着很多人可能会摇摆到最后一刻,也意味着不挖对方自主招生考生的默契宣告瓦解。

两校招生组看见一片交织错杂的地,瓜和豆长成一片,有的看着是豆,下面结着瓜。除了比执行力和体力,谁也没有更好的选择。

李北说:“今年打得这么乱,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可能既通过了我们北大的自主招生,也通过了清华的,那就只能抢。”

许多省份都执行先出分后填志愿的规则也加剧了争夺,在过去先报志愿的时代,一些错估的高分考生可能分流到两校之外。现在,这样的情况正越来越少。

同时通过两校自主招生的考生,和对选学校始终犹豫不决的考生,是清华北大极力争抢的主要目标。云端有着神一般的梅贻琦、蔡元培老校长,和各自的百年历史。现实中,两校派驻各地的招生组是这一“战斗”的负责人。

2015年6月25日,广州市,广东省理科前十名之一叶彤被挤到墙边一度无路可走,负责清华北大招生的人争相游说

无论北大还是清华,招生小组都是以省份和直辖市划分的,每省(市)一个。在四川、湖南这样“全面开花”的高考大省,招生组还会分成数个小组分布在高分考生最集中的市县著名高中。

组里的成员大多是各个专业的授课教师和学生志愿者—都是读书人而不是挥舞着U形锁的职业地推人员。两校的招生组成员都说自己“没有报酬”。

李北拥有四五年的招生经历,算是老资格了。在其小组,除了一位统筹工作的组长外,三分之一为招生老师,三分之二为学生志愿者,行政人员少之又少,“授课教师对专业情况和学科动态更加熟悉,能为考生提供更实质性的建议。”他说。

介绍学校优势是最基本也是最礼貌的第一步。在公开招生咨询会上,两校招生人员不约而同地避免谈及对方院校,“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说自己,不提北大。”张乐说。

每场一定会有一个要把清华北大放在一起比个高下的考生,这时所有的人都会竖起耳朵。“有时候会遇到想报清华经管的考生说,那北大光华也很有名啊,你给我比较着说说吧,这时我们也不会‘黑’北大,就是客观摆数据对比。”

数据的选择和描绘方式,本身也都有倾向性。

“清北掐尖之战”发酵时,一张“摆数据”的对比表广为流传,表格名为“清华经管与北大光华的总体对比”,将两个学院从学院国际地位、教师资源、学科水平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但内容却明显倾向于清华,也因此被传是清华在某省发给考生的宣传手册。

针对这张表格,微信公众号“北大讲师团”逐条进行了反击,为了避免再次引起争端,还在文中强调了3次,“两所学校一样好”。

当“摆数据”对考生没有绝对说服力时,“校友情”是另一枚“杀手锏”。用同一所高中毕业的清华北大学生去“感化”师弟师妹,是两校每年招生都会上演的戏码。

北大招生志愿者晓铭曾遇到过一个“纠结”的考生,“他是偏向北大的,但又有些犹豫,一直在清华经管和(北大)光华之间权衡。”在北大上学的高中学长的电话让这名考生最终选择了北大,“(他们)交流了很多方面的信息,他说学长说服了他。”

熟人带来的信任感是清华北大尽量让原籍学生回各省做招生志愿者的原因。张乐的中学是当地名校,每年有不少于两位数的考生进入清华北大,而她的工作就是让母校更多的学弟学妹选择清华。“我们组里的其他人也一样,回到自己的学校去咨询,宣传,这样也会让人感到更亲切。”

高分考生们的中学老师也是清华和北大的主要攻坚目标。老师的意见不仅能影响爱徒,还能说动家长。招生志愿者晓铭会在这类考生犹豫不决时,通过说服老师间接说服学生。

“同学们最相信的还是老师,所以更希望听到他们的意见,我们会跟老师说这个学生确实不错,会好好珍惜他,再让老师做学生的工作,但也只是参考意见,主要还是看学生自己。”

在李北看来,大多数时候的清华和北大都能保持一种礼貌且克制的状态,“没有过为了学生大打出手的情况。”这种情况得到了清华招生志愿者张乐的证实:“北大谈的时候我们就走了,很少打照面。”

越是和谐的局面,背叛的收益就越大,李北依然从学生那听到不少清华在“黑”北大的消息。

“有些专业,从国际通用的排名也好,教育部的排名也好,我们都是优先的,她(清华)也能黑白颠倒。”李北说。

除了“抹黑”北大专业水平,清华总挖已经和北大有口头报考约定的考生,也是李北的另一个不满。“甚至有时候(清华)会说不要去北大了,去复旦,或者去其他学校,这个就是不太地道了吧,这不光是为了抢人,相当于捣乱了。”

李北随后给《博客天下》记者发来几张清华抢生源的短信截图,其中一张图片中,被标注为“清华”的一方对已经决定报考北大的学生说:“以你的分数,复旦的专业随便挑”,同时把清华定义为“追梦的地方”,而北大则是“做梦的地方”。

这张日期显示为2013年的短信截图,至今仍在北大招生圈里流传。

清华北大四川招生组微博事件后,一则名为《一位招生办老师自述:我目睹的清北招生怪相》的帖子在网上引发讨论,自称是北大招生组老师的作者在文中提到清华老师会在出分后邀请高分考生进京游览清华校园,参加“状元营”,目的是使考生与外界断绝联系,让北大无法接近考生。

而参加了今年清华“状元营”的广东理科前十名之一沈俊贤向《博客天下》表示,“状元营”的内容只是参观校园,和教授们交流,了解清华文化等等,至于网上传说的“切断联系”,“我的手机24小时一直开机,没有接不到电话的情况。”

比“兄弟院校”低的录取分并不是一件拿得上台面的事,甚至会对第二年的招生质量造成直接影响

摇摆人和最后一名

一些“摇摆人”最终成了“招生大小年”的关键,“有些人意外考了高分,原先准备的志愿已经跟他的分数不匹配了,他会反复权衡,最后才做决定。”李北说。

商界中有“行业第一和行业第二打架,第三死了”的说法,清华和北大争夺摇摆人的战斗,很快把其他985高校甩在了后面。

拼抢的结果,是北大清华成为“中国高考状元集中营”。中国校友会网的调查显示,“1977-2013年中国各地区的‘省级’高考状元中,北大清华狂揽8成,共录取了1300多名高考状元。”

抢到了状元和高分考生,学校录取分数线就会水涨船高,而录取分数线是考量顶尖学府的直观标准。

2012年和2013年,北大在京文科分数线连续两年低于清华大学文科分数线。2013年,题目为“北大文科录取线比清华低10分”的新闻一度成为了焦点。北大招办及时作出解释,“规模和计划相差巨大,分数线相比毫无意义,也无关生源质量。”招办负责人向媒体强调,“清华文科在京一批计划仅8人,若按此规模,北大文科在京一批录取分数线将是687分,那岂不是说北大文科分数线比清华高23分呢。”

解释归解释,群众只看分数线和状元。比“兄弟院校”低的录取分数并不是一件拿得上台面的事,严重一点来说,甚至还会对第二年的招生质量造成直接影响。最直接的解决方法,就是从招生前线做工作。

以李北的经验来看,招生组历来关注的都是“学生本身”,分数线只是附带结果,“(我们)不会考虑分数线是多少,也不存在分数线标准或者底线的问题,我了解的情况是,(北大)绝大部分省肯定都没有(设置最低分数线标准)。”他说。

虽然他也承认,确实发生过因为没有合适人选,清华经管、北大元培这样的高分专业录取了分数并不高的考生。但随着先出分后填志愿的普及,这种情况正越来越少,因为“分数不够的考生根本不敢乱填志愿”。

“分数线是由最后一名定的,为了保证最后一名也是高分,就会努力抓高分考生,尽量减少这一层次的低分人数。”北大招生志愿者晓铭这样描绘“最后一名”的作用。

有时候,招生组为了保证较高的分数线,也有对及线段的考生“不是特别重视”的情况,甚至会在人数基本达标后“向外推”—推荐他们考虑“隔壁”(私底下,北大清华互称“隔壁),或者复旦、交大。

高分生、状元、分数线……无论有没有成文的考量标准,胜负已经有了公论。

李北告诉《博客天下》,起码就他所知道的情况,北大校方对北大招生组的招生老师“没有任何形式的绩效考核”,也“没有具体的招生分数范围要求”,对状元数量更是没有“硬性要求”。“招办对我们的唯一要求就是不要断档,但是这在平行志愿情况下几乎不会发生。”他的叙述带着自豪。

“我们都是自愿做的,成绩好一点差一点,对我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他向《博客天下》强调。

事实上,近几年来,李北所在地区的绝大部分文理科状元都选择了北大,选择清华的寥寥无几。在他看来,“隔壁”的压力比他们要大得多。

“清华相对来讲对于招生成绩的考核要严格得多,搞不好就要换人”。他曾听一位清华的学生提到,这几年,该省的清华招生组已经更换了三任招生组组长。

清华的张乐和北大的晓铭对此有相似的感受,她们都曾在本校某省的招生组里担任学生志愿者,没有接到过任何绩效的考核。但是在晓铭看来,每个人心中的目标是不言而喻的,直白点说是“尽量高分,分数线高于清华”,再升华一下,就是“为中国第一高等学府的荣誉感而奋斗这样的北大人的自觉。”

事实上,某种意义上的招生工作考核确实存在。每年9月的新学期开学后,两所学校都会举办当年度的招生工作总结表彰会,校长、副校长或校党委书记会出席。

1977年-2013年各校招收状元人数排行

从清华新闻网的公开报道看,2014年的清华大学招生工作总结表彰会上,共有17名优秀招生组长,28名优秀招生教师,30名优秀招生新人,60名优秀招生志愿者,10个最佳团队和进步团队,以及23名招生宣传、贫困专项计划招生、国防定向招生先进工作者获得表彰。

“在招生工作中,清华大学大力实施‘阳光招生’,在重点地区的招生数量与质量、优秀考生的报考比例等指标上都取得优异成绩,清华大学在全国大多数省份的文科、理科录取分数线,继续高居全国各高校榜首。”这篇报道提到。

比招生工作总结表彰会稍早一些,招生组的工作往往以一份招生工作报告作为结束,一般由组长起草。这份一到两千字的文章会被公开呈现在北京大学的招生网上,内容包括录取人数、状元人数、分数线,还有受青睐的专业、录取中的新突破和考生故事。

“文科实考分前15名全部报考北大,理科实考分前10名中的7名和前30名中的大多数均被北大录取,”2014年北大安徽招生组的工作报告中写道,这篇文章的标题叫做《北大在安徽录取总数首破百 五位头名齐聚燕园 文理双线高居第一》。

在这场招生大战中,即使是中学本身,也会有自己的私心和考量。

不少各省高分考生都获得了清华北大的自主招生加分,高考成绩公布后,如果选择考试分数加自主招生分数投档,则只能在学校承诺的院系内服从分配,不保证百分百被理想专业录取,招生人员将此类录取称为“0.5批次”,而所有使用裸分正常投档的则是“1批次”。

“那些有加分,但裸分也考得非常高的孩子,我们都会建议他们尽量走1批次,因为裸分已经足够我们为他保留喜欢的专业,没有必要走0.5批次冒险。”张乐说。

但在目前的中国,考入清华北大的考生人数依然是外界衡量中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出于私心,学校自然希望有加分的学生都走0.5批次,“因为0.5批次不算在1批次录取名额里,比如有5个人走0.5(批次),清华就可以在1批次多录5个人,学校可能就有更多的考生进清华。”

而清华和北大不建议此类考生走0.5批次的原因,除了1批次可以完全保证专业,还有对于录取分数的考量。张乐担心的是:“如果高分考生甚至状元都走0.5批次了,录取分数会非常难看。”

清华北大每年在各省都有严格的招生计划,按照张乐的说法,“基本就是从状元开始,按全省排名往下录”,这意味着每多一个1批次录取名额,录取分数就有可能往下降一点,这一点下降意义重大,因为两校除了抢状元,抢高分考生,另一场重要竞赛就是尽量让本校的录取分数比对方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博客天下》说,高校用各种手段抢生源是几乎所有学校都在做的政绩,“很功利,涉及分数线和面子问题,谁都想证明自己比别的学校强。”

长线和暗功

尽管也存在父母一代本身就是清华或者北大校友的情况,但这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考生的选择在高中时期就定了,若想招生成绩好,很多功夫都要提前下。

对于许多招生老师而言,真正的招生工作都是以年为周期的。暑期夏令营、各种自主招生、师哥师姐的宣讲、老师的“沟通”……几乎每个重点大学都在早早物色着适合自己学校的优秀学生,培养他们对学校的认同和感情。学校乐于见到那些高分考生在高三前的那个暑假就已经“心有所属”。

招生组要尽量减少频繁的更换,脸熟是一宝。长期地在一个地方耕耘的熟面孔所建立的资源和与学生的感情,都是有力的招生利器。

范衣没有想到,自己进到学校以后招生老师还会主动和她保持联系。几年前,她作为某省的文科状元进入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大一的某一天,招她进学校的那位招生老师托自己的招生组同事给范衣打来了电话,邀请她去办公室聊天谈心,“他说当时没能见一面挺遗憾的,希望见一见,还问我大学生活是不是适应。”范衣当时心里“感觉挺好的”。

第二年暑假,这位招生老师邀请范衣去当地中学为北大自主招生做宣传,部分出于对老师的好感,她同意了。就像是过去科举里,门生和座师、房师的情感一样。

“师姐学的什么?大学里面怎么选这个?”站在台上的范衣接二连三地回答学弟学妹们抛来的问题,介绍自己的高考经验,告诉他们考试紧张怎么办。在她看来,这算是一种“传承”。

“(招生组)把在这个地方招到状元作为招生的一个帮助,让她跟学弟学妹沟通,可能更平和,接受度也高。”范衣说,“起码先让学生对北大建立一种感觉。”

当感受到重视的学生们在高考完才接到另一所高校的cold call时,他们会表现冷淡甚至愤怒,认为对方“早干嘛去了”。很快,两边都不得不早早动手。

每年暑假开办针对即将升入高三的学生暑期学校或夏令营,是两所学校的惯例,这与之后的自主招生一起,往往是今后一年招生工作中划分阵营、与学生建立联系的重点。

某种程度上说,是高二升高三那个暑假参与的清华暑期学校和“领军计划”,让内蒙古理科裸分状元杨正宇明确了目标。

这个令很多人向往的暑期学校专门招收那些“对进入清华大学就读有着强烈的愿望并准备为之不懈努力”的准高三生,硬性目标包括:学业综合排名位于年级同类学生前3%,或“具有学术理想和潜质,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华并取得一定成果”。

在为期一周的暑期学校里,杨正宇和几十名全国各地的尖子生一起参观了清华校园、听名师讲座、了解清华大学的专业设置和特色,受到了校方的“热情接待”,“好像就是自己的老师一样”。

几天的经历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校训给这位自称“对大学了解得比较少”的内蒙古男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是他第一次对大学和专业有一次系统的接触,“我觉得这些都是我比较喜欢的”,他告诉《博客天下》。

4个月后的11月份,杨正宇作为“学业成绩排名在全年级前1%的应届高中毕业生”被所在高中平煤中学推荐,通过考核,获得了清华大学“领军计划”的名额。这是清华大学从2012年开始发起的自主招生新政“新百年计划”中的一项。正是在这个活动里,杨正宇认识了清华招生组的那位招生老师和博士生“准师兄”,对方给他留下的印象“非常好”,他们互留了联系方式。

在几个人的下一次见面中,杨正宇已经拥有了内蒙古理科裸分第一的光环。6月23日,高考出分当天的招生见面会上,跟两方单独聊过后的杨正宇并没有回绝北大邀请,只说“自己再考虑一下”。当天晚上,他就跟随两位熟识的清华招生老师乘飞机来到了北京,参加了清华大学举办的“状元营”,最后选定了钱学森力学班。“当时就觉得对清华的印象很好,没有怎么考虑北大了。”杨正宇说。

与清华的领军计划相对应的,是北京大学的“博雅计划”,所不同的是,博雅计划每年开春报名,高考结束后才进行测试。除了这几类特殊的自主招生外,每年3月,清华和北大还会开展常规的自主招生。

“这几种招生计划,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学校可以有机会观察学生方方面面的表现,学生也会对学校建立认同感。”李北介绍说。

除了这些“常规动作”,招生办的老师还需要额外关注那些高分考生的动向。虽然并不详细参与夏令营的工作,但在每年的11月,李北都会回到所在省份的目标中学“摸摸情况”。他拿着学校最新的成绩排名,一个个地找高分学生交流,介绍清华的专业。高考之前的3月份,招生组的老师会再次回到中学,“把我们的招生政策不断地去跟学生说。”他说,“其实很多人的联系方式我们早就有了,出分以前就做过很多沟通了。”

2011年11月11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举行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说明会和清华大学“领军计划”候选人推荐会

他把这称为一种持续的“观察”,“你需要很长时间才会知道他们适合什么,适不适合这所大学,仅仅通过高考出分聊一聊,恐怕没有这么好的效果。”

这种长时间沟通所获得的,还有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感情。李北如今还和很多招收过的学生保持着“很好的联系”。如果需要,他们也许就是下一次宣讲的主力。

相爱相杀

做了几年北大招生老师以后,李北发现一件事儿,“达到一定分数的学生,他们之间的差距没有那么大”,仅从授课角度看,“不至于为了某一个学生抢得头破血流。”

“说句实话,两所学校没有什么差距。”李北总结道。

“所谓的北清招生之争,很大程度上是被建构出来的,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严重。”北京大学一位曾经从事过两年招生工作的老师告诉《博客天下》,“北大、清华在中国教育界的结构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源质量。即使某校在招生方面完全无为而治,最后的结果也不至于一边倒。抢或者不抢,都不影响两校的生源质量,该来的都会来。所以我们招生的重点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帮他们做生涯规划。”

分数并不是招生老师们在招生时唯一关注的重点,额外考量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考生的兴趣爱好乃至“气质”。

在很多人看来,虽然同为中国的TOP2名校,但是清华北大却有着风格迥异的标签。学者季羡林用“沉郁顿挫”概括北大,“清新俊逸”评价清华。而范衣报考北大时喜欢的是这里的“自由气息”,今年的大连文科状元王茜说自己被北大五四以降的“敢为人先”所吸引,福建理科状元姜麟锟则觉得清华“严谨、务实”的气质和自己更一致……

但在两校实力相似的专业,较量最为明显,比如同为全国顶尖的商学院—清华经管学院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清华和北大招生组的两位学生志愿者都告诉《博客天下》,自己所在的小组在开展工作以前曾接到过学校的特别指示:不许黑兄弟学校。

但是,即使没有任何专业、招生上的冲突和纠葛,两所只隔一条街、云集了全国顶尖头脑的学府本就不甘寂寞。

杨正宇还记得自己填报清华以后,师兄给他说的那个梗,“清华人问,北大距离世界名校有多远?答,出东门左转直行200米。北大人问,清华距离世界名校有多远?答,出西门左转直行200米。”有点腼腆的他说着说着就笑了。

这条历久弥新的互掐段子究竟由谁开始已经无从考证了。除开招生最激烈的那十几天,在剩下的350天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北大、清华人就是在这样的段子中,你一句我一嘴,争论不断,却无伤大雅。

看到清华方向的天空中有一朵云彩形似蘑菇,北大人会奔走相告,“清华爆炸啦!”清华则淡定解释,“原子弹研制成功而已。”

在北大同学之间,清华的代名词是“隔壁”、“清二”,“因为我们是‘北大’嘛。”这些称呼和段子在学生看来就像一种“传统”,“从师兄师姐那边听来,一代传一代,并不是有一个官方的东西。”北大大四学生小慧说。

“就像是老拌嘴的两兄弟,并没有什么大矛盾。这次招生可能是两校争论最严重的一次”

在清华口中,自己食堂好,校园大,打压北大一说一个准儿。而在北大人眼里,隔壁6∶1的男女比例是永远的槽点,清华的别名就是“五道口男子职业培训中心”。

“嫌我们女生少?两校对抗赛中,你们赢过几回?”清华问。

“你们校园大?你们有未名湖吗?”北大反唇相讥。

“未名湖有什么了不起?除了能淹死诗人还能干什么?”清华回击。

就像西部片中的高手对决,谁都不能先眨眼。

每隔一段时间,清北两校的学生就会发起收复“隔壁”的运动。今年愚人节,署名为“万柳烈士旅”发布了标题为《清华大学整体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的文章,“今天,‘北京清华工学院(北京大学工学部)揭牌仪式’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隆重举行。”

清华也不甘示弱,《清华大学统一委员会告燕园同胞书》称,“燕园自古就是清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六十多年燕园同母校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清华的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航空等院系在1952年的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被划归北京大学等校,说对方的体内有自己的骨肉,是工科男们也喜欢的玩笑。

而每届政府换届之后,好事的媒体也会给两校算账,部委中有北大多少人,清华多少人。常委中有北大多少人,清华多少人。

“就像是老拌嘴的两兄弟,”小慧说,“并没有什么大矛盾。这次招生可能是两校争论最严重的一次了。”

对大多数考生和家长来说,清华北大就像是“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他们的目标是孩子考上这一档就好。所以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漫画中,两校其实是两个相爱的男孩子。

漫画家们极尽想象,将两个学校描绘成惺惺相惜又互相别扭的身穿校服的男孩,北大古灵精怪,清华面冷心热。在清华校庆100年的时候,北大男孩把一块生日蛋糕扣在了清华男孩的头上,“生日快乐!小鬼一百岁了啊。”

但在更多的画面中,两位男孩被赋予了“百年好合”的祝福。据说两校毕业生相逢在社交场合最体面的话题是聊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大,那几年,国家危难,几所最好的大学合伙用一个名字,大家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在北大百年校庆时,清华送给了北大一块石头,上面刻着“北大清华友谊长青”。这个寓意说法不一,一种爱挑事的说法是,清华劝邻居“要石在(实在)”。

在百度知道上,有用户,也许是游客或者考生,认真询问这块石头在哪,排在首位的回答充满了柔情:

“在你的心里。”

(应采访对象要求,李北、晓铭、张乐、范衣、小慧均为化名。)

猜你喜欢

张乐清华北大分数线
2019-2021年山西省普通高考成绩分段统计表
故乡的雪
“放弃清华北大”见证考生认知理性
2017年-2018年专升本院校录取分数线
清华北大:相爱相杀的TOP2
光芒
光芒
打造技工教育的“清华北大”
贼路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