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生活也需要留白——别为孩子填满学习进度
2015-09-22
孩子的生活也需要留白——别为孩子填满学习进度
近日里和邻居聊天,每每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我都觉得这一代的中国孩子真可怜。
在西方,孩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而在中国内地、中国台湾、韩国……这些国家,却因为家长们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不断地为孩子加重各式各样的功课,学习各种各样的才艺,期望孩子可以在竞争中赢得更多的胜利。
其实过多的学习,对于幼龄的孩子,很多不是正面效果,而是反效果。
学习动机对孩子来说更重要
自发性的学习和培养,其实才是孩子学习最主要的原动力。
举个小例子来说,我曾经向小K的德文老师抱怨小K的中文能力不够好,可是小K的德文老师跟我说:“小K虽然主要用英文念书,但是他的德文很好,中文底子也不错,所以当他想要把这些语言学好的时候,他会就非常厉害。也就是说,动机对孩子来说,比给他排很多的课程更为重要!”
所以,学习的动机,就是向前的最大力量,任何事情失去动机,即使做完了,但不见得成功。为孩子找寻动机和趣味,比让他们填满生活的每一个时间更重要。
沈老师育儿经
动机哪里找?
而动机去哪里找?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给孩子一些空白的时间。我记得小K在德国时,有一天,我去接他放学,一进教室,老师就招呼我坐下来:“Monica,快坐下来看孩子们的布偶剧。”
原来,孩子在教室里,临时起意,自编自导自演布偶戏,没有参与演出的,就坐下来当观众,老师和来接孩子的家长,陆陆续续地加入观众席。老师告诉我:这是孩子们临时编的,即兴的台词、同学间合作的默契,都浑然天成,虽然没有完整的规划,但是却做得有模有样,赢得大家一致喝彩。这,就是一种创造、一种学习、合作的力量!
《母子健康》温馨提示
童年是美好的,因为童真,因为稚嫩。作为母亲或者父亲的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将孩子的童年保护起来。当下孩子的各种学习已经被一次次提前,3岁,2岁,1岁,甚至提前到了0岁。孩子的童年与学习的“分寸”该如何拿捏呢?
孩子的能力不是靠“学才艺”学来的
未来世界的竞争能力,所需要的是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有知识而已。许多欧美国家的孩子,从小就在生活中“练习”这些,长大之后再用学习到的知识加以应用,就变得既有创造力又有组织力,而这些所谓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沟通的能力,都不是“学才艺”就可以学来的。
再举个邻居聊到他儿子班上的同学明明为例。明明父亲在高科技公司任职,职位和收入都相当得不错,因此让孩子除了念书之外,还必需学小提琴、钢琴、围棋等等各类才艺,父母亲还规定: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练习小提琴,练一个小时之后才出门上学,因为,做任何事都不能“浪费时间”。明明的母亲,是家庭主妇,全程监督着明明所有的课程与活动,外加接送。
小K听了之后,直呼不可思议的说:“那我每天打球、和同学聊电影……这些岂不是都在浪费时间?”
沈老师育儿经
孩子需要拥有空白时光
说真的,孩子除了学业、除了才艺,他们更需要与同侪互动、建立友谊关系,人格才能健全发展,家长把孩子空白的时间都填满了,孩子一空下来,就变得无比恐慌,不知道该做些什么,这样子真的是对孩子好吗?
适度的课外活动,会让孩子获益良多
现代人忙碌的生活过惯了,一旦停下来,很多人不知该做什么,连孩子也是如此。这让我想到了一位英国知名畅销书作家理察6田普勒(Richard Templar)在其书中曾写的一段:
“你认识那些生活中塞满一长串课程、训练、课外活动孩子吗?……如果让他们到些美丽恬静的地方,例如:山际、海滨、乡野间渡几天假,他们将会不知所措……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享受自我,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时间学习独处,这会让他们难以面对成年后的生活。他们无法放松自己,因为从来没有人教他们,该如何轻松度日……”
忙碌的社会型态,让孩子也变得十分忙碌:亲子班、英文课、才艺课……填满了下课以后的生活重心。一旦停下来,许多孩子反而会慌了手脚,直呼无聊,不知该做什么。
适度的课外活动,可以让孩子有所收获,但也需要有一些孩子可以安排的自我时间,这些空白时间有时也可以让孩子获益良多。
近几年有人提倡所谓的慢活,这是个好的想法,但是从小就没有习惯享受偶尔空白的生命,如何“慢”得下来呢?
人是需要适度放松、拉紧、在放松……就像琴弦,如果只是一味地拉紧,最后难免走向断裂的命运。适度的压力有助于孩子成长,但是过度的压力,带来的却是反效果。
沈佳慧
著名旅游节目主持人,曾任台湾地区中广外制广播节目企划、执行制作;环宇电台新闻记者、播报及环宇电台旅游节目《漫步天涯》主持人。有着丰富的旅行知识和积累。
已出版著作有亲子畅销书《旅行,是最好的教养》《旅行,带孩子看不一样的世界》等,在亲子旅行类家教图书中受到海峡两岸及华人父母们的好评和喜爱。
沈老师育儿经
孩子不需要满满的行程
记得小时候常常被妈妈骂浪费时间,其实浪费时间在看课外书、浪费时间在与朋友相聚、并制造共同回忆、浪费时间在博物馆、浪费时间听音乐、浪费时间打球……都是在体验人生的一部分,这样,真的是浪费吗?
我常建议家长们,从幼儿园开始,根本不需要安排满满的行程,偶尔让孩子不为什么的玩耍,因为很多创意,都是从无聊和无意中的想法开始的,不要总是担心孩子赶不上别人,而让孩子在不断填鸭的现实中渐渐失去天马行空的创造力。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路。
从小学会安排自己的空白时间
忆起往日在德国放假的日子里,我喜欢坐在落地窗前,看着小区里的孩子玩耍,他们经常成群结队,从这家玩到家,再从那家玩到更远的那一家,或者,总有几个孩子,默默的坐在地上发呆或画画,感觉很舒服自在。我常想,为什么我们东方的孩子,无法玩得如此自在,而且总是不断穿梭在一个接着一个的活动或学习课程里?
其实,夏令营、冬令营的收获,有时候没一个暑假待在家里花园的丰富呀!
让我觉得很神奇的一点是:德国小孩总是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
有时在小区里,相约骑单车,可以玩上一个上午;溜直排轮,可以溜一个下午;一个人、一颗足球,可以消磨许多时光;有时候在自家花园的小沙坑,专心的挖一个下午的沙;大一些的孩子,有时会捧着故事书,在花园的草地上阅读起来;夏天里放一盆家庭式游泳池、一只大阳伞,就可以泡一下午……拥有许多空白的时光,对德国孩子来说是一种常态,因为就算不放假也有很多空白,父母不安排他们上补习班,也不会因为怕输在起跑线,而安排他们学很多的才艺,因此,从小就必须学会安排自己的空白时间。
在德国,我看到的是:每个孩子感觉起来都无聊至极,但是他们却可以认真、而且无所目的的,去完成一件在我们大人眼中完全无意义,但他们却感到很重要的事。例如,在小区的马路上,独自一人把整条小区道路,用粉笔画成七彩颜色,完成后还签上名字,告诉你今天这是谁的大作!真是有意思。
在独处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习思考,可以心无旁骛的做一件事,也可以练习不害怕孤单。没有办法独处的孩子,容易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