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艇事故,活下来就是英雄

2015-09-21朱江明

博客天下 2015年2期
关键词:内波海图声呐

本刊特约撰稿 / 朱江明

潜艇事故,活下来就是英雄

本刊特约撰稿 / 朱江明

无论是特殊海况,还是人为事故;无论是故意撞击,还是意外触碰,航行在海底的潜艇犹如瞎眼一般,危险如影随形。

当地时间2014年12月30日,俄罗斯圣彼得堡,“基洛”级柴电潜艇“顿河畔罗斯托夫”号在当地造船厂进行授旗仪式。该潜艇将被编入黑海舰队。

张家元是南海舰队372潜艇政委张学东的儿子。一天凌晨,张家元做了一个梦:上完电子琴课回家的路上突然跌入了大海,挣扎许久。好在一根绳子出现把他拉了上来。

父亲张学东遇到了儿子梦中的场景:他和他所在的372潜艇急速坠入伸手不见五指的海底深渊;主机舱管路破损进水,整艇官兵命悬一线。

艇毁人亡的悲剧并未发生。事后根据媒体报道,“遇到险情后,372潜艇支队长王红理指挥若定,果断下达多道口令,官兵精确完成一项项操作。3分钟后,险情成功化解;3小时后,潜艇恢复潜航能力”。

中央高度认可这次潜艇事故的险情处理,将其视为一次值得宣传的英雄事迹加以推广。习近平作出指示,对海军372潜艇官兵群体先进事迹给予充分肯定。中宣部、总政治部、共青团中央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了海军372潜艇官兵群体先进事迹报告会。

2014年10月31日,习近平在古田与十多名代表吃午饭时,还给坐在身边的潜艇政委张学东夹了菜。

一次和平时期的成功自救,并非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为什么会被大张旗鼓地表扬?372潜艇官兵遭遇了什么?

从公开报道来看,当时372号潜艇遭遇的是“海中断崖”现象,即潜艇突然极速“掉深”,也就是自动向水底不可控制地航行。

“海中断崖”是潜艇航行中所遭遇的一种极度危险的自然险情。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海水密度、盐度突然变小,浮力也随即减小。如果潜艇不知不觉进入这个特殊水质区域,就会因为浮力突然降低导致迅速下沉,就像正常人走路忽然踩空一样,这就是所谓“掉深”。

海水的密度和盐度的变化规律并未完全被人类所掌握,海底也存在不可预测的洋流。这意味着,海况犹如沙漠中的流沙一样,不可控且非常危险。

并非只有海水盐度或者密度变化可能导致潜艇突然“掉深”,另一种可能造成潜艇掉深的海洋现象是海洋内波。

内波是一种普遍的海水运动,即海洋上层能量传至深层,同时把深层较冷海水连同营养物带到较暖浅层的海水运动。潜艇在航行途中可能遇到海洋内波:如果这股内波是向海平面运动的,而且力量足够改变潜艇的运动方向,那么潜艇就会自动上浮。如果这股内波是向海底运动的,那么同样会出现“掉深”。

无论是海洋内波还是“海中断崖”往往都是暂时性的,因此无论是事先的海况调查还是事后的事故调查,都很难分清到底是哪种现象造成了“掉深”。目前大部分媒体将372艇的“掉深”事故定性为“海中断崖”并不完全正确,或者说至少没有排除“海洋内波”的可能性。

1963年4月10日,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距波士顿港口350公里处突然沉没,艇上129人无一生还。调查结果显示,该潜艇遭遇了剧烈的海洋内波,潜艇被推向海底,最终由于压力过大导致艇身破裂进水。

潜艇航行是一种非常危险的作业。

海底的能见度很低,潜艇在海底航行犹如瞎眼一般。不仅如此,为了避免被他国发现,潜艇在海中的主要探测工具如主动声呐也很少开启。潜艇只能依靠被动声呐来了解海底有无他国潜艇出现,或者附近是否有水面舰艇的活动。

被动声呐最大的问题在于无法发现海底静止不会发出声音的物体。比如海底的礁石或者沉船等。这些物体出现在潜艇的航路上是非常危险的。

即便有非常精确的海图,也未必能够万无一失。比如因为地壳变化在海底出现新的高山,水文观测船未能及时更新这个资料,就可能导致潜艇撞山。

2005年1月美国“旧金山”号在水下航行时撞到了海底山,艇首几乎被损毁,艇上人员1死23伤,算是比较典型的水下撞击事故。

并非没有能够防撞的技术手段,高频声呐就是潜艇一种用来防撞的探测器。高频声呐能够探测出不远处的海底地貌,通过计算机绘制成实时海图,并且由于在海水中衰减较快,所以暴露潜艇的风险不大,是现在潜艇普遍采用的一种水下防撞技术。即便如此,仍旧有暴露潜艇位置的可能性,潜艇在航行中高频声呐能不开就不开。毕竟用于作战的潜艇,隐秘才是关键,在海图详实的情况下,这个风险是可以冒的。

潜艇防撞不仅仅是海图的问题,实际上潜艇在水底根本无法接受卫星导航信号。日常使用的GPS导航在潜航中无法使用。所以潜艇使用的是非常传统的惯性导航,而惯性导航的误差会随着航行里程的增加而扩大。正常情况下潜艇在航行一段时间之后,会打开高频雷达对水底地形进行绘图,然后比对自己的海图,以确认精确位置;如果有偏差则必须重新校正惯性导航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偏差不会因为距离而叠加。

惯性导航并不是很靠谱的一种导航方式。韩国民航飞机曾误入苏联军事禁区,事后调查认为这主要是惯性导航的误差叠加,造成了航道的严重偏离。因此,如果导航出现误差,潜艇在水底撞到什么就都不奇怪了。

从1954年到现在,总共发生了16次核潜艇撞击意外,多半由于导航失误或者海图更新不足造成的。

除了撞山,潜艇触礁搁浅也是非常常见的意外。还有一些意外比较少见。比如2001年美国“格林维尔”号核潜艇在进行紧急浮起演练时,把日本渔业实习船“爱媛丸”号(500吨)撞沉。核潜艇上浮是个可怕的事情,美苏核潜艇都具备直接在北冰洋上浮、顶穿冰盖的能力。除非万吨巨轮,一般的小型渔船被潜艇上浮撞沉几乎是必然。尤其是在声呐员或者潜望镜操作者疏忽大意的时候,这种意外就更不奇怪了。

2001年英国皇家海军的核潜艇“胜利”号,就在美国海域训练的时候把一艘美国海岸警卫队的辅助船撞了;1966年美国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在上浮时与美国“埃塞克斯”号航母相撞……类似的意外多不胜数。

潜艇误撞水面船只只是意外的一种,在海中航行的潜艇也有可能相撞。

鱼群对放声后的聚集时间如表3所示,在第一阶段时,声源处的聚集时间为15~66s,第二阶段鱼群在声源处的聚集时间为24~125s,主要在50s以下。见表3。

2009年2月,英国“前卫”号与法国“凯旋”号就发生了水下“亲密接触”,两艘战略导弹核潜艇居然在水底撞上了。

这可不是陆地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那样简单。战略导弹核潜艇属于国之重器,肩负着核反击的任务。在水下撞到不明物体,必须赶紧离开肇事现场,万一遇到的是敌国的攻击潜艇呢。事后英国潜艇上报说自己撞到了一艘不明国籍的潜艇,损失惨重。而法国潜艇则根本不知道自己被什么撞了,回基地后报称在水下撞到不明物体。幸好英法两国是盟国,双方国防部消息一汇总总算真相大白。

各国潜艇数量排名(截至2014年10月)

大部分情况下,潜艇相撞都是意外,但也有例外。

1992年2月11日,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巴顿·罗歇”号奉命监视俄罗斯科拉半岛军港附近的核潜艇活动。行动中,美军潜艇发现一艘俄北方舰队的S-I级核潜艇K-276号出港。当时的苏联刚刚解体,俄罗斯海军实力雄厚,K-276号很快发现了美国潜艇。好战的“战斗民族”直接调头撞向美国核潜艇。结果K-276号艇的指挥台围壳被撞毁—虽然这个位置并不重要。美国潜艇遭受撞击的位置是单壳结构的耐压艇体,造成主体结构严重受伤。于是“巴顿·罗歇”号在1995年1月13日成为第一艘退役的洛杉矶级潜艇。K-276在经过修复后又进入俄罗斯海军服役,至今活跃在北方舰队中。

这并不是最差的结果,潜艇不是碰碰车,随便“撞着玩”也很危险。

1986年10月,苏联K-219号核潜艇也是发现被美国潜艇跟踪后撞了过去。此次撞击显然不够幸运。K-219号发射管里的导弹因为撞击,造成燃料泄漏并发生爆炸。紧急上浮后潜艇进行了大修,幸运的是还不至于艇毁人亡。14年后的2000年,在巴伦支海域演习沉没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就是因为艇内导弹发生意外爆炸而沉没的。弹药爆炸是潜艇意外里最为危险的情况之一。

无论是特殊海况,还是人为事故;无论是故意撞击,还是意外触碰,潜艇都是海军中危险系数较高的海上力量。

公开数据显示,在过去的50多年里(1954~2005年),美国、苏联(俄罗斯)、英国、法国的核潜艇共发生主要事故达285起,其中美国有147起,占51%;苏联(俄罗斯)97起,占34%;英国36起,占13%;法国5起,占2%。核潜艇沉没事故共造成600多名艇员丧生。

2003年中国官方曾公布一起潜艇事故。海军一艘常规动力361号潜艇在内长山以东(渤海海峡中南部)进行训练时,因机械故障失事,艇上70名官兵不幸全部遇难。

而372潜艇的脱困被认为是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潜艇史上的奇迹,官方报道称,“于我军而言,无疑是一次罕见而宝贵的体验”。■

猜你喜欢

内波海图声呐
孤立内波对过渡海域声场干涉结构的影响分析
内波与死水,连潜艇都怕的海浪
基于MODIS 遥感影像的安达曼海内波特征参数分布及生成周期研究
一种便携式侧扫声呐舷侧支架的设计及实现
纸海图AI小改正制作模式探讨
声呐
少林功夫拳(三)
点亮兵书——《筹海图编》《海防图论》
COTS技术在声呐装备中的应用
SAR极化特征图像与σ0图像的海洋内波可视性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