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全蚀病综合防治方法

2015-09-20段小锐王磐

吉林农业·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段小锐 王磐

摘要:小麦全蚀病是一种典型的根部病害,从小麦的播种到收获均可侵染。主要发病部位在小麦的根部及茎基部的1~2节。病菌侵染后引起根部变黑、腐烂,失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致使地上部分干枯死亡,造成“白穗”。

关键词:小麦全蚀病;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5.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43

1 小麦全蚀病发病症状

1.1 根部症状

病苗种子根、次生根和地下茎变黑,表面和内部腐烂,根表有病菌的葡萄菌丝。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减少,生长衰弱,严重的枯死。早春病苗返青迟缓,黄叶增多,无效分蘖增多或枯死。拔节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腐烂加重,植株矮化。

1.2 地上植株症状

分蘖期。上部无明显症状,病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拔节期。拔节期重病株矮化,似干旱缺肥状,拔出观察植株种子根、次生根大部变黑;抽穗灌浆期。病株点片或成簇出现早枯白穗,严重发生地块成方连片枯死,茎基部表面布满油黑状菌丝,形成“黑脚”。

2 小麦全蚀病发生规律

小麦全蚀病菌是土壤寄居菌,以潜伏菌丝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腐生或休眠,并长期存活,是主要的初侵染菌源。混有病残体的种子和粪肥也可传播。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被侵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12℃~18℃土温适于侵染,小麦播种越早,发病越重。另外,此病有自然衰退现象,小麦、玉米连作田,病害达到高峰后,会衰退下降,经1~2年可控制危害。

病株根茬上虽有大量的子囊壳,子囊孢子也能侵染,但实际作用甚小。除土壤中的病菌外,混有病残体的土类和种子亦能传病,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但以苗期侵染为主。病菌可由幼苗的种子根、胚叶以及根颈下的节间侵入根组织内,也可通过胚芽鞘和外胚叶进入寄主组织内。因受温度影响,冬麦区有年前、年后两个侵染高峰,冬小麦播种越早,侵染期越早,发病越重,全蚀病以初侵染为主,再侵染不重要。小麦、大麦等寄主作物连作,发病严重,一年两熟地区小麦和玉米复种,有利于病菌的传递和积累,土质疏松,碱性,有机质少,氮、磷缺乏的土壤发病均重,以及不利于小麦生成和成熟的气象条件。

3 防治方法

小麦全蚀病是典型的土传病害,一旦发生,难以根除,危害严重,可以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所以全蚀病的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其综合防治措施如下:

3.1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加强检疫,不从疫区调种、引种,如非引种不可时,播种前必须进行药剂拌种;轮作倒茬,可以和棉花、瓜类、薯类作物倒茬,连续2~3年,但与花生轮作效果不佳;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保持N、P肥平衡,适量增施钾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提高抗病能力。

3.2 化学药剂防治

3.2.1土壤处理 亩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公斤,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3公斤,拌细土30公斤撒于地表,耕地时翻入地下;亩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公斤+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公斤,对水1000升配成混合药液,喷洒地表,然后耕地。

3.2.2种子处理 可用20%粉锈宁乳剂50毫升,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75%,对水2~3公斤,噴拌麦种50公斤,凉干后播种,可兼治根腐病、纹枯病和腥黑穗病,粉锈宁拌种有轻度为害,特别在墒情较差的条件下,可抑制出苗。一般推迟出苗2天左右,成穗数也有减少,因而应抢墒或造墒播种,播种量可加大10%左右,可用敌务脱,治萎灵拌种,效果较好。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若需防治,可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亩用药量150~200克),或20%粉锈宁乳油(亩用药量100~150克),对水50~60公斤喷浇麦苗。

3.2.3药剂灌根 小麦播种一个月左右,秋苗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300倍液,去掉喷雾器喷头,顺垄灌根,使药液渗入根部,亩用药液75公斤;返青至起身期,小麦春苗药液灌根,用药和喷灌方法同秋苗,但注意灌根前后几天不要浇水。

3.2.4拔除病株 对麦田出现的枯白穗病株及时拔除装入塑料袋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深埋,并对病株周围土壤用15%三唑酮300倍液喷施,进行土壤消毒或撒生石灰消毒。

3.2.5收获期防治 封锁区内的小麦收割时要做到单收单打,指定收割机收割。收割机经消毒处理后,方可到封锁区外作业。消毒方法:首先清除收割机械上沾附的泥土,然后用500倍粉锈宁喷施机械进行消毒处理。

参考文献

[1] 时雨,宫琳.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技术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07).

[2] 司剑林.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

[3] 付蔚雯,付映辉,王晓光,尹贝.小麦全蚀病发生症状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05).

[4] 彭丽娟.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及综合治理[J].贵州农业科学,2008,(03).

[5] 杨春玲,侯军红,王帅兵,薛鑫,赵新苗.小麦全蚀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J].种业导刊,2011,(01).

[6] 吴俊,杜玉琴.有效控制小麦全蚀病发生的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0,(12).

作者简介:段小锐,咸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与推广。

猜你喜欢

发病症状发生规律防治方法
朝阳市玉米苗期常见病虫害及除草剂药害防治方法
鸡球虫病诊断及其综合防治措施
杨树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探讨
小麦蚜虫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初探
医学生网瘾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蝴蝶兰软腐病的防治
冠瘿病在阿勒泰地区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河南省西峡县猕猴桃黄化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