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
2015-09-20尚启君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北京100011
◎ 尚启君(国务院国资委信息中心,北京 100011)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仍有一些学者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出发,以反垄断和提高效率为名,对国有企业横加责难,强烈呼吁对国有企业特别是竞争性行业中国有企业实施私有化。在此舆论氛围下,更要深化对发展国有企业必要性的认识。我国的国情,客观地决定了我国经济必须持续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有赖于大量的外部基础条件,这些外部基础条件又主要由国有企业来提供。因此,发展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能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国有企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国有企业决非可有可无,而是不可或缺,要理直气壮、毫不动摇地发展国有企业。
1 我国国情客观上要求经济必须持续快速增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区别。这客观上要求我国经济必须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获取制度竞争优势的需要。社会主义是晚于资本主义产生的社会制度,其发展面临着资本主义的巨大竞争压力。减轻直至消除压力只能依靠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这就要求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必须是快速的。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
二是巩固执政地位的需要。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取得执政地位,而巩固执政地位必须依靠发展经济的能力。这种能力首先要用经济增长快慢来衡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巩固执政地位的经济基础。
三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是中国人民选择的结果。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水平会快速提高。而这有赖于经济的快速增长。有西方学者指出,对一国的长期经济福利而言,没有什么比经济增长率更重要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在不同时期都提出了以经济赶超为目的、经济快速增长为基础的发展目标。1957年提出“赶英超美”,1965年提出在不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实现四个现代化。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总之,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是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逻辑起点。只有围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个核心,才能全面理解我国经济发展。
2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所要求具备的外部基础条件
现代经济史学家普遍认为,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分水岭。我国自鸦片战争后所经历的苦难历史,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因此,完成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也是通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经济快速增长必须依靠工业的快速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斯认为,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革命,工业革命是第二次经济革命。在工业革命之前,农业的基本属性是自给性,这不仅表现在生产成果的自给性,也表现在生产过程的自给性。农业是对自然的平面利用,在水、阳光、土壤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都有发展农业的可能。因此,农户可以几乎不依靠任何外力,独立完成生产过程。
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区别在于,现代工业的盈利性和经营过程的对外依赖性。英国新古典经济学派创建者马歇尔指出,企业生产要素包括资金、劳动力和土地。但一个工业企业如果仅有生产要素,生产经营难以开展。因为工业革命大大拓展了对自然的利用,并呈现出立体性,这导致现代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任何一个工业企业的发展除了自身要具备各种生产要素外,还必须依靠大量的外部基础条件,即能源、技术、原材料、交通的有效供给。在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经历过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的交通革命,电力、石油、核能的能源革命,农产品、矿产品、化学制品的原材料革命,纺织、机械、信息等技术革命。任何一个外部基础条件发展不足都能制约工业企业的发展。因此,工业的快速发展必须依靠外部基础条件的快速形成。在一定意义上,外部基础条件决定着工业发展。在既定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制度、体制和政策环境下,工业企业发展需要以下外部基础条件:
2.1 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
这是我国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最基本条件,但和平环境不是天然存在的。自地理大发现以来,在西方价值观主导下,一些国家崇尚以强欺弱、弱肉强食的丛林生存法则,尽管《联合国宪章》明确规定,“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但全球范围内武装侵略他国、武装干涉他国内政的事件时有发生。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都侵略过我国,”在这样的国际生存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我国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欲长期专心国内经济建设,就必须确保国家安全,避免遭受他国的入侵。
2.2 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工业企业的经营地点、原料供应地和产品消费地在空间上多数是分离的。在此意义上,现代工业经济本质上是商品经济,是交换经济。交换即物的异地流动,而实现异地流动的基本途径是交通。交换依赖于运输条件的改善所带来的运费降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指出,良好的道路、运河或可通航的河流,由于减少运输费用,使僻远地方与都市附近地方,更接近于同一水平。所以,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效。例如,美国1817-1825年间伊利运河修建,使布法罗和纽约之间的运输成本降低了近85%,所需运输时间从21天缩短为8天。美国经济史学家认为,一个切实可行的交通运输系统是形成一个全国市场的关键,铁路为美国开创全国性市场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3 完善的公共服务
现代工业社会伴随着人口的集聚和城市的兴起,经济快速增长必然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大幅提升。而城市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配套供给。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指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之一是发展足够的公共服务,因为这些服务是其他事业发展的必要基础。
2.4 充足的资源供给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资源对工业犹如土地对农业,是不可或缺的。工业的持续发展建立在充足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供给基础之上。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泰恩特认为,能源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是确立复杂社会的一种必需品,社会越复杂所需的能源就越多,相反就会退回石器时代。美国经济学家戴维·S·兰德斯指出,所有经济革命即产业革命都将重心放在能量供应上,这会保障和改善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2.5 易得的产业技术
现代工业是技术进步的产物。西方发达国家大量的经济史学家都在强调技术进步处于现代经济增长的中心地位。我国要实现经济赶超目标,最终要靠技术赶超做支撑。但核心产业技术,金钱买不来,市场换不来,只能立足于国内自主创新。对多数企业来讲,产业技术是由外部提供。产业技术的易得性决定着企业发展速度。
3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所要求的外部基础条件主要是由国有企业提供
形成外部基础条件,投资规模大,技术难度高,投资回收期长,地域跨度广,要求动用的行政组织资源多,私营企业难以承担,只能主要依靠国家发展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性质决定国有企业定位的二重性。国有企业是国家职能和企业职能的结合体。从出资人的角度看,国有企业与私企最大的不同在于,私企是利润导向,而国有企业是功能导向。我国通过调整国有企业布局和结构,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在主要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外部基础条件,这也决定了国有企业必然对经济快速增长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
3.1 国有企业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国防装备
维护国家安全是政府的责任。政府要承担好责任则必须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现代战争史表明,武器装备对于维护国家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装备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战时则取胜的可能性增强,和平时期则发挥威慑作用。这与对外贸易中依靠比较优势有着根本的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资源禀赋原则引导企业发展;又适应国际关系中的强权逻辑,按照军事斗争中的武器优先原则,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军事工业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企业投资门槛也比较高。我国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依靠国家的力量,集中大量资金,建立国有企业,不断完善国防工业体系。从国际比较看,在几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唯有我国通过发展国有企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军工生产体系,特别在国防尖端科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果没有国有企业,我国国防力量的武器装备不可能达到目前的水平。
3.2 国有企业建设重大交通基础设施
我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都是由国有企业完成的。在公路建设方面,完成了全长18.02公里的秦岭终南山隧道、全长7公里的雪峰山隧道、全长8.69公里的厦门翔安(海底)隧道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在铁路建设方面,完成了南昆铁路、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重大工程。我国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底的5.17万公里增加到2013年底的10.31万公里,其中国家铁路电气化里程由1978年底的0.1万公里增至2013年底的3.6万公里。特别是高速铁路从无到有,2014年底运营里程达1.6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高速公路1988年底只有0.01万公里,2014年底增至11.2万公里。
反观印度,1980年铁路线长度为61240公里,2012年为64460公里,22年只增加3220公里,而我国同期增加16354公里,是印度的5.1倍。这足以印证国有企业在我国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国有企业,就没有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改变。
3.3 国有企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
在国有企业的努力下,2013年末,全国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车辆46.1万辆,比2000年末增长1.04倍;供气管道43.2万公里,比2000年末增长3.85倍。2013年,全国城市供水537.3亿立方米,比2000年增长14.6%。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里程由2002年末的200公里增至2013年末的2408公里。正是在重要公共产品快速增长的支撑下,才有了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2014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54.77%,比2000年提高18.55个百分点,年间升幅超过1个百分点。
重要公共产品由国有企业提供的优势在于,国家利用对水、电、气、燃料油的价格制定权,实行低价格政策,使这些行业中的国有企业处于低利、微利状态甚至总体上亏损,从而降低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本。国有工业企业13年(1999-2011年)的收入利润率为6.9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0.3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0.1% 和4.68%。
3.4 国有企业保障重要资源供给
我国作为发展中人口大国,发展经济所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等必须首先立足于国内解决。但从空间分布看,我国的石油、煤炭、铁矿石的生产区域与主要消费区域严重分离,经济中心在东南沿海,而主要矿产资源又多数分布在内地。这就要求国家有解决资源空间不匹配、统筹国内资源利用能力。为了实现国内主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国家依靠国有企业建成了一批巨型工程,如长江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西电东送工程等。
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意味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将进口大量矿产资源。1993年我国首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10年,我国由煤炭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2011年,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原油54.8%、铁矿石 53.6%、精炼铝52.9%、精炼铜69%、钾盐52.4%。据海关统计,2014年,我国原油、铁矿砂及其精矿、煤及褐煤的进口量分别为30838万吨、93251万吨、29122万吨。获取和进口如此海量的海外资源,主要依靠的还是国有企业。据统计,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额占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 左右。
3.5 国有企业突破一系列核心产业技术
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企业的技术力量雄厚,人才集中,几乎都建立了比较强的科研机构,是我国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和基地。中央企业在国家技术创新中更是承担了重要的历史性任务,战略地位举足轻重。中央企业研发投入超过全国研发投入总额的1/4。中央企业建成并拥有了一大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在“十一五”建设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中央企业获批建设47家,占国家总数的49%。目前全国 146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101个由中央企业牵头组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我国需要突破的11个重点领域,中央企业均参与其中;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央企业参与了其中的15项;“863计划”参与率,中央企业达29.5%;“科技支撑计划”参与率,中央企业达到23.3%。在载人航天、绕月探测、特高压电网、支线客机、4G标准、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12000米钻机、实验快堆、高牌号取向硅钢、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等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中,中央企业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成果。
阿瑟·刘易斯指出,已经掌权的大多数民族主义者认为,需要使经济迅速增长。但环视全球,与其他发展中大国和转轨国家相比,唯有我国经济发展较快。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数据,在6个人口过亿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中,1978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低,1998年我国上升到第一位。2013年,我国人均GDP是孟加拉国的7.11倍、巴基斯坦的5.34倍、印度的4.54倍、尼日利亚的2.26倍、印度尼西亚的1.96倍,而且只有我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这得益于在推进市场化改革,激发非国有企业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展国有企业的优势,让国有企业承担了私企无力承担的职能,即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外部基础条件,从而为非国有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非国有企业所以能发展迅速,除了制度和政策环境改变外,外部基础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有企业犹如人体之骨骼,而私营企业只是人体之肌肉。在此意义上,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恰是国有企业存在的结果,经济的快速增长受益于国有企业的重要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国有企业,发展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要素。没有国有企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这么快。国有企业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着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继续理直气壮、毫不动摇地坚持发展壮大国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