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学生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研究
2015-09-19郭健
郭 健
户外运动作为一项新兴的休闲运动,深受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但是当今大学生由于自身安全意识淡薄、户外运动安全知识匮乏、对外界风险认识不足以及受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等所引发的高校学生户外运动安全事故也在逐年攀升[1]。分析其原因,除自然环境危险因素外,与户外运动安全知识及技能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2]。目前高校中开设户外运动安全教育相关课程的学校屈指可数,且有关大学生户外运动的相关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对普通高校学生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寻求户外运动安全知识在普通高校学生间传播的有效途径,以便高校或其他相关部门加强户外运动安全知识的宣传,让普通高校学生在尽情享受户外运动的同时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抽取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东北大学、辽宁科技大学、辽宁工业大学、渤海大学、辽宁医学院、锦州专科师范学校等8所高校的900名文科和理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有关户外知识、媒体传播等方面的书籍、期刊,为本次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普通高校学生户外运动知识获取途径”调查问卷,根据研究目的与相关文献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包括两部分:一为个人基本属性的调查,主要包括被调查者的性别、专业、户外运动频率、同行伙伴等;另一部分为自编“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量表”,该量表将普通高校学生获取户外运动知识的途径分为个人经验积累、人际传播、纸媒、电子媒体和新媒体等五个维度。其中人际传播主要包括:家人或朋友告知、学校相关教育、参加相关培训及相关社团等;纸媒主要包括户外相关书籍、报纸和杂志等;电子媒体主要包括电视报道、无线广播和PC端网站;新媒体主要是指以手机作为信息的采集和展现工具,以通讯网络和互联网作为信息的传播网络而开展信息传播活动的媒体[3],因此在本量表中有关新媒体的题项主要包括:手机互联网、手机社交客户端(如微信、微博)等。量表使用Likert五点等级量表,题项计分为1分-5分(从1=很不重要到5=非常重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并最终建立有效数据库。
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864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844份,有效率为97.69%。
1.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运用IBMSpss19社会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时,如果方差不具备同质性,在进行事后比较时采用 Dunnett’s法[4];如果方差具备同质性,进行事后比较时采用Scheffe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由表1可知,普通高校学生户外运动安全知识的获取途径是以个人经验积累为主,其均值为4.20,其次为人际传播(X=3.87)、纸媒(X=3.77)、电子媒体(X=3.72)和新媒体(X=3.57)。
表1 普通高校学生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描述统计表
为检验普通高校学生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现采用成对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根据研究,只需对量表中维度均值排序为前两名和后两名的维度进行成对样本 t检验既可[5],即对“个人经验积累”和“人际传播”及“电子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成对样本t检验。如果排序1与排序2变量配对组的平均数的差异检验达到显著,则排序1变量与其他变量平均数间的差异也达到显著。相对的,如果排序最后的两个变量平均数的检验达到显著,则表明均值排序最低的变量与其他变量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
由表2可知,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差异比较的相依样本检验结果为:配对变量“个人经验积累&人际传播”和“电子媒体&新媒体”的平均值差异分别为0.328和0.154,差异检验t统计量分别为13.060和8.271,显著性概率均为P=0.00<0.05,可见普通高校学生在户外运动安全知识的获取途径方面,个人经验积累的重要性显著高于其他获取途径,而新媒体的重要性显著低于其他获取途径。
表2 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差异比较的成对样本检验统计表
有研究表明[6],户外运动安全知识的主要获得方式为个人经验积累,通过实际的参与整个活动的过程,一次一次的积累经验,使自身具有对户外运动应有的安全认知。这与本研究的调查结果一致,普通高校学生也认为“个人经验积累”的重要性高于其他获取途径。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以手机作为信息的采集和展现工具的新媒体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交互性、实时性和私密性优势,也有着互联网无法匹敌的普及范围[7]。但普通高校学生却认为“新媒体”在获取户外运动安全知识方面的重要性较其他获取途径低,其原因可能为户外运动是一项新兴的休闲运动,在全球也仅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8],户外运动的相关知识十分匮乏。即使能在互联网搜索到的户外相关知识,也都是一些零星碎片的常识,并不具备系统性和全面性。而能利用新媒体建立独立手机客户端进行宣传户外相关知识的组织机构更是凤毛麟角。因此普通高校学生认为“新媒体”的重要性最低也在情理之中。
2.2 性别与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分析
为研究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是否存在一定的差异,现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3可知,t统计量达到显著水平的检验变量有 “人际传播”和“纸媒”,显著性概率P值分别为0.003和0.013均<0.05。由此可知,不同性别的普通高校学生在“人际传播”和“纸媒”这两个获取途径重要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认为“人际传播”(X=3.932)和“纸媒”(X=3.827)的重要性均显著高于男生。
表3 性别与获取途径差异t检验统计表
2.3 专业与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分析
为研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是否存在一定的差异,现对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由表4可知,在“纸媒”的差异 t检验中,t值为-4.092,P=0.000<0.05,已达0.05显著性水平,因此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纸媒传播户外运动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文科学生认为“纸媒”的重要性显著高于理科学生。其原因可能为文科生比理科生更着重书刊杂志的重要性。
表4 专业与获取途径的差异t检验统计表
2.4 户外运动频率与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分析
为分析户外运动频率对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的影响,对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经方差同质性检验发现,检验变量“个人经验积累”、“人际传播”和“新媒体”的方差不具备同质性,因此在进行事后比较时采用Dunnett’s法;检验变量“纸媒”和“电子媒体”的方差具备同质性,进行事后比较时采用Scheffe法。
由表 5 可见,就“个人经验积累”、“人际传播”、“纸媒”、“电子媒体”和 “新媒体”因变量而言,整体检验的F值分别为13.464、14.671、17.397、32.060、13.768,P 值均达到显著水平,表示不同户外运动频率的普通高校学生在对户外运动安全知识的获取途径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为进一步验证哪些配对组别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需进行事后比较。经过事后比较后发现:就“个人经验积累”、“纸媒”和“电子媒体”因变量而言,一年中户外运动频率达5次及以上者均显著高于户外运动频率为5次以下者;就“人际传播”和“新媒体”因变量而言,一年中户外运动达5次及以上者显著高于户外运动频率为1次以下及3-4次者。可见户外运动频率越高对各个户外运动知识传播途径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高。
表5 不同户外运动频率与获取途径的方差分析摘要表
2.5 同行伙伴与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分析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的同行伙伴对户外运动安全知识获取途径的影响时发现,检验变量“纸媒”和“人际传播”的方差不具备同质性,因此在进行事后比较时采用Dunnett’s法。由表6可见,因变量“人际传播”的F值分别为2.552,P值达到显著水平,这说明与不同伙伴进行户外运动的普通高校学生对“人际传播”这个获取途径的重视性有显著性差异。采用Dunnett’s法法进行事后比较检验,由表6可知就“人际传播”因变量而言,与朋友和亲人出行的调查者显著高于班级同学。其原因可能是大学生与亲人、朋友的关系要比班级同学的关系更为亲密,与亲朋好友外出进行户外运动,更乐于探讨户外运动中的趣闻感受及安全相关知识。
表6 不同同行伙伴与获取途径的方差分析摘要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个人经验积累”是普通高校学生获取户外运动安全知识最重要的途径,而“新媒体”这一获取途径的重要性最低。2)不同性别的普通高校学生在“人际传播”和“纸媒”这两个获取途径重要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认为“人际传播”和“纸媒”的重要性均显著高于男生。3)不同专业的普通高校学生在“纸媒”传播户外运动安全知识的重要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文科学生认为“纸媒”的重要性显著高于理科学生。4)户外运动频率越高对各个户外运动安全知识传播途径的重视程度也相对较高。5)以朋友和亲人为同行伙伴进行户外运动的普通高校学生认为“人际传播”的重要性要显著高于以班级同学为同行伙伴的普通高校学生。
3.2 建议
1)研究表明[9],人际传播已成为影响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且其在影响公众对社会认知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户外休闲安全教育,举办讲座,做好户外相关知识的宣传,发挥人际传播的积极作用,以便提高学生对户外运动的安全认知。2)“新媒体”已成为目前信息传播最重要的途径之一[10],因此建议户外相关部门或教育机构能跟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积极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和宣传户外运动相关知识,使更多的人能快捷、方便得获取相关信息。3)相关部门或单位应多利用媒体倡导正确的户外观念,由媒体迅速且有效的传达户外运动的相关信息,将有系统及实用的户外运动安全知识介绍给大众,使人们具有户外运动的正确态度与认知。
[1] 郑向敏,范向丽,肖 蓓.大学生户外运动与休闲安全认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2).
[2] Kuepper T,D. Wermelskirchen,Th.Beeker,etc.First aid knowledge of alpine mountaineers[J].Resuscitation,2003(2).
[3] 刘 滢.手机:个性化的大众媒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邓维斌,唐兴艳,胡大权,等.SPSS19统计分析实用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 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6] 邱美丽,杨增华,游客登山安全知识之研究-插天山国家步道个案研究[J],台大实验林研究报告,2008(3).
[7] 童晓渝,蔡 佶,张 磊.第五媒体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8] 中国登山协会.登山户外安全手册[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9] 王晓华.媒介议程与公众认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马为公,罗 青.新媒体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