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屏奴”时代的用眼之惑

2015-09-18

人民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投影仪蓝光黄斑

“关了电视看电脑,关了电脑看手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其中手机网民高达5.27亿,由此可见,至少约5.3亿人手不离机、眼不离屏,加之其他PC端的屏幕依赖者,差不多有6亿“屏奴”。

面对无处不在且欲罢不能的电子屏幕,人们更多的担忧是,长此以往,自己的视力和眼部健康是否会面临巨大的风险?与此同时,一些亦真亦假的“护眼传说”纷至沓来。那么,真相到底如何?

困惑一:短波蓝光要滤掉?

LED灯的蓝光会对视细胞产生损伤的说法由来已久,特别是对视力尚未定型的孩子而言。个别显示器厂家甚至以能够滤除蓝光为卖点,强调蓝光对人眼造成的伤害。事实果真如此吗?要不要把蓝光逐出我们的“视界”?

北京军区总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耀宇说,从理论上讲,蓝光对视网膜上视锥细胞(黄斑区)的确有损害,易引发细胞氧化从而形成黄斑变性等病变。“但这种损害是长期累积才能产生的。”

李耀宇介绍说,黄斑是眼睛看东西最主要的区域,处于人眼的光学中心区,是视力轴线的投影点。也就是说,只要眼睛看物体,黄斑就对准物体中心了。黄斑区视锥细胞特别多,而视锥细胞中含有大量叶黄素,人死后该区域发黄,所以叫黄斑。

“但是蓝光有害并不等于必然导致损伤。”李耀宇说,对于蓝光,角膜可以过滤掉一部分,晶状体会过滤掉大部分,仅有小部分能进入黄斑范围。

临床上对白内障病人的治疗方法,首先手术摘除白内障,然后装一个人工晶体。然而,若干年后发现,接受白内障手术的患者发生黄斑变性的人不成比例地增多。经研究发现,短波蓝光会对黄斑有损害——原来晶状体能过滤掉,而人工晶状体却不能;蓝光从而进入黄斑,造成黄斑变性。后来,人工晶体都改进为可吸收蓝光,所以现在的人工晶体颜色偏黄。

正常人需不需要过滤蓝光?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主任医师张晓敏表示,损伤与蓝光积累的量有关,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蓝光会对眼睛造成直接损伤,大可不必过度恐慌。

那么,“屏奴”们天天面对着手机、iPad、电脑,屏幕背后多是LED,其中的蓝光要不要防?

由厦门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建设的国家半导体发光器件(LED)应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曾对平板电脑和手机屏幕光源进行测试,测试人员将平板电脑屏幕在全白状态下将亮度调至最大,保持常亮,进行测试——通过这种状态测出来的蓝光危害值应该是最大的。测试结果发现,蓝光危害值基本上都在0.1~0.6W/m2/sr之间,远远小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的蓝光电脑危害限值100W/m2/sr。也就是说,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蓝光危害可以忽略不计。

“在艳阳高照的青藏高原或者新疆,或者还有一些防蓝光的需求,防屏幕蓝光意义不大。”李耀宇说。

困惑二:投影仪变视力“杀手”?

作为众多屏幕中的一员,投影仪幕布在大中小学校园中扮演的角色不可忽视。有人将近年来孩子视力下降的原因归结于投影仪的使用,果真如此吗?

“我个人认为,投影仪比主动发光的屏幕要好一些,因为毕竟是被动发光,基本上是漫反射,潜在对视力的影响应是比较小的。”北京理工大学光电信息技术与颜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翁冬冬介绍,曾有人做过研究,长期看电视与长期看平板电脑的人作对比,统计视力下降的速度。结果发现看平板电脑的人视力下降的速度更快,下降幅度也很大。

“电视和平板电脑同样都是LED屏,大小不同,这说明屏幕对视力的下降跟眼睛长期会汇在较小的屏幕上有关系。所以我倒是认为,学生视力下降跟投影仪本身关系不大。”翁冬冬说。

据了解,国外不少国家比中国更早普及投影仪设备,但国外并没有出现学生视力显著下降的情况。

李耀宇也认为,屏幕大小决定对视力的影响。其逻辑顺序是,越小的屏幕,眼睛越需要凑近;凑得越近,潜在的伤害就越大。“理论上讲,等长的时间内,iPad、手机的相对危害,应该比多媒体投影仪更大一些。但现在对各种屏幕危害的强弱,需要一个大数据来支持,目前还不能下结论。”

张家森则指出,与传统的黑板相比,投影仪幕布或许要更“费眼睛”。“人眼的對比度并不大,而投影仪要么太亮、要么太暗,注视太久眼睛容易疲劳。”

“投影仪幕布对孩子视力造成的影响主要是使用不当引起的。”翁冬冬提出,首先要选用质量过关的投影仪。此外,用投影仪的时候,需要设计一下周围的光线环境。既保证有足够的照明,又不能妨碍屏幕内容的阅读。“合格的多媒体教室是有补光的,这样的话就不会是只有屏幕特别亮,而周围一片黑——这也跟我们建议不要在看电视的时候关上灯一个道理。”

困惑三:屏幕比书更伤眼?

面对无处不在、大大小小的电子屏幕,现代人几乎无可选择,心甘情愿沦为“屏奴”。屏幕也成为影响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符号。

不过,有人认为错不在屏,而在人:伤害眼睛的直接原因是眼部肌肉长时间僵直以及不恰当的光线差导致的视疲劳。而电子屏幕只是剥夺了人眼睛看外界自然物体的时间罢了,并不比看书差到哪里去。

对此,笔者所采访的专家却是另一种看法。李耀宇就认为,读屏的确影响了这代人的视力。

“正常人的眼睛,老祖宗遗传下来就多用于看‘远’,比如在原始人的时代,我们的祖先生存下来要打猎,看得远的基因会被自然选择遗传下来。”李耀宇说,这种遗传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在绵延,“我曾到过离藏区比较近的地方,那里的藏民仍保留着打猎的习惯——他们生存就要看远。”

而到了近现代,人们开始看“近”,视力下降最剧烈的时代也是在这些时代。“进入工业化,进入知识分子的年代,人们开始主要以看近为主——戴眼镜的也都是知识分子,包括李大钊、胡适,工农出身很少有戴眼镜的。”

除了“看近”这个原因,“看近”的时间变长也是这个时代的特点。李耀宇说:“电子产品做出来就是吸引人看的。无论玩游戏、看电影、看小说,有的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看近时间长是视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另外,李耀宇指出,电子屏幕发光的光源实际上都是在闪烁的,只不过闪烁的频率足够大,眼睛感觉不到——即便如此也会对眼睛造成危害。

翁冬冬拿出了具体数据:人眼对动态画面的要求至少是24帧/秒,而一般主流显示器的闪烁频率是60Hz,也即60帧/秒,因此眼睛感觉不到。不过,翁冬冬指出,虽然我们肉眼觉察不到,但是大脑依然能够“觉察”。

“有一个实验,叫作光诱导脑电实验。这个实验提供一个闪烁的光源,同时测脑电信号,发现测到的脑电信号跟输入光的闪烁频率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大脑能够反应这个闪烁信号。有意思的是,当闪烁频率到60Hz的时候,我们眼睛已经感觉不到闪烁了,但脑电信号还能反应这个频率。”翁冬冬说,这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60Hz的光下用眼久了,也会感觉到累。

在翁冬冬看来,也许人们将光源的频率升高到大脑不能反应的频率,如120Hz或者更高,这种光才会让人们舒服一些。

对于多屏时代的用眼卫生,李耀宇给出这样的建议:除了注意用眼时间外,要尽量保持与屏幕的距离,同时避免周围杂光对屏幕的干扰,如果屏幕一边发光一边反射杂光,更容易伤害眼睛。

猜你喜欢

投影仪蓝光黄斑
天空投影仪
防尘投影仪支撑架
蓝光特别推荐
裂孔在黄斑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高校多媒体教室投影仪维护技术分析
TA与Bevacizumab玻璃体腔注射治疗BRVO黄斑水肿的对照研究
激光治疗视网膜黄斑分支静脉阻塞
补脾益气汤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