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换法在既有房屋下开挖地下室工程中的应用
2015-09-18
上海市住宅建设机施有限公司 上海 200232
1 工程概况
背景工程位于上海市区,为3 层砖混结构别墅,建于20世纪90年代,长约17.0 m,宽约13.0 m,1层层高3.6 m,2层层高3.4 m,基础形式采用条形基础,混凝土设计强度为C20。业主要求在保证上部结构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增加地下室,地下室层高3.4 m。
2 施工难点
本项目类似逆作法施工,但由于上部结构目前正在使用,而且本建筑原有基础形式不能满足需要,施工前还要变更基础的支撑形式,对现有基础进行托换施工,可以说,本项目的施工比普通逆作法施工难度更大,没有完整的类似的施工经验,本项目的每道施工工序都是摸索着前行。
为保证房屋在改建过程中的安全,我们制订多套预案,确保项目施工稳步向前推进。在施工中有如下难点:
1)由于当时的施工资料没有保存留档,房屋结构具体节点需要现场逐点察看、评估,确保采取的加固措施具有针对性。
2)房龄较长,一些结构部件已经比较脆弱,稍有不慎,将会破坏房屋的整体性,因此在施工前,需要对薄弱部位进行加固处理。
3)本项目所处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南侧的河道距离地下室外边线仅6.0 m,北侧距小区道路3.0 m,东、西两侧距现有房屋3.5 m,在地下室开挖过程中,为保证周边环境不受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基坑围护措施。
4)为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在施工前先将房屋内物品进行清空,尽量减少房屋的自重。
本项目关键节点是对现有房屋基础的托换工作,托换的施工质量和效果关系到项目的成败。根据房屋建筑面积,估计目前房屋的质量,结合地质情况,确定托换桩的桩径和桩长,考虑施工的经济合理性,选用第④3层黏质粉土作为桩基持力层,桩尖进入持力层1.0 m,托换桩采用φ203 mm×6 mm的Q235B钢管,桩长10.0 m,地下室底板下有效桩长为6.0 m。
3 关键施工工艺
3.1 锚杆静压桩施工
用风动镐头机破碎1层地坪,人工挖土至条形基础的上表面,将整栋房屋的基础形状暴露出来,现场进行实际测量,评估锚杆静压桩对原基础的影响,对产生影响的基础采取加固处理,便于布置锚杆桩桩位。桩位根据建筑物墙体和基础形式以及荷载大小,可以采用一字形、三角形、正方形或梅花形等布置方式,桩间距为0.6~2.0 m,应避开门窗等墙体薄弱部位,且应设置在结构受力结点位置。本工程桩位布置如图1所示。
锚杆静压桩施工是比较常用的施工工艺,施工机具轻便灵活、施工方便、作业面小、可在室内施工、无振动、无噪声、无污染、施工时具有不停产和不搬迁等优点。但在本项目施工中,通过在基础上埋设锚杆固定压桩架,以建筑物所能发挥的自重荷载作为压桩反力,用千斤顶将桩段从基础中预留的压桩孔内逐段压入土中,再将桩与基础连接在一起,从而达到提高基础承载力的目的[1-3]。
图1 桩位布置平面示意
按照布置的桩位图纸,在条形基础上进行桩孔放样,经复核无误后,用引孔机引桩位孔,孔径大小比钢管桩直径大20 mm,桩位允许偏差为±20 mm。在桩孔的4 个角点,根据压桩架底座尺寸,用电钻引锚杆孔,锚杆孔直径为38 mm,用空压机将孔内粉末吹干净,锚杆型号为φ32 mm螺纹钢,用硫磺胶泥与条形基础混凝土黏结。为了减小对地基土扰动,锚杆桩施工采取跳打的施工方式,即隔一打一,施工中控制压桩速度,每天施工桩数不超过6根。锚杆桩施工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锚杆桩施工流程
3.2 安装压桩架
压桩架应保持垂直,锚杆的螺母应均衡紧固,压桩过程中,应随时拧紧松动的螺母。在吊桩就位前清理桩孔内的垃圾,保证压桩的顺利进行。由于受到压桩架高度的限制,钢管桩每节长度为3.0 m,接桩如图3所示。桩节垂直度允许偏差为桩节长度的1.0%,钢管桩平整度允许偏差为±2.0 mm,接桩处的坡口为45°,焊缝应饱满、无气孔、无杂质,焊缝高度为8 mm。压桩施工时,在千斤顶下方安置测力传感器,随时观察压桩力的大小,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设计值为110 kN,压桩时应按设计桩长和压桩力双控,停压压力值暂定为260 kN,且持续时间不少于5 min。若遇到已达停压压力而仍达不到桩顶设计标高时,需要暂停压桩,待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后,再继续压桩施工。桩顶未达到设计标高时,对于外露的桩头进行切除。
图3 钢管桩接桩示意
3.3 封桩
封桩是本工程的关键工序,关系到基础托换的成败,需要保证施工质量。托换可以采用预应力法和非预应力法施工,本工程采用非预应力法。在封桩前,必须把压桩孔内的杂物清理干净,排出积水,清除孔壁和桩面的浮浆,以增加黏结力,浇筑C30微膨胀混凝土,并予以捣实。施工时严格按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执行,如图4所示。
图4 封桩示意
3.4 轻型井点降水
在封桩混凝土强度养护28 d达到设计强度后,即完成了第1次托换工作,可进行原有条形基础下方工序的施工。由于上海地区常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在0.5~0.7 m,为了保证基础在开挖过程中基坑边坡的稳定,在土方开挖前进行降水,降水运行14 d后,水位降低至设计开挖面以下0.5 m,可进行条形基础表面下土方开挖。
3.5 土方开挖
本项目土方开挖属于深基坑土方开挖,周边南侧有河道、北侧有小区道路、东西两侧距现有房屋3.5 m,环境相当复杂,在土方开挖过程中,基坑四周的支护施工相当重要。由于场地狭小,不具备大型机械设备的作业面,土方开挖采用人工分层、分段开挖。
土方开挖前,在开挖外边线施工2 排垂直锚杆。土方开挖时,分层、分段施工土钉,土钉端头挂钢筋网片,喷射C20混凝土。在底板以及混凝土外墙施工完成后,实现二次托换。
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需要委派专业的监测单位按照要求在现场布置监测点,监测频率为每6小时1次。基坑围护采用放坡形式+土钉墙护坡,坡度为1∶0.3。在距离基坑四周0.8 m处打设双排φ48 mm×3.5 mm钢管,钢管长9 000 mm,排距为500 mm,呈梅花形布置,用以加强基坑边缘土体的整体性。钢管基坑开挖面以下长度内,每间隔1 m在对称两侧各开1 个注浆孔(孔径5~8 mm),与另外两侧错开0.5 m,构成梅花形布置。在垂直钢管内注入水泥浆,水灰比为0.5,把注浆导管插入钢管内进行注浆,采用加压注浆方式,直至达到0.3~0.4 MPa为止。注浆量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分1~2 次注浆。
分段、分层进行开挖,按照房屋四边分为4 个开挖段,从四周向中间对称开挖,每层土开挖深为1.2 m。土钉墙混凝土喷射养护48 h,再进行相邻区段的开挖施工。在土方施工阶段注意建筑物的变形,原基础沉降控制在5 mm内,发现沉降量过大,应立即停止施工,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案。土方开挖时,条形基础下方的混凝土垫层要及时处理,以免开挖时脱落,出现安全事故。
3.6 垫层底板混凝土浇筑
基坑开挖到设计深度后,进行垫层浇筑,然后进行底板的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施工。钢管桩与底板接缝处理比较关键,混凝土浇筑要密实,防止漏水,连接处理如图5所示。
图5 钢管桩与底板接缝处连接示意
3.7 墙面地下室顶板施工
为了减少房屋原有结构的破坏,地下室外墙宽度增加到外墙内侧200 mm,用以支撑地下室顶板的质量,原有墙体基础部分用拉筋与新浇筑混凝土墙体连接。施工时,首先将条形基础与新浇筑墙体接触部位混凝土凿出新鲜面层,并且清理干净,按照设计规范要求绑扎墙面和地下室顶板钢筋、立模板、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养护28 d后,将钢管桩对称间隔切除,完成原有房屋第2次托换(即地下室外墙),过程中密切关注建筑物的变形情况。最后,将条形基础内侧伸出墙面部分切除,浇筑上部混凝土以及顶板混凝土。
4 施工监测
为了随时掌握房屋在托换过程中的变形情况,以便在变形超出预警值后及时采用防护措施,本工程在房屋的重要结构部位共布置21 个监测点,采用徕卡水准仪进行观测,每天观测3 次,每日沉降量不超过1.0 mm,最大报警值设为10 mm。在托换施工过程的90 d内,房屋的最大沉降量为5 mm,其中在房屋4 个角点的变形值最大,这4 个点的沉降-时间曲线如图6所示。
图6 沉降-时间曲线
5 结语
由于本工程是对原有房屋的改建项目,原有房屋质量情况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改建施工过程中质量要求比较高,需完全按照规范要求施工,重要部位需要提高施工质量要求处理,造成施工工期较长。在本次施工过程中以及结构整体完成后,所有的变形监测数据均在控制范围内[4-7]。经业主、设计等多方参与竣工验收,原有房屋结构质量没有受到影响,通过鉴定可知,本项目是一个十分成功的施工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