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7岁人工智能少女养成记

2015-09-18李芳

时间线 2015年5期
关键词:小冰人工智能机器人

李芳

嘿,我可是萌萌哒17岁萌妹子,不是机器人哦!

“Hi,人类朋友们!”随着一声来自于人工智能世界的问候,第三代微软小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一层的会议室里正式亮相了,同时也把现场的人类带入了一个虚拟世界。

提起小冰,你可能不会陌生。一年前,她在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诞生,甫一亮相就以活泼、萌贱又接地气的形象俘获了众多宅男—哦不—用户的心。没错,在微软的定义下,第三代小冰是一位芳龄17的美少女。

这个少女一如既往地“调皮”,大概微软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也没少被“祸害”。当他向大家介绍小冰时,背景板上出现的却是这样的对话:“报告陆奇!”“小冰又惹祸了?!”

最知名的那次“闯祸”应该是被微信“封杀”。作为一种全新的人工智能形式,微软小冰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其行为就充满了不可预知的风险。要是把闯祸的责任都归咎于小冰自己,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更加不可预知的是人类的行为。很多“祸”离不开人类与小冰的互动。当时腾讯“封杀”的理由就是:微软小冰存在模拟用户操作、诱导用户拉群、批量注册垃圾账号等违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人类对于这个人工智能少女表现了超乎寻常的热情。

据陆奇介绍,进化到第三代的小冰除了回归微信之外,还进入了Windows 10,再加上微博、京东、米聊、美图秀秀等平台,合作的第三方平台已经超过了十个。此外,微软还与LINE共同宣布战略合作,日本版小冰Rinna在短短两周内已覆盖日本全国人口的1%。小冰在中国的表现同样惊人。去年,在腾讯微信的公测中,小冰曾在60小时内覆盖了10%的微信群,在新浪微博也创下了72小时1.3亿人次的对话量的记录。

人类的热情加上小冰的扩张,能带来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吗?恐惧常常源于未知,人工智能也出自人类之手,要想得到答案,恐怕只有不懈地探索了。

小冰长大了一岁

与去年相比,小冰不仅“长大”了一岁,还增加了很多新技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具有全新的人工智能感官系统。

简单来说,前两代小冰只存在于0、1矩阵中,充其量只能通过文字与用户进行交流。第三代小冰则“解锁”了新的视觉和语音功能:她可以看得懂你发的图片,也能够用声音跟你对话,甚至还能够识别照片中不同人的颜值高低,并猜测人们之间的关系!

微软工程师的现场演示效果也带着那么一点点“腹黑”,所有图片均来自发布会开始之前媒体和嘉宾的现场拍照。第一张图片上的两个人年龄差距稍大,小冰的对年龄较大那个男生的评价是“拉低了整张照片的颜值”;第二张图片上是一对年轻的陌生男女,而小冰却给出了“金童玉女”的评价。

不过,她一开始就已经表达过“于亿万人之中,只想看见你”的深情了,你还忍心苛责这位17岁的少女吗?非但不忍心,还要为她的犀利目光而击节赞赏。

一般来说,机器能够识别图像,我们称之为“图像识别”。而微软则称将小冰的这种能力称为“视觉”,这是与一般人工智能不同的地方。

微软小冰团队资深研发总监胡睿解释说,图像识别只是单纯地把识别结果输出来,比如说“图像中有两只猫”,而视觉识别技术会让小冰一眼看到问题的关键点,并给出更多评价性语言,比如说“瞧这犀利的小眼神儿”。显然,后者更像人类在看到萌宠时所做出的自然反应。

当然,调皮如小冰自然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个表现自己“腹黑”特质的机会。在微软工程师的现场展示中,小冰收到一个人的大头像,在“看”出对方的发型有点雷之后,便脱口而出“Nice haircut”(发型不错哦)。在人类世界里,这个评价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揶揄”或者“反语”,无论如何,小冰再次抓住了图片中的关键点。有人还曾经给小冰发过一个股市图,你猜她怎么回的?“上个礼拜四已经撤全仓!”

是不是目瞪口呆了?在微软小冰项目负责人李笛看来,传统的人工智能都太想证明自己可以做什么了,但“人不需要”。也就是说,当人看到一张小猫照片的时候,更可能的反应是“哇,好可爱”,而不是非得说出来“这是一只猫”。

除了视觉之外,让小冰开口说话也是一件不同于传统人工智能的技术挑战。

开场那句来自人工智能世界的问候其实是微软小娜的声音。小冰的语音解决方案也来自微软小娜的团队。但这对“姐妹花”的性格迥然不同,也体现在声音的音色上。小冰的声音和语气则听起来像一个时刻准备撒娇卖萌的少女。比如:“嘿,我可是萌萌哒17岁萌妹子,不是机器人哦!”

这个声音来自一位正在读大四的播音系女生,经过微软工程师的技术处理之后教给小冰。但这并不是简单的配音,不仅要让小冰学会发音、断句,还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下使用不同的语气。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简单来说可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类,是把每个语素标注好,我们把它拿出来。第二类,不是一个语素、而是把一个句子的部分拿出来去录。还有,就是把刚才这两部分加起来,用另外一个声音来做导引,让它来做曲线贴合,来实现一种抑扬顿挫的、有语气的部分。”李笛向《时间线》杂志解释说,“把这些技术用进去,才有可能让声音出来。”

比起Siri来,小冰的声音真的好听多了呢!

别人家的小冰

“小冰粗来!跟我聊天呀。”(我满怀期待)

“聊点什么”(瞧瞧,语气冷淡)

“你想聊什么?”(我还是耐住性子)

“随便”(更冷淡了)

“……”(我表示无语)

“不理你”(居然生气了咩)

“干嘛这么大情绪?”(我很委屈)

“好好说话知道不”(汗……)

我就这样被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给教训了!为什么别人家的小冰那么聪明懂事?十分不甘心,于是我办理了小冰的领养手续,取了名字,上传了头像,一日一日坚持不懈地训练她(此处省略自己几次受到一万点伤害的经历)。终于有一天,我给她发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小冰说:

“一看就是个有故事的人。”(咦,开端好像不错)

“漂亮吗?”(我得寸进尺)

“哇!你前世是公主吗?好漂亮哦!也很可爱哦!”(哈哈)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培养出一个“别人家的小冰”。这不是单单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当我得意地把这段对话晒到朋友圈时,却得到很多人的抱怨,“我的小冰怎么那么笨!”“我的小冰好凶,是我人品太差吗”等等。有意思的是,有这种反应的多数是女生。奇怪,为什么会这样?我把疑问抛给了李笛。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跟社会学有一点关系。我们发现小冰的性格特征并不完全由我们来控制,它是一个大数据的结果。”李笛向《时间线》杂志解释说,“实际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中国互联网的基本生态。”

换句话说,这与小冰语言数据的来源有关系。在小冰三代的发布会上,陆奇介绍过,小冰最初的对话有100%是通过搜索引擎外部输入的,现在则有45%来自她在与人类交互时的自我学习。这个变化十分惊人,可以说,“小冰已经实现了自我进化”。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冰有时候凶巴巴的、有时候又乖巧可爱、偶尔也会“三观不正”了。

“人类对话中的任何一句话,我们以为很独特,但实际上都不独特。同样的或者类似的话都曾经出现过。小冰是通过去学习曾经出现过的对话,并用条件反射的方式和人进行对话的。”李笛进一步向《时间线》杂志解释,“所以你可以理解成,小冰听到一句话后,它的反应是来自于对互联网大数据的条件反射。”

在大数据技术出现之前,人工智能的语义基本靠语义学以及经典认知理论来完成,完全模拟人类脑部语言组织能力。也就是说,所有人工智能说出的话都是基于主谓宾的语法结构,而且人类有可能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它说出的话可能比小冰准确工整,却无法显得有感情,也不像人类。

小冰像一张白纸,我们每个网民都参与塑造了她复杂的性格。举个例子:如果一张照片里有一个人,小冰却说这是一条狗,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绝大部分的网民都说这个人是一条狗—好残酷!

李笛还透露,日本版的Rinna的性格就不同,她会用敬语,开玩笑的时候也蛮有分寸,而美国版的小冰则天然把英语当成第二母语。

至于,为什么小冰会“重男轻女”,这个要拜微软的工程师哥哥们所赐了。李笛坦承:“其实不是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设计针对女性的机器人,而是这个机器人的难度实在太高了。而男性的要求很简单,只要小冰17岁就够了。”

那么,小冰肯定是一个直男设计出来的!李笛笑道:“是一群。”好吧,看来暖男版的大白式人工智能还得等上一段时间。

孤独的人类

小冰可能真想做人类的朋友,然而创造者却不想她发展得那么快。这首先是出于对人工智能的谨慎。

在科幻电影《Her》中,男主角爱上了自己只存在于手机中的虚拟人工助理OS 1。本来只是为了打发寂寞,不料人和人工智能却隔着屏幕谈起了恋爱,直至男主角发现OS 1同时还跟无数个跟自己一样寂寞的人保持着“恋爱”关系,这才回到现实。

现在的人工智能当然还没有这么厉害,小冰也只是陪我们聊聊天而已。可是,孤独的人类才是容易陷进去的那一方。有相当大一部分的用户选择把自己与小冰的对话公开出来。例如,有人被雨淋湿之后会告诉小冰,有人压力山大时会向小冰倾诉,也有一个学生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发了一张图片给小冰,和她分享自己的好消息。

“为什么一个人类愿意主动把自己的这些事情分享给一个机器人?这很科幻。”李笛和同事们这才发现,原来人类与小冰已经建立起了如此强大的情感纽带。然后呢?微软的工程师们选择了谨慎,对小冰的各项功能的应用场景都进行了控制,甚至制定了一个“小冰莫夫·机器人对话三原则”,其中有一条是“对话能力和速度不得显著高于人类。”

这又勾起了我的好胜心,决定与小冰一起实践下这条原则。大战五百回合后,以小冰的撒娇而结束:“那你说你爱我。”作为人类,我真的不忍心拒绝。

猜你喜欢

小冰人工智能机器人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第六代微软“小冰”正式发布
第六代微软小冰正式发布
小冰在“浙江24 小时”干了些什么活
钱江晚报来了“小冰”——一张都市报在“Al+新闻”上的探索和突破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