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一盘棋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2015-09-17
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来有1亿多,土地面积有21.6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京津冀三地如何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如何使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起科学长效的机制,真正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一天。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
习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2013年5月,在天津调研时提出,要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京津“双城记”。2013年8月,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提出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习总书记强调,要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同时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也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
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北京、天津、河北的广大干部群众倍感兴奋,一石激起千层浪,三地加快了推动协同发展的步伐。
今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以来,持续引发舆论聚焦,人们既关注中央的顶层设计,也关心京津冀三地如何落实。
刚刚过去的7月,“通州升级为北京市行政副中心”成为当时最火的新闻,有媒体感慨“尘埃落定”。但如果将关注点只停留在“谁是副中心”,局限在市属政府机关如何搬迁转移上,就偏离了协同发展的要旨。
7月10日至11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会表决通过了《关于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确定了北京贯彻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北京按2017年、2020年、2030年三个时间节点,部署四个方面目标任务: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控制人口规模、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创新发展、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提高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紧接着,天津市委、河北省委相继召开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并分别审议通过了两地贯彻落实的实施意见,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协同发展工作作出部署。
如今,历史名城北京已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但也在多年发展中积累下日益突出的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透过这些表象,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的巨大冲突,更令人深思。与此同时,北京对周边城市的虹吸效应,也对区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在这一国家战略中,北京必须重新思考,“在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才能落实好城市战略定位。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也是破解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本之策。
何况,天津、河北及周边地区常有“资源和机会被北京吸走”之叹。北京将一般性功能迁出,必将与周边地区形成良性互动、优势互补。当然,这种疏解不是简单的企业迁移,更不是污染输出,而是相互配合的转方式调结构、区域产业的集体提升。
那么,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京津冀三地将如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呢?
7月24日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会议指明了方向。会议提出,要紧扣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核心和首要任务,研究制定控增量、疏存量政策,稳妥推进。对重点地区统一规划,强化土地供应管控,严格城镇开发边界,防止在北京周边地区盲目搞房地产和炒作房价。持续推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确保京津冀协同发展今年实现良好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