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黔北大地 书写山海深情
2015-09-17黄杏谢体坤
黄杏+谢体坤
“你们赤水的竹燕窝真好吃!”
多年不见、家住上海的大学同学打电话告诉笔者,在上海各大超市,都可以买到遵义的土特产品。
“上海援遵干部倾情帮扶,才让我们赤水竹笋、务川大脚菇、正安白茶和遵义鸡蛋糕等农副产品走进上海超市!”遵义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市长王祖彬说。
通过上海援遵干部牵线搭桥,举办上海对口支援地区暨西部地区特色商品迎春博览会,促成遵义企业2亿元农副产品直接进入上海超市。
2013年7月13日,上海市首批10名援遵干部踏上遵义这块红色土地,进行为期三年的挂职。
两年来,他们自觉肩负使命,主动融入贵州,把遵义当故乡,视群众为亲人,积极投身当地建设,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把帮扶当事业 把挂职当任职
“我们是上海籍遵义人,是遵义和上海再续前缘的使者。”说这话时,黄庆伟满脸自豪。
“上海和遵义有三个缘分:地缘、业缘和人缘。”黄庆伟说。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发源地,遵义是中国革命转折地,两地有深厚的“地缘”;
20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许多上海企业内迁遵义,结下工业发展的“业缘”;
三线建设,让许多上海人和他们的后代留在遵义,也使得不少上海人对遵义充满回忆,此为“人缘”。
“我们遵义”是黄庆伟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
原任上海普陀区副区长的黄庆伟是首批援遵干部联络组组长,现任遵义市委常委、副市长、新蒲新区党工委第一书记。遵义根据援遵干部的专业特长,给他们任实职、授实权、明实责。其他9名援遵干部,分别担任市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市扶贫办副主任和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等职。
贵州和遵义始终对上海援遵干部相当重视。
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王晓光,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经常听取工作汇报,了解援遵干部情况,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放手、生活上关心照顾。
市委组织部建立完善了援遵干部工作、学习、考核、述职、廉政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援遵干部与遵义干部一同培训、一同述职、一同评比、一同考核,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各项工作当中。
各级有关部门对援遵干部热情关心,让他们感受到了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
既重民生实事 又抓产业富民
赤水河畔的习水县土城小坝小学,群山环绕,崭新的校园里各种设施齐全。
小坝小学现有师生232人,其中留守儿童62名。一年前,学校只有一间10平方米的宿舍和一个10平方米的旧食堂,20多个住校的孩子,两个人挤一张床,许多孩子只能每天步行10多公里山路上学。
“为尽快让山里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解决学生走读问题是第一步。”在援遵干部施民的牵线搭桥下,学校去年修建完善了学生住宿楼和食堂。2015年上半年,上海市再投入300万元扩建小坝小学,再修一栋住宿楼,彻底解决200多名孩子的寄宿难题。
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办副调研员施民,现挂职习水县委副书记、副县长。
“摸了几十年黑,要不是上海来的医疗队,我们夫妇还是瞎子。”走进习水县土城镇长坝村,65岁的罗明登和69岁的老伴张国美正在地里劳作。罗明登40年前参加修建湘黔铁路时患上白内障,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几近失明。而6年前,妻子张国美也患上白内障,为了治眼睛,老俩口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大笔债务。
在施民积极协调下,2013年8月,上海市“白内障复明慈善光明行”走进习水。
短短5天时间,70余人的医疗队加班加点,接诊城乡眼病患者3983人,为371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为32名胬肉和倒睫患者解除了眼疾痛苦。
在关注民生实事的同时,上海首批援遵干部把发展富民产业、引导村民致富作为帮扶工作中心任务,积极为帮扶地区想路子、出点子。他们提出立足当地旅游、茶叶、生态、药材等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加快脱贫的思路,助力正安、务川和全市40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
“对口帮扶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援遵干部、市扶贫办副主任毕晗介绍,联络组以遵义当地关注焦点和贫困群众生活难点为切入点和着力点,通过精准发力、定向施策,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有望再实现道真和全市20个以上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0万人以上。
没有豪言壮语 只有脚踏实地
“上海近年来重视发展电子商务,特别是农产品电子商务。遵义在农特产品方面有优势。我提议双方政府各自拟定重要企业清单,汇总对接,在两地企业与企业间建立合作机制。商务部在上海有一个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可以在遵义新蒲经济开发区设立一个分支机构,促进产业转移对接。”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刘敏情真意切。
刘敏话音刚落,遵义市商务局局长杨永华立即回应:“电子商务怎么建?怎么推进?怎么发展?希望上海相关部门能给予我们这方面的帮助和支持。”
7月8日晚,上海市代表团结束白天在遵义的考察后,举行了遵义(上海)产业园开发建设推进协调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园区位于新蒲经济开发区,占地775.62公顷,于2014年6月揭牌成立。
作为开发区先期启动项目之一,园区承载着沪遵两地优势互补与产业合作的使命,将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的重要功能区。目前已启动平场工作,目标是创建1000亿元级园区。
自上海对口帮扶遵义以来,援遵干部充分发挥联络客商、推介项目的作用,推动沪遵装备制造、汽车和IT产业融合发展。
两年来,遵义与上海实施合作项目37个,总投资304.42亿元,到位资金75.3亿元,项目涉及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文卫等领域。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
上海援遵干部脚踏实地,一桩桩实事,一件件好事,如春雨润物,在黔北大地无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