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与办学育人
2015-09-17马清泽
马清泽
在阅读《林业与生态》杂志之余,也许是职业情结之所致,该刊所载植树造林的先进理念和优美文章常常引起我对办学育人的联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树造林与办学育人的道理和实践应该是相通的。几番思索和考量,笔者认为至少在打基础、重培养、永续发展等角度是紧密联系的。
一是注重打好基础。种树,土壤改造是关键,是基础。土要认真挖松、挖深,面宽一点,若施底肥更好。土壤不改造,应付了事,年年种树,年年没有树;即使成活,也多年不长,难以根深叶茂,成不了林。育人,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关键,是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健康第一。年龄没有长足,不必急着去上学;母语没有学好,不必追求外语过关;国内的基础教育阶段没有毕业,不必盲目赶潮去出国。中小学课本是国家专门机构研究、统一编写的,各种知识、技能都有最基础的规范要求,读书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离开课本搞很多课外的东西,舍本求末则导致基础不牢固,后劲不足则必然有损于人的长远发展和健康幸福。大器晚成是普通规律,少年早慧只是个别现象,不要把“起跑线”上的先后看得太严重。“人难估量,水难阻挡”,青少年朝气蓬勃,可塑性大,一时一事的优劣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人民教育家徐特立曾说,基础教育为一切教育之基础,“根沃者枝茂,源远者流长,固其理”。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才是最重要的,植树造林和办学育人都要注重打好基础。
二是注重合理培养。什么是合理?“真理跨前一步就是谬误”,凡事以适度为美。恰当的、适度的才是合理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实事求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那个“度”,就是合理的,否则就是谬误。种树,水少了,会遭干旱,树难成活;水多了,会遭浸淹,树难生长;肥料的浓淡多少,也是同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植树造林理应栽种“青少年”树(中小树苗),“让我们和小树一道成长”,才有崇尚自然、含蓄为美的意义和乐趣。可是,有的地方却把自然界或乡村里的大树、古树移栽,制造人为的快速绿化景观。大树伤筋动骨,成活率低,多年难以恢复生机;对于大自然和乡村绿化来说,也是一种明显的破坏和不公。假绿化,更无“合理”可言,应当彻底杜绝。育人,包办代替,溺爱有加,放弃各种本可以锻炼能力的机会,孩子的自主发展内因必然受到损害;施加压力,求之过急,违背循序渐进的学习成长规律,孩子自信有为的内生动力必然受到挫伤。这种盲目而不自觉的培养理念是脱离实际的,不可取。正确的办学育人理念应当是:遵循教育规律,摈弃急功近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树人都要实事求是,走科学合理之正道。
三是注重“永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构筑中国梦之战略性指导方针。《增广贤文》有言,山青则水秀,山穷则水尽;“山中有千年树,世上难遇百岁人”。树比人更经久,自然法则如此;大自然界有经久大树,人类社会才会充满生机。有大树,才有林茂粮丰的自然景观;有大树,才有凝神聚气的宜居风水;有大树,才有祖辈基业的“永续”传承和创新。给山中留下“千年大树”,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种树注重“永续发展”,需要制订政策和规划,提倡除了种植松、杉、油茶、花果树种之外,还应当在经济林里间种“风景树、风水树和祖宗纪念树”,例如香樟、柏树、银杏、杜英、榆树,以及枫、桂、槠、凿和罗汉松等,可经久数百上千年的高大乔木树种,永远保护,禁止砍伐。同时,在乡村屋场和新兴的城镇化地方,也应当种植上述种类的“风景树,风水树和祖宗纪念树”,永远保护,禁止砍伐。绿化祖国,警惕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南方也应当像北方那样,自觉确立起培育防风沙林的观念和决心,老是木材林“轮种轮伐”,自然界的大树景观就可能永远消失!古人曰:“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从终身发展和冗长的人生道路来思考问题,决定孩子命运前途的并不是眼前的分数高低;开发智力是必要的,但是对人生成败将产生重要影响的非智力方面却不可忽视。一个是身体健康。“一万个0抵不上一个1”,健康是个“1”,其他的事都是“1”后面给加的“0”。一个是价值观念。“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我们应当让孩子从小就受到勤劳、善良品质的教育感染,从小就养成坦诚、包容的做人习惯,从小就立志做一个光明正大,心灵丰富的人。只有心灵丰富的明灯,才能照亮终身发展的人生前程。“毁树容易,种树难”;创业艰难,守业更难。从民族振兴和国家发展大势的需要来思考问题,我们期盼的是人才辈出,事业后继有人。学校肩负着为民族“永续发展”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培养、使用和爱护人才,全社会都有许多工作要做,任重而道远。
常言道“好生态,孕育生机无限”。惟愿植树造林有个好生态,办学育人也有个好生态——山水、人文好生态,“根基稳固,血脉流畅,内生动力充足”,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社会主义祖国青春永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