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2015-09-17张文君韩猛王媛珺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年16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者建构

◆张文君 韩猛 王媛珺

作者:张文君、王媛珺,内蒙古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教学设计与绩效研究(010000);韩猛,呼伦贝尔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学设计与绩效研究(021008)。

1 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该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最早提出建构主义理论学说。他指出,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在不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的,久而久之,才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他强调,学习是一种不断建构、不断积累的动态过程,学习中的社会性以及学习的非结构性和具体情境性是其关键因素。

在皮亚杰的影响下,建构主义理论研究者又提出情境教学和合作学习等教学组织模式,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从而实现在师生以及教学材料在学习中的相互作用。这些想法和做法,对当下的新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和影响。总之,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创设理想、高效的学习环境,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建构活动。

皮亚杰之后,科恩伯格、维果茨基、维特洛克等人又从认知结构的性质、发展条件、人类社会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个体的自身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方面做了不少研究,发展和丰富了建构主义理论[2]。

2 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建构主义是建立在对认识论的批判和继承之上的,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到中国教育界特别是教育技术领域的关注,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由于某些教育者对建构主义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时存在令人困惑的地方。目前对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以及知识传递的作用被忽视 “知识并不都是由认知主体被动地接受而来,而更多地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而成。”就这一主张来说,建构主义强调的是认知主体自我学习的主动性,认为没有经过学习者自身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可能由他人传递给认知主体的。然而,广大教育者基于对这一理论内涵的理解,认为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3]。据此,很多教育者片面地接受并应用建构主义的指导思想于教育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建构,从而忽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辅助作用。

事实上,“传递知识”是人类繁衍的本能行为,权威的干预和协调是必要的。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以间接经验的学习为主,陈述性知识主要是靠接受来获得的。对学生而言,经验本身是不够的,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提示,包括语言的提示、动作的提示等,这样的课堂教学遵循教育规律,也适应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4]。所以,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学生轻松掌握知识,教师愉快授课。

过分重视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理论将“意义建构”作为学习过程的最终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因此,教育者非常重视意义建构在教学过程的作用。个体的知识建构过程是伴随着一定的主观性的,经对话、协作或者发表并接受批评等形式使个体知识潜在的主观性得到客观化的解决,从而降低知识落入个体主观范畴的几率。人们的知识有其发展、演化的特点,并非是固定不变的[5]。人的思维是解释事物的一种工具,而这些解释则构成认知个体不同的知识库。每个人的知识是基于自身建构而来,却并非是最终真理,因此,知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化与演进过来的,当学生自我建构出现偏离的时候,教师如何能够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指导,使学习者修正自我的建构,最终进行正确的知识建构,才是课堂教学所发挥的作用。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并修正学生错误的建构,让学生在偏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可能将错误的知识进行识记并应用于学习过程中或者现实生活中。

此外,建构主义理论影响下的教学中还有一个矛盾,即学习时间有限与知识无限之间的矛盾。如果单纯地任由学习者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课上的那几十分钟是否充足?学习者是否可以在规定的时间自我建构出正确的知识,不至于出现盲目、低效的学习?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时,一定要特别关注这些问题。

过度使用建构主义理论,不利于常识性知识和实际知识内容的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学习者的自我建构形成、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但是,这一观点在倡导意义建构的同时忽略了外部技能的训练和间接经验的学习重要性。

首先,不是任何性质的知识都能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习得,外部技能的训练就只能通过熟能生巧的方式获得知识(如体育运动)。

其次,也不是每类知识都可以通过意义建构获取,死亡、灾难等这类知识是不可能创设情境的,只能通过间接经验去学习。如果教师要求学习者在没有到达一定的学习程度而进行建构,这样的做法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在实践中亦会陷入无尺度的虚无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

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局限性。建构主义是否适用于任何学科、任何知识、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这些都值得教育者思考[6]。

强调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导致重理论轻实践 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在具体情境下和可感知的活动中形成的。与传统教学相比,突出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研究者提出可以指导教学设计、适应教学环境设计的新的方法与原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理论指导思想日益完善,但是教育教学实践的“真正”改革却没有完全实现。课堂讲授主要还是借助计算机讲解演示来辅助进行,即使是像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中,媒体的使用也基本是用于支持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师中心模式,而很少开展一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理论的指导存在,却没有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7]。

3 启示

综上应该看到,尽管建构主义在今天如此盛行,但其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存在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按照建构主义观,应该有与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学相适应的一套详尽的评价体系,但是目前的建构主义评价方法过于相对个性化,没有具体的标准,实际容易造成无标准评价[8]。事实上将建构主义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时,建构主义是无所不能的,是可以应用于所有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吗?学习者对知识意义的建构有没有无法完成的时候?如果有,该怎样继续?最后,教学情境的设计能否保证意义的建构,这不仅需要教育者精心、合理的设计,而且物质条件的配备齐全也是很重要的。这些问题都急需进一步探讨研究。而且,在当前理论融合、课程整合的趋势下,理应借鉴他人思想对建构主义的不同侧面做进一步深化研究[9]。■

[1]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68.

[2]谭顶良,王华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困惑[J].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1).

[3]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

[4]胡凡刚.建构主义理论及对教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3(4).

[5]彭红卫,蒋京川.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4(5):71.

[6]张桂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的再构[J].教育科学,2004(6):25-26.

[7]何克抗.对美国“建构主义教学:成功还是失败”大辩论的述评[J].电化教育研究,2010(10):17.

[8]康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局限性[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5):103.

[9]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教育者建构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