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思维视角下的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2015-09-17李莹
◆李莹
作者:李莹,吉林医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软件应用(132013)。
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专家和学者一直在不断地研讨和努力把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使它像数学、物理那样成为一种工具,像读写能力一样成为人类基本的思维能力[1]。以吉林医药学院为例,通过研讨、实施、再研讨的形式,不断推进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使计算机思维以一种合理的、科学的方式引入医药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堂中。
1 吉林医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现状 目前,吉林医药学院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三层次教学模式:第一层次必修30/36(分专业)学时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1.5学分);第二层次必修60学时的“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3.5学分);第三层次是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
存在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不可或缺的基础课、通识课。吉林医药学院作为医学院校,全部在校生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以往采用大班讲授理论课、小班实验的教学形式,学生往往是带着轻松、好奇和兴奋的心情来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然而随着课程内容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开设,首先学习枯燥的语法和词汇方面的知识,学生感觉课程的难度不断加大,而且与专业知识没有相关性和接续性,学习的主动性逐渐缺失,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沦落为“垃圾课程”。彰显出的诸多问题归因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亟待解决。
1)学生。由于现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开设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课,使得大学入学新生计算机知识不再是零基础,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应用能力仍有限。根据笔者多年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经验,由于学校的生源来自全国不同的省份,计算机教育程度不尽相同,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导致教师在授课时不好把握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如果内容过于基础,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会无所事事,浪费学习时间;如果在教学内容上增加难度、扩大知识面,基础较差的学生又听不懂,渐渐丧失学习兴趣。
2)教师。目前,多数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将计算机当作工具教学,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的重点是软件的操作和应用,如利用Word制作精美的文档、利用Excel处理简单的数据和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把操作某个软件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而软件更新较快,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也要不断地更新,没有固定的体系。
由于对计算思维认识的程度不够,在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一味注重的是学生编程技能的教学,忽略了思想的教学。其实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对于算法的分析、约简、优化的过程就是在无意识地进行计算思维的教学,只不过是没有从战略高度上认识计算思维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思路
课程建设目标 让学生从一入校门就开始接触和计算思维有关的培养模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复杂事物进行抽样、分解的能力,并能够将复杂问题归纳推理至他们熟悉的简单问题上去。
构建基本的信息素养与学习能力,能够“自觉”地学习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和知识,以达到有兴趣和会用计算机来解决与专业相关问题乃至所有问题,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构建计算机文化素养平台 教师应从计算机文化素养的角度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如计算机发展历史的讲授,目前都是枯燥无味地向学生复述,而重新教学设计后,可以从图灵奖、计算机硬件设备展台讲起,让学生既可以了解无形的历史,又能看得见有形的实物,加强对计算机的认知,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对于软件的学习,鼓励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算法分析、编写程序、积极到计算机上实验,通过调试—运行—再调试的方式,完成程序的代码编写[2]。
课程新体系
1)基于专业的分类教学。目前,吉林医药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三层次课程体系中第二层次的课程统一为“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这样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的专业需求。应该从专业相关角度出发,在不同专业开设不同的程序设计类课程。针对专业及职业发展需求开设第二层次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学有所用。
2)基于培养目标的分层教学。基于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同培养目标: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水平相近的组,进行分层次教学。教师在预习、课堂、作业、考核和辅导等环节进行层次化教学方案设计,保证高层能吃得饱、中层能吃得好、低层能吃得下,缩小两极分化[3],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潜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而这样的分层次教学对教师则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更要潜心研究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好由于分层次教学导致的学生心理落差和自暴自弃情绪。
3)多元化教学模式。将原有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转变为集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基本理论知识讲授中,教师灵活运用互动式、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投影仪展示程序设计类课中代码编写的全过程及程序在集成开发环境中运行的全过程,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体会所见即所得的编程乐趣;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弥补学生课堂知识的缺漏;教师留出充分的时间参与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完成综合性作业,通过实践教学更好地检验课堂教学和验证学生的创新思维。
4)教学资源。吉林医药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既有利于教师教,又有利于学生学。教师上课以教材为核心,教师精心自编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指导用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供学生练习,教研室网站上提供多套练习题、试题样卷,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练习。课程大纲、进度安排、教师的教案、电子课件都上传到网站,供学生在线学习和下载。有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支撑,学生可以更加方便地进行学习,教师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指导和教学反馈。
3 教学团队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学由从前的操作性、认知性教学向计算思维导向的教学改革,需要教学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核心骨干教师的作用,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帮互学,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每个课程组都有专职的课程负责人,及时总结梳理教学,将每一章节中体现计算思维的典型案例提炼出来,发挥集体的力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开展集课堂、实践、网络教学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形成师生之间的反馈机制,指导教学趋向。
在教学进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教师在教学的同时加强与院系专业教学之间的沟通和学习,满足专业需求进行教学,让学生学有所用。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与信息共享,开展教学研究与学术活动,取长补短,更好地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4 总结
改革后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由从前的单一的操作技能训练转换为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教学模式从以前的单一课堂模式转变为“课堂+网络+实践”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教学按照专业进行分类的原则,开展差异教学。实验教学按照分层的原则,小班实验,以实验指导为蓝本,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这样使所有的学生在计算机的课堂上都有收获感和满足感,改变了计算机只是一种工具的思想,更加注重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1]九校联盟(C9).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2010(9):4,9.
[2]王移芝.以计算思维为航标拓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3]段跃兴.计算思维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