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2015-09-17刘歌刘凤祥杜春雁杨琪
◆刘歌 刘凤祥 杜春雁 杨琪
作者:刘歌、刘凤祥、杜春雁、杨琪,内蒙古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远程教育(010022)。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课堂上的一门基础课程,更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1]。信息技术课程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微课程这一新兴的学习资源已被大家广泛接受。微课程具有“短”“精”“准”的特点,知识点单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制作、选择微课程,以便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笔者以初等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三个不同学段为出发点,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进行具体的论述。
2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小学学段特征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信息意识的基础性学科课程。小学生是个比较特殊的学习群体,无论从年龄特点、知识层面、心智水平等各个方面而言,都和中学生有着很大差别。小学时期是学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学习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不强,持久性差,对教师、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2]。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发展这些特征,然后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来制定适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策略的选择 信息技术对于在课堂上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而言是陌生而又好奇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帮助小学生打开学习信息技术大门的关键一步。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导课素材,通过这些作品来介绍计算机的奇特功能,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顺应小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寓于游戏之中,引导 他们在学中玩、玩中学。运用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扩展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加深了其学习的印象。虽然游戏的运用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有着非常好的效果,但为了避免教师以学生自由游戏代替教学的现象,且让教学起到知识与娱乐的双赢效果,就需要教师注意游戏运用的策略,以达到事半功倍、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3]。
具体实例 小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知识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枯燥的。在教师不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的情况下,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也不愿意学。这时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闯关游戏”,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关卡,只有答对相应内容时,才能进入下一关卡。这样的游戏教学策略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明显增强。
3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初中学段特征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小学阶段的自然延伸,又是初中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需求的恰当表达,更是高中学习阶段的前期准备[4]。与小学阶段相比,初中生不仅在认知发展及社会发展层面都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也有很大差距。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及信息技术素养。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时和小学阶段是不能并为一谈的。
策略的选择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要以活动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上升到不同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层次。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可以选择任务驱动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就是在完成教学的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任务之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独立思考、教师点拨解决问题。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策略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教学任务进行巧妙设计,用任务贯穿教学内容,通过完成任务不仅掌握了学习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但是如果在课堂上单纯地使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往往会给教学带来许多问题。如教师布置完作业后,一些学生可能只用五分钟就完成了,而另一些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无法完成。因此,在选择任务驱动教学策略的同时,必须辅之以其他教学策略,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方式,小组成员的合作是以实现共同学习目标为目的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要求在分组之前确定每一位学生的水平层次,然后根据不同层次进行异质分组。小组成员一般在4~5人,把学习水平较好的学生确定为该组的小组长,每组学习任务的分工由小组长分配,小组成员根据组长分配的学习任务开展学习活动,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模式。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摆脱教师不能及时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困境,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具体实例 在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时,教师可以设计“虚拟装机”任务,将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用动画显示,学生点击图片进行选择即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通过教师的讲述与对过去知识的复习导入新课;然后教师将预先设计好的任务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布置给每位学生,让学生明确完成本任务的基本要求;最后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层次进行异质分组,小组成员针对要完成的任务展开小组学习活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及时解决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及安装的教学目标。
4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学策略的选择
高中学段特征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已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课程总目标。在标准中将信息素养具体表述为信息处理能力、信息评价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文化四个方面,可以看出如何达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都面临巨大的考验。在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大多数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起点不同,对于计算机的喜好程度也参差不齐。
策略的选择 为了避免学生由于学习程度不同而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策略,从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将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若学生学习群体优等生居多,学生整体水平偏高,后续教学策略的制定就要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多给他们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若对学生基础和发展水平居中的小组,制定后续教学策略时要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避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若对整体水平较低的学生群体而言,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实行个别化指导,使学生整体水平逐渐上升。由此可见,这样的分层教学策略可以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适合其自身的发展。
具体实例 在学习PPT课件的制作时,根据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A层的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兴趣浓厚;B层的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化,课堂学习中能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C层学生基础情况较差,缺乏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接受能力和学习习惯各个方面都比较差。确定分层后,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不同的位置,以便于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教学。
5 结语
在信息技术课程初等教育的任何阶段,教师都可以制作、使用微课程来辅助实际教学,以便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有效选择和应用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由于学生自身水平、教学内容不同,所以不存在适合任何教学情况、能实现所有教学目标的“万能”教学策略。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在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时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并对其优化设计,灵活地加以发展和运用,以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1]邬彤.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主体参与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2):108-109.
[2]毛志远.浅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读书习惯的培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7):70-74.
[3]周兴权.小学中段信息技术教学中游戏教学策略的运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6):148.
[4]李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