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创新
2015-09-17陈佳
◆陈佳
作者:陈佳,燕京理工学院思政教研室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065201)。
1 引言
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视频、微公益、微课……在不知不觉中已悄然步入“微时代”。“微时代”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术语,而是一个蕴涵着文化传播、人际交往、社会心理、生活方式等多种复杂语义的时代[1]。微时代不仅改变了信息交流方式、人际沟通方式,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模式。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那么高校如何顺应微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规避新媒体的消极影响,主动探索和创新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载体和新路径,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2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微时代,传播技术、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日益现代化和多样化,无疑如同其他新兴科技一样,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挥着“双刃剑”作用,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微时代微媒体的广泛应用,创新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载体和路径。首先,微时代信息传播内容的立体性、生动性、及时性,迎合了大学生的认知特点,也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使其教育内容变得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交互性推进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微时代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在双边甚至多边互动中得以进行的,利用网络信息的交往性,教育者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认知态度,从而针对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通过博客、微信、QQ等方式,就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自由讨论和思想交流,使学生在这个空间中获得充分的话语权,更有利于建立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与自觉。
另一方面,微时代微信息的广泛传播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微时代传播主体的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多样性、传播真实度的不可控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影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首先,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中,西方国家的各种腐朽思想、极端的言论和不负责任的指责,有损国家和执政党的正面形象的言论充斥其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其次,在新媒体环境下一些社会网站为了增加点击率,吸引受众群体注意,在网上编造和传播谣言,以赚取群众的眼球。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炫富、炒作、相互斥责甚至辱骂的低俗言论,使网络变成个人情感喜好宣泄的垃圾场。
大学生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期,辨别信息真假的能力较弱,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相信错误信息,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有害信息的传播者并受其影响。同时,微时代教师和课堂不再是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唯一渠道,对于沉溺于网络世界的他们来说,可以凭自己的主观喜好和意愿,在网络世界里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言论导师”,这势必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毫无疑问,面对微时代的信息交互与开放、复杂与多元、现代与低俗,在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接受系统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时,会误导心智尚不成熟的他们,严重的话还会误入歧途。
3 微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
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长效机制 微时代,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碎片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要求正确解读和识别媒介的信息时,必须具备“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这样才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媒介,理性参与信息的传播和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因此,高校应发挥教育功效的引导作用,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内容融入课堂教育,加强学生自觉的网络责任意识、安全意识和自律意识,推动大学生与网络的良性互动,提高正确运用媒介的能力。
创新微时代“主客体间的双向关注”模式 在微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体,主动与学生建立起一种“主客体间的双向关注”模式。一方面,教师通过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议程设定,在微博、微信、QQ上与学生分享各种社会热点新闻,引导他们对所分享的内容进行客观解读和评论,从而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教师主动关注大学生的微博、微信中朋友圈的内容,了解他们关注的内容和感兴趣的话题,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经常对青少年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予以评论和引导。这种“主客体间双向关注”模式,打破了师生彼此间的思想隔阂,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更容易被其接受,同时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积极提升微技巧,增强校园“微文化”建设 高校传播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积极创建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文化”阵地。一是增强校园官方微博的建设。由于高校微博发布形式和发布内容的“官方化”,造成高校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高校需提升微博建设的技巧,重新发挥微博影响力。具体来说,高校官方微博应把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做到“急大学生所急,想大学生所想”,摒弃陈旧的话语体系,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平民化的网络语言,以符合大学生认知习惯,从而引起学习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和价值认同。二是在学校的相关网站增设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专栏,报道大学生身边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建立校园微信、院系微信、班级微信、社团微信平台,利用手机定期发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形成以网络为平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隐形教育培养模式。■
[1]杨威.“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2010(4).
[2]谭弘.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公众对传媒信息的选择能力[J].学习时报,200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