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一体化集成设计方法研究
2015-09-17支俊辉余洁玮
支俊辉,贾 楠,余洁玮
(1.华迪计算机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2.北京航天世纪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北京 100195)
1 信息化建设阶段面临的挑战和借鉴
需要适配一体化协同设计方法。信息化建设发展至今,在所难免会遇到一系列挑战,尤其是“上台阶”的历史时期,因此,有必要换一个角度审视,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
1.1 面临挑战
本阶段信息化资产庞大,尤其是信息系统应用资产已经过十数年的积累形成基础,但是,这带来了管理“散乱”的现实问题,也提出了如何支持下一阶段健康发展的思考。
1.2 借鉴方法
信息化构建于工业化文化基础之上,可借鉴其发展经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1.3 方法对照
工业化发展同样经历了“上台阶”的历史时期,其逐步通过基于总体的一体化协同设计方法走出困境,进而形成今天的协同制造、协同组装等。因此,溯源同根的信息化建设现阶段状况如出一辙,仅是基于一体化协同设计的具体装置和部件,变成了软件功能和接口。信息化建设发展亟需适配一体化协同设计。
2000年以来学术界和工程服务界一直在探讨软件工厂、流水线等一系列参照匹配方式,但是,事与愿违,未能取得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这更说明亟需适配一体化协同设计方法和具体实施工艺。
从实施工艺视角分析入手,参照工业化划分方式,在真正实现一体化协同设计过渡时,关键点是强化“总体设计”,而强化它的方式是要首先拆掉一个拼凑起来的“模型装置”,还原其“一个版本”的总体设计图,分解后再交付各分包商细化设计,同时,不断完善相应的“设计版本”,如此,不断升级的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基于总体的一体化协同设计。
可将信息化建设分为“拟建”“在建”和“已建”3个阶段。其中,根据工程实际经验“拟建”和“在建”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更没有产生实际的“数据效益”和“服务效益”,而“已建”却是在线运行的存量信息系统,也正是它们实际创造了产业价值。它本身就是最佳的“模型装置”,因其在线运行,成功率较高。然而,它的现状则是大量分解,不同规格的分体设计,根本没有基于一体化观念的“总体设计图”。
回顾前期研究的“软件工程”和“流水线”,其就是过分关注“拟建”和“在建”发挥的作用,忽视了既有“已建”——“模型装置”的作用。对于“已建”阶段的信息系统缺少客观的认识和有效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拆装设计”,形成原始版的“一体化总体设计图”。
2 从“已建”系统入手,发挥产业创新价值
信息系统一体化协同设计从“已建”系统入手能补充完善整体产业链,同时,保证产业链的良性发展。
2.1 “已建”信息系统的设计现状
“已建”信息系统的设计现状,总结为以下5个特点.
(1)庞大:不同时期、不同任务建立的信息系统数量庞大,设计数量相应巨大。(2)散乱:设计各自独立,不仅格式各异,而且版本也无法统一。(3)失真:在长期运行维护过程中优化、新增等服务,设计已严重失真,无法体现系统真实结构。
(4)一体:实际运行具有协同价值,服务于统一的“一个组织”,并由信息中心统一运行管理。
(5)忽视:在强调“拟建”和“在建”系统的现实面前,吸引了绝大多数关注,无论人力、物力和资金均是集中保障,相对忽视了“已建”系统总体设计的实际效益。
2.2 产业链诉求
产业链诉求:需求明确,职责缺失,补位创新。从不同角色的职责和业务分析入手,可以看出信息化建设产业链中每个环节均提出了类同的需要,从而为其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1)信息中心:始终的总集成和服务商,面对产业链各个环节对象,需要“一张清晰、真实的总体图”。
(2)咨询服务商:合同限制,经费和时间约束完成既定质量任务,需要“相应版本的真实设计图”。
(3)总集成商:工程总体,但只能担当某期工程,需要掌握“前期相应版本的真实设计图”。
(4)开发服务商:单系统开发服务商,建设和运行维护职责,具有独立设计工具和方法,但需要“前期相应版本的真实设计图”。
(5)监理方:质量监督和协调,但同样只能在“在建”阶段,运维过程中设计变更无法负责,提交整套设计文档验收,但无法解决“一张总体图问题”。
(6)第三方测试:按照用例进行黑白盒测试,仅对“设计图”使用,而无专业梳理“设计图”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