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ultisim的语音放大电路设计
2015-09-17梁丽
梁丽
摘 要 介绍用Multisim软件设计语音放大电路的开发过程、各基本单元电路工作原理、设计方案和电路实现。
关键词 电子电路设计;语音放大电路;Multisim仿真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6-0037-02
1 设计任务与技术指标
设计任务 设计并制作一个由集成运算放大器组成的语音放大电路,其作用是不失真地放大输入的音频信号。为此,语音放大电路应由输入电路、前置放大器、有源带通滤波器、功率放大器和扬声器几部分构成。
技术指标
1)前置放大器:输入信号Uid≤10 mV,输入阻抗Ri≥100 kΩ,共模抑制比KCMR≥60 dB。
2)有源带通滤波器:带通频率范围300 Hz~3 kHz。
3)功率放大器: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Pom≥5 W,负载阻抗RL=4 Ω。
2 工作原理
由于话筒的输出信号比较小,为此需用前置放大器对话音进行放大。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一种连续的波,说话的信号频率通常在300 Hz~3 kHz之间,这种频率范围的信号称为语音信号。声音在空气中传播会产生谐波失真,为了提高输出信号的高保真性能,需要设计频率范围在300 Hz~
3 kHz之间的带通滤波器,用于滤除语音信号频带以外的噪声。功率放大器用于对语音信号进行功率放大驱动扬声器输出,要求输出功率尽可能大,转换效率尽可能高,非线性失真尽可能小[1]。
3 设计方案
根据技术指标要求,可由输入信号、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负载阻抗,求出系统总电压放大倍数Au=894。由于实际电路中存在损耗,故取Au=900。根据各单元电路的功能,各级电压放大倍数分配为:前置放大器11倍,有源带通滤波器2.5倍,功率放大器33倍。
前置放大器 前置放大器为测量用小信号放大电路。由于传声器输出信号的最大幅度仅有若干毫伏,而共模噪声可能高到几伏,在设计中要考虑放大器输入漂移、噪声以及放大器本身的共模抑制比对设计精度的影响,前置放大器应该是一个高输入阻抗、高共模抑制比、低漂移的小信号放大电路。本设计采用具有很高输入阻抗、能与高阻话筒配接的同相比例运算电路作为前置放大器,电路如图1所示,其电压放大倍数Au为:
所以取R1=10 kΩ,R2=100 kΩ,R3=R4=200 kΩ。
有源带通滤波器 由有源器件和RC网络组成的滤波器称为有源滤波器。按照滤波器工作频带的不同,可分为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四种滤波器。根据语音信号的特点,语音滤波器应该是一个二阶有源带通滤波器,其频率范围应在300 Hz~3 kHz之间。
1)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二阶有源低通滤波器如图2所示。
电压放大倍数为:
设品质因数Q=0.707,得通带放大倍数Aup=1.58,故取R3=47 kΩ,R4=27 kΩ。由于f0=3 kHz,若取C1=C2=6.8 nF,
则有R1=R2=8.2 kΩ。
2)二阶有源高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与低通滤波器具有对偶性,若把图2中的C1、C2和R1、R2位置互换,就可得到二阶有源高通滤波器。电压放大倍数为:
设品质因数Q=0.707,得Aup=1.58,故取R3=47 kΩ,R4=
27 kΩ。由于f0=300 Hz,若取C1=C2=68 nF,则有R1=R2=
8.2 kΩ。
3)宽带带通滤波器。当低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大于高通滤波器的截止频率时,将二阶低通滤波器和二阶高通滤波器串联,就可得到通带较宽的二阶带通滤波器。该方法构成的带通滤波器多用作测量信噪比的音频带通滤波器,其带宽由两个滤波器的截止频率决定,且通带截止频率易于调整[2]。
功率放大器 功率放大器的作用是给语音放大电路的负载(扬声器)提供所需的输出功率。LM386是一种低电压音频集成功放,具有电源电压范围宽、静态功耗低、电压增益可调、外接元件少和低失真度等优点。
LM386的典型应用电路如图3所示。LM386的电源电压范围为4~15 V,静态电源电流为4 mA,输入阻抗为50 kΩ。
电路由单电源供电,输出端经输出电容C5接负载,以构成OTL电路。RP1和C6阻容网络用来设定电压增益,即调节电位器RP1,可使电压增益在20~200之间变化;C2为去耦电容,用来滤掉电源的高频交流成分;C3为旁路电容,起滤除噪声的作用;R1和C4校正网络用来进行相位补偿,防止电路高频自激;C5为耦合电容,起隔直流通交流作用。
4 电路实现
利用Multisim软件画出各单元电路的仿真电路图,先对各单元电路进行分级调试,再将各单元电路级联进行整机调试;然后进行电路焊接与装配,对实际电路进行性能指标测试;最后进行实际系统音质效果试听,即将话筒或收音机的耳机输出口接语音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用扬声器代替负载电阻,应能听到音质清晰的声音。
参考文献
[1]于卫.模拟电子技术综合实训教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2]李震梅,房永钢.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