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本科招生制度改革的特点及启示
2015-09-17白强
白强
摘要:370多年里,哈佛大学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进行了多次招生制度改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施了不同价值取向的招生制度,每一次本科招生制度改革既很好地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社会的需要,又实现了其“培养卓越人才”的办学理念。哈佛大学本科招生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所反映出的基本特点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哈佛大学;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03804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第一要义,而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招生。370多年来,哈佛大学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进行了多次本科招生制度改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施了不同价值取向的招生制度,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美国社会的需要,实现了其“培养卓越人才”的办学理念,为美国培养了许多工商巨子、科学巨匠、文化名人和政坛领袖。其本科招生制度改革的历史演变所反映出的基本特点,具有积极的学习参考价值。
一、哈佛大学本科招生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贵族精英招生时期(1636—1868)
从1638—1869年的231年里,哈佛大学处于教学型地方小学院时期,其招生制度主要目的是“避免后来的教徒成为目不识丁的牧师” [1]。与此相适应,在招生标准上,以是否是社会上层阶级、能否流利地使用古典语言和能否负担起学费为录取的主要依据。1655年,哈佛大学学校规章制度第一条和第十六条明确规定要考核学生运用古典语言和家庭负担学费的能力。第一条规定任何学生,只要能够讲拉丁语、理解和用拉丁语创作作品,就可以取得哈佛大学的入学资格[2]。第十六条第一款、第四款还分别对学费标准和学生使用学校设施支付费用作了明确规定[3]。因此,家庭条件优越、社会地位高的贵族子弟是这一时期哈佛大学的主要生源。由于符合“有较高社会地位、具备运用古典语言的能力和能够负担学费”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加之还有其他一些排外性
限制,哈佛大学这一时期的招生人数和毕业学生人数均非常少。据记载,1642年,哈佛学院首批毕业生只有9名,接下来的50年间,每年毕业生还不到10人[4]。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毕业生虽有增长,但总体情况并未根本转变,属于典型的贵族精英招生,且多数毕业生从事宗教工作。
(二)学术与贵族精英招生并重时期(1869—1932)
1869年哈佛大学开始步入教学研究型大学时期,强调科学与科研并重,其招生制度随即进入“贵族与学术精英”招生并重时期。在校长埃利奥特的推动下,哈佛大学成立了招生委员会专门机构,实行单独的招生考试,走上了现代招生制度改革的历程,伴随本科自由选修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现代自然科学课程逐步进入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并逐渐取代希腊文和拉丁文考试。1886年,在埃利奥特校长的强烈推动下,允许学生不习希腊文就可以入学,这在哈佛大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1898年,哈佛大学彻底废除了希腊文作为入学考试必考科目的规定。但这一时期,拉丁文仍然是4门(英语、拉丁文、数学、物理或化学)重要考试科目,招生时也还兼顾学生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因素,因此,虽然这一时期招生制度也保留“贵族精英”成分,在哈佛大学招生制度历史上处于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与此同时,哈佛大学的生源数量在此阶段显著增加,生源从以前的私立预备学校延伸到地方公立学校,直至扩大到私立学校[5]。
(三)学术精英招生时期(1933—1970)
二战前后,在联邦政府的大力资助下,哈佛大学讯速步入研究型大学时期,更加注重学术发展,其招生制度随即从“贵族与学术精英并重”转变为特别注重天才学生的“学术精英”招生时期。在校长科南特“自由通识教育”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哈佛大学注重广泛招收具有学术成就的学生,以学术才能和其他能够反映领袖特质的个性特质作为进入哈佛大学的主要尺度。其招生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采取“学术性向测验”(Scholastic Aptitude Test)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术成就的主要依据,提高入学学术标准;二是创建全国奖学金项目,扩大招生对象范围;三是对一些地区(如纽约和波士顿)预备学校的招生名额进行限制,扩大其他地区公立高中的招生数量;四是成立专门的招生与资助委员会,建立招生待审系统(Docket System),从而实现了生源多样化的招生战略。通过上述改革,哈佛大学的招生标准显著提高,淘汰比例大大提高。例如,1917年,哈佛大学的招生淘汰率仅为20.7%,但到1946年,淘汰率高达49.4%。另外,学生来源更加多元化,打破了长期以来以私立预备学校为主要生源的传统。据统计,申请进入哈佛大学的高中数量从科南特上任时的514所上升到1953年离任时的1071所[6]。
(四)平民精英招生时期(1971—至今)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大力提倡并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其招生政策几乎全面放开,面向全球招收精英学生,随即进入“平民精英”招生时期。 “平民精英”招生重大变化在于:一是实行“两不一需”的招生政策,即不问性别、不问家庭经济状况,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提供相应的资助政策;二是对黑人、印第安人等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优先录取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比例;三是取消提前录取政策,以保证所有申请者都享有平等的被录取的机会;四是实行高度个性化的录取政策,把学生的个性品质、人格魅力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录取学生的主要参考依据。平等化、个性化已成为哈佛大学国际化时期招生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更好地适应了美国全球化战略需要。
二、哈佛大学本科招生制度改革的特点分析
(一)精英教育是招生制度改革的永恒理念
纵观哈佛大学历次招生制度改革,虽然其招生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但“精英教育”一直是其本科招生制度的指向,这与哈佛大学一直坚持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自建校以来,哈佛大学人才培养目标虽几经变化,从培养绅士和牧师,到后来培养公民、有教养的人,但培养社会精英和能够“改变世界的”领袖人才始终是哈佛大学追求的目标,这种精英教育理念也一直贯穿于哈佛大学招生政策变革的始终。无论是“贵族精英招生”时期,还是“贵族与学术精英并重”招生时期,亦或是“学术精英招生”、“平民精英招生”时期,哈佛大学招生考虑的首要目标是要培养精英阶层,注重从各阶层中挑选出最具潜质的学生。事实上,哈佛大学已经成为面向所有美国人的大学和面向世界开放的大学,它的招生目标是要收揽全球最优秀的、最具潜质的学生,从而培养出能够“改变世界”的卓越人才。
(二)适应社会是招生制度改革的时代主题
从哈佛大学招生制度改革的外部动力看,适应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要是其招生制度变革的外在驱动力。在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提出新要求的形势下,坚守“精英教育”理念,不断调整招生政策,使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一直是哈佛大学招生制度改革的时代主题。南北战争结束前,北美殖民地高校招生的主要目的是使殖民地的牧师免于无知或成为目不识丁的文盲,[ 7]
哈佛大学实行了“贵族精英”招生制度。从1642—1689年的近半个世纪里,在总计388名毕业生中就有188人成为牧师,是典型的“贵族精英”教育。独立战争结束至20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社会进入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更需要大批具有现代自然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术精英人才,哈佛大学招生制度随即从“贵族精英”招生开始走向“贵族精英”与“学术精英”招生并重时期。一些现代自然科学课程逐步进入哈佛大学本科课程体系。20世纪四十年代后,随着美国全球霸主地位的确立,对高端科技人才的需求成为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抓手,哈佛大学招生制度也随之进入“学术精英”时期,以学术成就作为招生录取的最主要标准,并通过“学术性向测验”和创建全国奖学金项目,吸引具有优秀学术成就的学生到哈佛大学就读。20世纪后半期直至今天,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普及,哈佛大学进一步改革招生政策,实施“两不一需”等政策,以培养“领导和改变世界的人”。这种高度“个性化”、面向国内外的“平民精英”招生制度适应了时代发展和美国政府的战略需求。
(三)走向公平是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
从招生选拔标准来看,哈佛大学的本科招生制度改革也是一个逐步取消限制性规定,日益走向公平的过程。在贵族精英招生时期,哈佛大学招生标准以是否是社会上层阶级、能否流利地使用古典语言和能否负担学费为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平民弟子受到条件的限制而无法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因此这一时期的招生制度带有鲜明的歧视性。在贵族与学术精英招生并重时期,虽然注重学术精英招生,但也还兼顾学生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因素,仍然带有歧视性成分。在学术精英招生时期,这种歧视性逐渐开始减弱,在“自由通识教育”改革理念的推动下,哈佛大学注重广泛招收更多具有学术成就的学生,以学术才能和领袖特质为主要录取依据。此外,这一时期的哈佛大学还创建全国奖学金项目,为来自不同阶层和地区的学生提供奖学金,招收更加广泛的优异学生,为此哈佛大学的招生政策在公平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到了平民精英招生时期,实行“两不一需”的招生政策,即不问性别、不问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对黑人、印第安人等少数民族学生实行优先录取政策,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比例。
三、哈佛大学本科招生制度改革的启示
(一)招生制度改革要与中国国情相适应
哈佛大学的招生制度改革经历了370多年的历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招生制度改革都是与当时美国所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这表明,作为国家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招生制度改革,必须与当时的国情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应当在现实允许的条件下积极稳妥地推进。
(二)招生制度改革要与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
从哈佛大学本科招生制度改革经历的阶段看,虽然其招生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但“精英教育”一直是其本科招生制度的核心理念,“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一直贯穿于哈佛大学招生政策变革的始终。可见,大学招生制度改革不能千篇一律,趋于雷同,而应根据各自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样化的选拔方式、多元化的入学标准,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多元化的需要。
(三)招生制度改革要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
考察哈佛大学招生制度改革史发现,在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提出新要求的形势下,哈佛大学在坚守“精英教育”理念的前提下,不断调整招生政策,使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因此,大学招生制度改革要根据社会这个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发挥招生选才的杠杆作用,为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四)招生制度改革要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
公平与效率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哈佛大学在从“贵族精英”到“平民精英”招生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是逐步取消限制性、歧视性规定的过程。但是哈佛大学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培养“卓越人才”的理念,而是通过“公平”实现了更大范围、更大程度上地收揽优秀人才。因此,大学招生制度改革,既不能只顾公平,也不能只顾效率,而要坚持公平与效率兼顾,通过调整名额分配、选拔标准、评价方式和录取手段等途径,在促进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的基础上,招录到最符合自己最需要的人才,从而提高招生效率。参考文献:
[1] 徐来群.哈佛大学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Morison,Samuel Eliot,Three Centuries of Harvard,1636-1936,[M].Cambridge,Massachusetts: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12.
[3] Samuel A.Green.A Copy of the Laws of Harvard College,1655[M].Cambridge:Press of John Wilson and Son,1876:4-6.
[4] Bernard,and Fleming,Donald.and Handlin,Oscar,Glimpses of the Harvard past.[M] .Cambridge,massachusetts,and London:H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5] B.Bailyn,etc.Glimpses of the Harvard Past[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118.
[6] D.Karen.Who Gets into Harvard? Selection and Exclusion at An Elite College[D].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1985:432.
[7] 林玉林. 哈佛大学史[M].台北: 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社,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