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炮射导弹有前途吗?
2015-09-16雷炎
雷炎
利用坦克炮发射导弹的概念其实并不新奇,早在冷战前期,美国和苏联就已发展可用坦克炮发射的导弹。对北约而言,由于随时可能面对“突贯进攻,数量取胜”的苏联坦克集群,如何弥补坦克数量劣势成为一个关乎“生存还是毁灭”的课题,加上当时的坦克炮火控系统在超过1 500米以上的命中率差强人意,因此美国人就把脑筋动到导弹上,希望发展一种结合火炮和导弹的多用途系统,让美军装甲兵能在超过4 000米以外的距离就能够摧毁苏联坦克,以此弥补战斗力差距。
至于苏联发展炮射导弹的原因就与美国大相径庭,主要因为其火控系统始终不如美国,因此希望通过炮射导弹来加强远距离交战时的命中率。早期苏联坦克的测距仪非常简陋,通常只是用有刻度的瞄准镜大致估计目标距离,而提前量和仰角全部由炮长自行调整,与同时期已装备立体镜式光学测距仪和模拟式弹道计算机的美国坦克相比,苏联坦克在1 500米以上的中远距离射击命中率只有天晓得。
以战后第一代坦克为例,美国M48坦克在有经验的车组乘员操作下,配合立体镜式光学测距仪和模拟式弹道计算机,在1 500米距离射击固定目标的平均命中率可达85%,就算是射击移动目标的平均命中率也在70%左右。相比之下,同时代的苏联T-55、T-62坦克的命中率顶多不过50%,这也是苏联一直试图在主炮威力上下功夫的原因。因为首发命中率不如人,只好在第一击杀伤率上扳回点胜算,加上冷战华约集团以进攻为主,在缺乏掩蔽物的中欧平原上,只要冲得够快,就大有机会在近距离内击毁数量居于劣势的美国和北约坦克。
人算不如天算,美苏炮射导弹的发展概念日后却分道扬镳。经过几十年发展,苏联将炮射导弹列为一级主战坦克的标配,美国却把炮射导弹送进废铁厂,其中的奥妙就在于火控系统精确度和大口径高初速滑膛炮的出现。
当初美国发展炮射导弹系统的战术意图就是“导弹为主,火炮为辅”。以绰号“星际战舰”的M60A2主战坦克为例,专用的152毫米主炮更像是导弹发射器,使用穿甲弹和其它弹种时,其内外弹道表现平淡无奇,美军之所以看上它,主要是能够发射“橡皮棍”反坦克导弹,实现远射程“绝杀”,还指望这些装有炮射导弹的M60A2成为坦克连里的“狙击手”,在尽可能远的距离上摧毁苏联坦克。不料,这套系统的可靠性奇差无比,光是主炮发射药包的稳定性问题就折腾好几年,加上所用的电子设备没有考虑到地面作战的恶劣条件,因此部队怨声载道。上世纪70年代,结合火控电脑、激光测距仪和稳定陀螺仪的现代化坦克火控系统出现后,炮射导弹系统立刻失去原有的“远射命中率”光环,当威力、准确性和射程三者兼备的德国120毫米滑膛炮登场后,结构复杂又难以操作的炮射导弹更难获得青睐。
按照美国学者的观点,坦克炮射导弹难与120毫米滑膛炮抗衡的主要原因就是速度。德国120毫米炮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时的炮口初速可达1 750米/秒,有效射程4 000米。由于初速高,因此从炮长开火到命中目标所需时间不到两秒,相比之下,就算是超音速炮射导弹也需要至少7秒钟,如果需要激光照射的半主动导引或驾束导引射击,炮长或车长还必须持续盯住目标,这对于瞬息万变的交战过程来说极为不便。况且坦克为了持续照射目标,还得把炮塔暴露在掩蔽物外,增加被其它敌军反坦克火力击中的机会。
炮射导弹的另一大问题是战斗部威力,传统炮射导弹的主要目标多为坦克,但由于速度低,因此必须采用高爆穿甲弹。在如今主战坦克大量采用复合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的情况下,高爆穿甲弹威力已大打折扣,虽然新一代攻顶模式和多重串联弹头设计纷纷问世,但根据实战经验,高爆穿甲弹对付装甲厚重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多半效果不佳。而且炮射导弹和其它反坦克武器相比,弹头尺寸受到主炮口径严格限制,这也是当年美国在设计炮射导弹系统时被迫采用152毫米超大口径低膛压主炮的原因。对高爆穿甲弹而言,由于穿甲射流威力取决于弹头直径,因此大多会刻意将弹头放大,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当属德国“铁拳”3和俄罗斯RPG-7系列肩扛式火箭筒。但炮射导弹不可能照此办理,否则根本无法装填发射,这也是西方国家始终对炮射导弹提不起兴趣的原因。
相比之下,苏联及后来的俄罗斯武装力量虽然都明白炮射导弹的缺陷,但因为火控系统和火炮精度始终技不如人,因此对炮射导弹的发展没有放松。按照俄军作战想定,炮射导弹在攻击敌方坦克时除了发挥射程优势,让敌军被动挨打之外,还能针对敌方车体弱点进行攻击(如炮塔座圈和动力舱),就算不能一击致命,至少也能起到干扰效果,打乱敌坦克作战队形,创造有利战机。
不仅如此,俄制炮射导弹在设计上始终作为“特殊坦克弹药”定义,而不是常规意义的导弹,因此在尺寸限制和操作上都力求兼容现有坦克炮及其装填系统,这种设计虽然无法发挥导弹的最佳性能优势,但对简化坦克设计和后勤保障系统来说却大有好处。况且俄制炮射导弹无需特制火炮发射,即便是不同型号的主战坦克,只要火炮型号相同就能打,等于不用大费周章升级坦克,就能快速提高战斗力。
有炮射导弹护身的俄制坦克能够对抗多种不同目标,甚至包括低空飞行的直升机或无人机,增强装甲部队的作战灵活性。需要指出的是,这也是俄美陆军的重要差异,美军作战基本以“空地一体战”概念为本,地面部队多半在拥有局部制空权的情况下作战,没必要让主战坦克“分神”对付低空目标,这也是美军始终不重视野战防空系统的原因。相比之下,俄罗斯深知自己的空中力量顶多和对手打个平手,地面部队经常得“人自为战”,因此对具备多用途的炮射导弹情有独钟。
虽然俄罗斯对炮射导弹的欣赏有其战术独到之处,不过炮射导弹还有另一项隐藏的缺点,就是高昂的价格。以市场行情来分析,一枚俄制9M119“反射”炮射导弹开价一万美元,而一辆低配标准的T-90主战坦克的价格也不过200万美元,这意味着要配齐所需弹药基数,将得大幅挤占采购预算。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意味着炮射导弹不可能大量配发,令车组乘员在使用时多少会心存顾忌,担心打完后没有补给。
虽然美国在冷战后期感觉炮射导弹属于“奇技淫巧”,没有实际战术价值,但在“后冷战”时期多变的战术环境下,原本以反坦克为主的滑膛炮开始面临弹种单一的窘境,特别是在城镇战或低强度平叛作战(COIN)中,敌军未必使用重装甲车辆,却可能在主炮射程外利用火箭筒或迫击炮发起攻击,抑或主战坦克必须在来不及呼叫空中支援的情况下先行攻击敌军的低空无人机,于是炮射导弹重新进入武器设计师的视野。
以美国陆军为例,为了应付未来多样化威胁,已着手发展新一代XM1111炮射导弹。它的设计可谓集科技之大成,相比现有炮射导弹仍以半主动激光制导为主的思路,XM1111率先采用半主动激光制导和毫米波寻的器的双模态设计,令该导弹在必要时可以“发射后不用管”,增加对“饱和攻击”的反应能力。美军希望XM1111能让M1A2主战坦克的交战距离延伸到12千米以上,且能越过障碍物直接攻击点状目标,从而在城镇巷战中精确摧毁隐蔽火力据点或装甲车辆。为了有效提高穿甲威力,XM1111除了配备多用途高爆穿甲弹头外,还有专为穿透厚重装甲设计的动能穿甲弹头,这种弹头在进入弹道末段时会点燃助推火箭,增加弹体撞击目标时的动能,美军曾试用XM1111在8 600米外击中一辆行驶中的T-72坦克靶车。
XM1111炮射导弹如能投产服役,将大幅提高M1A2坦克的远程多目标交战能力,特别是采用动能穿甲弹头的XM1111将成为迄今唯一能有效对抗复合装甲与爆炸反应装甲的炮射导弹,配合美军推动的“网络中心战”概念和战术数据链,未来将能同时迎战多个目标。不过也因为XM1111炮射导弹的设计复杂,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许多问题,加上美国国防经费遭到大幅压缩,未来能否如期服役仍存在诸多变数。
相比雄心勃勃的XM1111,由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发展的LAHAT激光制导炮射导弹则是走实用路线。它采用技术成熟的半主动激光导引系统,最大射程可达8 000米。LAHAT在设计上最特别的地方是能使用多种现役火炮发射,包括西方广泛使用的105、120毫米坦克炮,为了配合不同口径火炮使用,LAHAT在设计时就刻意缩小弹体直径,并且设计多种转接环,以便不同口径的火炮使用。
由于采用激光半主动导引,因此LAHAT具有极高精确度,平均弹着误差仅有70厘米。为了弥补弹体直径较小的缺点,LAHAT导弹采用串联穿甲弹头设计,能够贯穿800毫米厚的装甲,配合高角度攻顶模式,能有效击毁大多数主战坦克。除了使用火炮发射外,LAHAT还能装在普通车辆或直升机上使用,甚至美制106毫米无后坐力炮也能发射。目前除以色列外,印度、德国陆军均已采购LAHAT导弹供坦克使用,美军也计划将LAHAT导弹装在无人机上,作为即时打击火力使用。LAHAT的主要用途是增加主战坦克的交战距离和交战目标种类,特别是在某些需要避免附带伤害的战术情况下,使用LAHAT对付移动目标时,能够避免因瞄准失误导致误击事件。而且LAHAT外形紧凑,可避免占用太多弹药储存空间,装填手也无需经过特殊训练就能够装填导弹。
虽然LAHAT导弹已经尽可能走平价路线,但是两万美元的售价依旧偏贵,并非多数国家消受得起。也有不同看法认为,如果主战坦克真要加装导弹的话,与其花大钱购买炮射导弹,不如仿照遥控武器站加装独立的反坦克导弹发射器,不仅价格相对低廉,而且还能够让车长有更大的战术灵活性。
因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当坦克装上炮射导弹后,如果遇到近距离目标要开火,虽然按道理应该先卸下昂贵的炮射导弹,再重新装填普通炮弹,但这种纸上谈兵的想法在战场上完全是一厢情愿。当敌军目标出现在转角的时候,任何思路清楚的车长一定是要求炮长瞄准交战,不可能为了省钱而丢掉自己的性命。不过采用外置式反坦克导弹发射器,势必会让炮塔高度增加,如果没有经过适当设计的话,还得派人打开舱盖才能操作,这对于车组乘员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暴露在外的导弹发射器容易遭到敌火损伤,如果要把整体重量算进去的话,外置式反坦克导弹发射器不见得比较轻巧。
炮射导弹在使用上虽然拥有装甲保护的优势,但在装填上却或多或少会产生问题,就算是像俄罗斯那样把炮射导弹尺寸设计成和传统炮弹一模一样,但在保管和可靠性方面仍有许多问题。以动能穿甲弹为例,只要弹药引信正常,那么基本没有会出错的地方,但炮射导弹是电子装备的集合体,在环境恶劣的战场上,没人能担保炮射导弹具有绝对可靠性,最糟的情况不是导弹打不出去,而是好不容易打出去后飞不了几米就掉了。
除了炮射导弹本体,在坦克上必须配置相关制导系统,如果在设计时就集成到火控系统倒也罢了,万一要是额外加装的话,在光学通道和装甲配置上都必须动不少脑筋。不仅如此,现有炮射导弹几乎都是半主动导引,这意味着坦克车组乘员必须有人持续盯住目标。就理论而言,这应该由炮长负责,但这形同限制了坦克的持续交战能力,不然就是车长在紧急情况下放弃导弹制导,这样才能进行超越炮长射击。
使用炮射导弹还需要在战术协调上重新斟酌,特别在攻击空中目标时的敌我识别情况更加棘手。毕竟,主战坦克缺乏对空搜索能力,就算找到目标,要想以半主动导引方式持续锁定低空移动的机动目标其实并不容易。与此同时,主战坦克还必须在战场上移动,这种高难度战术运动如果不是在平时就落实大量训练,用炮射导弹击落低空目标谈何容易。
解决之道当然是让炮射导弹能够“发射后不用管”,问题是具有“发射后不用管”能力的炮射导弹无论在价格还是复杂程度上都会水涨船高,连带的也会让可靠度和价格更加难以接受。以美国著名的“轻标枪”单兵反坦克导弹来说,单价就高达4万美元,考虑到炮射导弹必须承受的巨大发射加速度应力,成本只会增加,不可能降低,这会让采购炮射导弹建立战备储量的基本要求更难达到。
实际上,主战坦克使用炮射导弹的战术需求关键在于目标种类,如果今天是在开阔地要和装备齐全的重装敌军交战,那么炮射导弹的确能争取到部分优势。但如果是要在城镇地区执行COIN作战,那么炮射导弹基本没有用武之地,还不如多派几个步兵班和坦克协同,发挥最大作战效果,毕竟炮射导弹价格不菲,还会占去有限的弹药空间,因此炮射导弹的使用应视战术情况机动调整,而不是为了追求高科技虚名浪费有限的军费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