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唠叨:小叛逆开“药方”治愈爸妈心理病
2015-09-16桦泉
桦泉
夏青学习成绩曾在班里排倒数第7名,是一名让“爸妈愁兮兮”的中等偏下初中生。面对爸妈轰炸式的唠叨,夏青用了很多奇妙招法反击,让爸妈发自内心地不想唠叨。从此,夏青没有废寝忘食增加课外学习的时间,也没有上补习班看课外辅导教材,该上网上网,该看电视看电视,脑瓜却突然开窍了,过去记不住的课文现在读几遍就忘不了,过去解不开的数学题现在像玩游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脑瓜开窍,功夫在课外
初三中考,一不留神,夏青考了个年级第2名。父母目瞪口呆,像买彩票中了千万元大奖。有人猜他可能看了什么学习秘籍,一夜间由傻小子变成“武林高手”,也有人说他瞎猫碰上死耗子。大家都觉得这个成绩不属于他这个“差生”。
夏青在全班50名学生中,成绩在30名以下,最差的一次是倒数第7名。老师说他上课心不在焉,写作业应付差事,玩起来比谁都欢,打架比谁都凶。这些麻烦,让他爸妈整天愁兮兮的。为了不让他“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从他还在娘胎里起就给他放音乐、讲故事、看新闻联播。老爸还时常摸着老妈的肚皮说:这是专门给北大、清华预留的娃娃。出娘胎第一天,他就开始了繁重的“学习”,老妈给他喂奶,老爸就在旁边给他读泰戈尔的诗:“母亲让婴儿离开右乳的时候,婴儿就啼哭,可他转瞬间又从左乳得到了安慰。”放学回家,爸妈生怕夏青贪玩,又添加了很多学习任务,累得他气喘吁吁。他心里想:连国家都说要给小孩子减负,怎么爸妈还是老一套,这样逼我学习!父母的北大、清华梦破灭后,把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夏青身上。然而,这个梦被夏青糟糕的学习成绩击得粉碎。
父母不甘心,什么方法都试过了,却没有一点作用。他们着急上火地唠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现在不好好学习,你将来刷盘子都没有人要!”夏青顶嘴:“我活在当下,不能为了将来不刷盘子而牺牲现在的快乐!”母子俩经常发生“战争”。夏青还不时给爸妈分析老来快乐和儿时快乐的关系。面对儿子的反击,父母加大了唠叨密度,扩大了唠叨范围,从生活、学习到为人处世,这些密集的“雨点”打在夏青的身上,让他无处可藏。
夏青被唠叨急了,暗地里跟爸妈较劲,想办法让他们不唠叨。他开始认真翻阅大量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和同学沟通。他细心观察爸妈的唠叨规律,还在笔记本上记录下来:他们喜欢在什么事上唠叨?经常在什么时间唠叨?并把父母的唠叨划分为10个类型,对不同类型的唠叨采取不同的应付方法。在这场化解唠叨的博弈中,夏青的能力得到了施展,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学习上,脑瓜开了窍。他依然跟以前一样,写完作业绝不多学一分钟,背诵课文手里还拿着《哈利·波特》,考试前也不耽误游泳、打篮球。可他却觉得过去解不开的数学题,现在就好像玩游戏一样轻松,记不住的课文,现在念几遍就过目不忘,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比过去不知强了多少倍。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的他,让父母和老师目瞪口呆。班主任说:“这孩子,如果能保持这种状态,北大、清华任他挑选。”老师的前后评语反差让夏青觉得好笑。他认为,现在的小孩子智商、情商基本上都差不多。只要脑瓜开窍了,大多数孩子都能轻而易举地上北大、清华。
“反唠叨”,快乐成长
“我不是郭靖,不是令狐冲,也不是张无忌,没有秘籍。”夏青说,“但是我有诀窍。这个诀窍不在学习上,而在学习外。”他说,帮爸妈化解唠叨,不像死学功课那么乏味,非常有趣。通过观察,他发现老妈像小孩,马虎,丢三落四,不知道爱自己。他列了一份清单:1.拖拉,事情总是拖到不能不做的时候再做。2.乱丢东西,用的时候找不着。3.不知道爱惜自己,水喝得少,胃不好还总吃辣。4.脾气急躁,对老爸态度不好……一共10条。夏青深知,爸妈非常爱他,越爱越担心,有了担心就有了唠叨。唠叨就像老妈的心结,不能硬拽,越拽越紧,得顺着她,用巧劲解开。
到网上查阅资料,刘文典大师教孩子写文章的消息吸引了夏青的眼球。大师用了“观世音菩萨”五个字:善于观察,明白人情世故,讲究音韵,有仁爱之心。他眼前一亮,对!何不用这五个字来化解老妈的唠叨呢?妈妈逛街,常把包挎在一边,有时拉链都不拉,被小偷偷过几次,商店里“小心扒手”的警示牌也没能让她改掉这个毛病。夏青就唠叨妈妈:“逛街的时候,记得把包放在前面,拉上拉链,小心小偷。”早上,老妈为他和爸爸做了丰盛的营养早餐,而自己却常常来不及吃。“老妈,你要记得吃早饭,多喝水,每天至少8杯水,千万别忘了。”老妈忙碌了一天下班后,买菜、做饭、洗衣服,照顾老公和孩子,青春一去不返,夏青心疼妈妈,就对她说:“去做美容,每周两次,你是天下最漂亮的‘中妇’。”
夏青的唠叨事无巨细,想得周全。他一天至少唠叨妈妈两遍,几天以后,妈妈受不了了:“你一个小孩怎么学得这么唠叨?”夏青说:“妈妈,等我将来出去工作不在你身边了,你就会知道,儿子的唠叨多么重要。没有儿子的唠叨,你会生活得一团糟……”“别整这些没用的,给我好好学习去!不好好学习,将来洗盘子都没人要。”老妈又搬出这老掉牙的话刺激他。以前,夏青每次都反唇相讥,惹得妈妈很恼火,说他没志气、没出息。这次夏青借势说:“妈妈,你累了一天,让我洗吧。”“去学习吧,只要你学习好了,妈妈就不累了。”“我要学会洗碗,将来或许用得着。”这句话平时是妈妈最不爱听的,在她心里,洗盘子就是“没出息”的代名词,现在语气却变了:“你好好学习就行了,只要学习好了,将来就用不着自己洗碗了。”夏青回答:“没关系,李嘉诚也洗过盘子端过碗呢!你的儿子将来要比李嘉诚还牛。即使将来洗盘子端碗,我也是你的儿子,也要孝顺你。”妈妈感动之余让夏青去上网休息休息再写作业。嘿嘿,“不写完作业不许上网”,这可是她规定的铁纪律啊。初见成效,夏青心里美滋滋的。
让夏青心烦不已的唠叨还有一句:“谁谁谁的孩子比你好……”为了让妈妈不再刺激他,夏青决定用“谁谁谁的妈妈”来对付“谁谁谁的孩子”。妈妈过生日,夏青不让爸爸买蛋糕,他要自己买。吹灭蜡烛,夏青切了一块蛋糕递给老妈:“祝妈妈生日快乐,心想事成!过了这个生日,妈一定时来运转,升职加薪。”他知道妈妈心里想什么,就挑她喜欢的说。果然,老妈笑着说他最懂妈的心。绕了个大圈,夏青开始切入正题:谁谁谁的妈升了处级,谁谁谁的妈评上了高级职称,谁谁谁的妈月收入N千元……妈妈听着儿子罗列的“谁谁谁的妈”,脸都绿了。她想,以前自己用这样的话刺激儿子,他内心该多难过啊。她意识到,这句话对孩子产生了“致命伤害”。妈妈有了反应,夏青赶紧说:“妈妈,不管别人的妈有多么优秀、多么出色、多么了不起,对我来说,你永远都是天下最好的妈妈。”此后,每次想拿“谁谁谁的孩子”来唠叨夏青时,妈妈就觉得对儿子是一种伤害。慢慢地,这句话就从妈妈的“语库”里消失了。
相对老妈的唠叨,老爸的唠叨更有创意。化解老爸的唠叨需要动更多脑筋,学更多知识,用更多技巧。老爸对夏青给予了更高的期望:“儿子呀,林肯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优秀学生了。”“老爸呀,林肯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是国家总统了。”父子俩你一言我一语,接对联似的。老爸小时候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勤劳、节俭,绝对是个规矩的乖孩子。所以,老爸除了林肯外,又给夏青找了个榜样——那就是他自己。老爸每个优点里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夏青听第一遍的时候感觉很有兴趣,听多了,耳朵都起茧子了,便感觉很烦。他觉得老爸就是做了个模子硬把他往里塞,就像瓜农残忍地把西瓜套进方块模子里,逼迫圆西瓜长成方西瓜,怪怪的。夏青开始琢磨办法挣脱这个模子。他从奶奶那里打听到一箩筐老爸小时候的故事,再听老爸说自己怎么怎么好时,他开玩笑地说:“你小时候还掀女生的裙子呢。”老爸红着脸要揍这个小兔崽子。之后,只要老爸一开口,“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夏青就抖搂一个。还没等夏青把老爸的糗事讲完,老爸就再也不拿小时候的正面形象教育他了。
光抖搂老爸小时候的糗事显然欠缺说服力。夏青知道老爸喜欢古典名著,崇拜雨果、大仲马,尤其崇拜泰戈尔,就找来泰戈尔的50多部诗集、100多部作品,一口气读完,越读越感兴趣。他把泰戈尔的一句名言贴在老爸书房里:“时间是变化的财富,然而时钟拙劣的模仿,却只有变化而毫无财富。”老爸恍然大悟:“不能让儿子成为一个只会模仿时间的小闹钟。”夏青跟老爸聊天:奥巴马的家庭隐私、空间站航天员的喝水和撒尿,从宇宙黑洞到地球微生物,从秦始皇到溥仪,从《诗经》到《鬼吹灯》,他还从刘文典那里知道了胡适、陈寅恪、冯友兰等一群国学大师。之后,再反击老爸时,夏青顺口就能指出来一个大家,直接把老爸惊晕了。
亲子博弈,平等才健康
以前夏青想反驳老爸,但是大脑知识库提供不出词句,让他苦于“才华”欠缺无力施展,终于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伟大真理。现在,他不仅得心应手了,强烈的求知欲令他自己都大为吃惊。为了让妈妈认识到喝水的重要性,他查阅了很多资料,关于喝水的知识,水在人体内的作用、人体内的含水量、喝什么样的水最合适等,还写了篇《喝水趣谈》,俨然一个保健专家。在夏青的唠叨中,有一条“别忘了给姥姥打电话”,早上嘱咐一遍,中午嘱咐一遍,晚上检查落实一遍。这快让老妈招架不住了。这时,夏青讲了有关“空巢老人”的生活特点、心理需求等理论,让老妈听得心悦诚服。
夏青的改变强烈地刺激了爸妈。为了治疗拖延症,妈妈也查阅了很多资料。过去总是催促夏青“快点快点”,后来才明白,拖拉不是天生的,是从周围环境学来的,可能来自强权的家教,也可能是一种反抗形式。以前,夏青的桌子总是很乱,他明明知道应该收拾一下,但是怕麻烦,迟迟不行动。这时,遇到老妈唠叨,他产生叛逆心理,越唠叨越不收拾。后来,妈妈不再催促了,而是心平气和地说:“儿子,你想一想自己决定,是收拾一下好还是乱糟糟的好?”妈妈刚一转身,夏青就收拾了。久而久之,夏青的桌子再也不乱了。老爸也反思到,当他唠叨夏青没出息的时候,是否该反思是自己没长进?孩子有待于教育和提高,但自己是否也应该再教育和提高呢?
“反唠叨”之战让夏青细心、体贴起来。平时调皮的他经常惹得妈妈大怒。妈妈常拿“我怀你的时候”或者“我生你的时候”,督促他加足马力学习,不要辜负了她的一片苦心。灵活的他赶紧编“我难产让老妈受罪”故事给妈妈听,其中一个版本是:“妈,这也不能全怪我,当时我记得我在一个漆黑的通道里爬,前面有个亮光,然后就看见很多大脑袋怪物看我,我一害怕就缩回去了,害得妈妈受了罪……”同样的素材,他编很多版本,全当练习写作,根据需要随时拎出来。成绩不好时,妈妈忍不住唠叨“生你的时候”,接下来就是“操心受罪”,再接下来“好好学习报答爸妈”。夏青赶紧用“出生”版本来对付:“脐带绕脖子,脸全紫,送去吸氧,才转危为安。估计我其实本该是个天才的,被脐带一勒给勒成平常人了……”引得妈妈哈哈大笑。一开心,唠叨不翼而飞。他还不忘记耍嘴皮子:“妈,你别着急,对平常孩子就要有平常心,给我点时间,我绝不会让你白操心,白受罪。”
夏青把泰戈尔的一篇表现孩子对自由渴望的文章《同情》读给爸妈听。父母则把另一篇文章《礼物》,对孩子的自由的鼓励念给夏青听,一家三口同读一本书。“妈,我是你的幼稚的孩子,我是你的一部分,所以我能读懂你的心,唯独你一个人有权利骂我罚我……”老妈摸着儿子的头笑着说:“儿子,妈妈生养你,为了你操心,你已经回报妈妈了,你用你的生命延续了爸妈的生命,你用那么多的快乐快乐了爸妈,你不欠妈妈,你要甩掉歉疚的包袱,如果以后妈妈不小心再说出让你歉疚的唠叨,你就说,没经过我同意你凭什么生我?”两人笑得前仰后合。逢年过节,爸妈生日,夏青都会主动回忆他们一年来的辛苦。一方面等于给父母的唠叨封上了口,另一方面也让自己“吃水不忘挖井人”。他们相互唠叨,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爸妈的唠叨少了,夏青的自由越来越多,心情舒畅,轻轻松松,学习自然就好了。爸妈也终于意识到,唠叨,即使是出于爱,也确实挺烦人。再好的关爱,如果放到唠叨里去表达,也会让被爱的人难以承受。
一位法国作家说:“一个男人一生中有三次塑造自己的机会。第一次要在父母的帮助和爱护下完成。如果这次没有成功,妻子会给他第二次机会,帮他走出浮躁、自私和不成熟。如果依然没有成功,孩子会给他最后一次机会。可如果还是不行,他就彻底完了。”爸爸说:“我可不想彻底完了,我要珍惜儿子给我的第三次机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走出浮躁、自私和不成熟的人,一个阳光快乐的人。”
一场爱的博弈,夏青的爸妈终于算清了一笔糊涂账:“我们希望得到儿子无条件的爱,可是当我们说出‘爸妈为你付出了心血’后,我们已经得不到无条件的爱了,因为我们给儿子开出了爱的条件。我们希望儿子热爱学习,可是当我们说出‘好好学习不要辜负爸妈的期望’后,儿子已经没有兴趣学习了,因为儿子把精力都转移到了回报爸妈上。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要管住嘴,放开手。唠叨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唠叨就像一根绳索,牵拽着孩子跟在大人身后不许离开。管住嘴,从平等心开始,亲子之间,没有谁欠谁,平等相处才是健康的。”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