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的观念在话剧创作中的实践及影响
2015-09-16叶弦
叶弦
说到现代舞,也许有的人会有些陌生。按照百度百科上的解释——现代舞就是Contemporary, 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和生活、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主张摆脱古典芭蕾舞过于僵化的动作程式的束缚,以合乎自然运动法则的舞蹈动作,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强调舞蹈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
1989年,处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率先成立了中国国内的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现代舞团。现代舞也在广东现代舞团成立前后开始了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0多年来,现代舞的传播以及现代舞团在内地的发展也经历了起伏和波折。但是,现代舞的“自由地抒发人的真实情感,艺术要反映现代社会生活”的观念却深深地影响了许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们。本文就试图把论述的视角放在现代舞的观念在话剧创作的实践及影响上。
戏剧导演林兆华、吴晓江、王延松的创作实践
简单地说,现代舞这门起源于德国和美国有100多年历史的现代艺术,其推崇的创作理念是“每一个创作者都是一个思想家”。它的创作讲究打破古典舞蹈的程式和规范,心在哪里舞就在哪里,我舞故我在。每个创作者都可以张扬自己的艺术个性。这自然会受到希望改变以往僵化的创作模式的艺术创作者的青睐。而著名导演林兆华无疑是其中的先行者。
早在2000年,在戏剧以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林兆华,就集合了优秀的京剧小生演员江其虎、武生周龙、现代舞演员王玫、话剧演员李建义、李乃文等一批各艺术门类的中坚,排演了实验话剧《故事新编》。
林兆华让这些各艺术门类的艺术家们,每天都非常兴奋地聚在一起,读原著、看国外的戏剧录像。林兆华试图让这台话剧的舞台呈现不是原来舞台上固有的东西,而是演员们碰撞出来的有表现力的新的东西,他试图在舞台剧创作上呈现出更多的可能性。
2003年、2004年林兆华又运用现代舞的创作方法,导演了契诃夫的名剧《樱桃园》和莎士比亚的喜剧《理查三世》。他找来充满活力的非职业演员,在对演员们的形体训练和对舞台美术的颠覆中,让演员们以他们自由的形体和语言,演绎了导演心目中理解的契诃夫和莎士比亚。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导演吴晓江先生也是一位自觉运用现代舞的观念和方法进行创作实践的创作者。2002年,吴晓江导演了改编自日本的话剧《我听见了爱》,邀请了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现代舞专业的编导应莉参与创作。这台话剧讲述的是聋哑人的爱情和友谊,因此在形体上有些特别和难度,对话剧演员的形体要求也不同于以往的话剧演出。舞蹈编导应莉介入到吴晓江话剧的创作中来,主要是把现代舞的形体训练方法介绍给了演员袁泉、孙强等人,而且应莉还特别强化和训练了演员们的手语表达能力。应该说这些方法是与这台戏所反映的特殊人群的故事与气质相吻合的。
著名戏剧导演王延松是另一位在话剧创造领域运用现代舞方法的导演。2004年他导演了史诗话剧《白门柳》。有人对这台话剧的评价是“非常中国与现代”。而此剧也是王延松导演作为文学策划并特意为广州话剧团排演的。其中话剧中部分形体的设计,就是邀请了广东现代舞团的编导一起参与和创作完成的。这篇评论中说到的“非常现代”,无论是舞台写意与写实的综合呈现上,还是戏剧场面的现代形体的展现与调度上,都让这台史诗话剧显得大气而现代。
现代舞的观念催生戏剧创作新方法
如果说,以上多位戏剧界的著名导演自觉地在创作上运用现代舞的方法和观念,是为了打破以往僵化的戏剧创作的思维和方法,解放艺术创作新思想的话,那么2006年,思维敏锐的青年戏剧评论人也发现了中国小剧场的发展与现代舞传播的关系。这位评论人撰文说:有意思的是,现代舞出现伊始,就受到了喜欢张扬个性的年轻人的青睐。有的年轻人在更多地接触到现代舞后,甚至宣称自己的生活和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在其他艺术领域从事创作的艺术家们,也频频向现代舞伸出橄榄枝。在话剧界,功成名就的多位导演,或者在自己的创作中吸收现代舞创作的观念和方法,或者直接邀请现代舞演员加盟创作和演出。
于是,探索少说话或者不说话的形体戏剧、肢体戏剧等戏剧创作的新方法、新形式,就被年轻的戏剧创作者作为了新的创作和探索的可能。这里面,比较突出的例子是青年戏剧导演赵淼和他的三拓旗剧社。
形体戏剧,顾名思义,就是主要依靠人的形体动作来进行创作的一种戏剧表现形式,它对演员的形体表现能力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而依赖和仰仗肢体进行的戏剧创作,实际上就是对以往依赖台词表达的中国写实主义话剧的一种颠覆。而这种颠覆,则是赵淼刻意的艺术追求了。对于他来说,表达非理性、非戏剧性、意识性的精神世界,才是他创作的追求所在。于是,从最早的《6:3》到《达人未爱狂想曲》《东游记》《壹光年》《鬼马电梯》《九种时刻》等等剧目,到2014年他的新戏《失歌》斩获了2014年爱丁堡艺穗节亚洲艺术大奖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之后,赵淼和他的三拓旗剧社经过了18年的不懈的追求和探索,终于在国内和国外获得了艺术创作上的成功。
当然,那些功成名就的戏剧导演们也并没有停止自己的艺术实践。我们不妨把论述的视线拉回到上面提及的吴晓江导演身上。2010年吴晓江导演又受广东省话剧团的邀请,导演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话剧《与妻书》。他在此剧的导演阐述里这样写道:我们不愿意将那个激动我们的林觉民,那个激情奔涌的时代,用平铺直叙的语言来传递。我们选用了诗的语言长啸,当代歌曲的缱绻,现代舞的冷峻与多义来表达我们复杂而清晰的感受!我们运用现代的舞台美学语汇来呈现那个旧时代的凄美,表现当代人对旧时代强烈爱情的唏嘘。
导演提到的:现代舞的冷峻与多义,其舞台呈现既有打开的大大的一本书的造型;也有演员们忽而现代人,忽而剧中人的走进走出。这些演员或者直接以当代人的身份,坐在舞台的两侧,倾听着男女主演讲述他们凄丽但又决绝的爱情故事。有时,他们又化身一百年前的剧中人,和主要演员同呼吸共命运。一起在舍生取义的气节中,奋不顾身地舍小家保大家。于是,现代舞台语汇方法的运用,让编导把这个故事讲述得既荡气回肠,又催人泪下。剧场里弥漫着浩然正气,于是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编剧、导演和演员们为我们共同搭建的具有时尚与古典气质的故事里,一起领略了一百年前革命仁人志士的大公无私、舍生取义,也让观众思考和寻找今天我们的人生价值所在。有评论人认为,话剧《与妻书》是把现代舞的方法运用到话剧创作中最好最自觉的例子。
“大戏剧”创作的兴起与现代舞的共同发展
近年来,现代舞的创作观念和方法深入人心,喜欢和接受它的人群与日俱增。我们欣喜地看到,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成熟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就是一个从概念和外围都不断发展、壮大的戏剧创作和演出的节日。从2009年到2014年已经举办的六届青年戏剧节看,这里面不乏实验戏剧,如小剧场京剧《浮生六梦》;也有肢体戏剧,如赵淼的《东游记》等、现代舞演出《抽屉》等。及至2013、2014年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已经在戏剧节整体的演出里,专门增设了舞蹈单元。在这个单元里,戏剧节组委会邀请国内和国外的艺术团体,演出了肢体戏剧、现代舞、环境戏剧等等肢体类演出,这就把戏剧的概念和外围都大大地拓展了。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成为了一个“大戏剧”概念的戏剧节,它开放性地把诸多戏剧表现和演出形式纳入到了其中,这对于开拓戏剧的表现空间,丰富戏剧从业者的表现手段,探索更多更有意义的戏剧表现方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无独有偶,2014年11月第一次在北京举办并历时近两个月的“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在全部45台演出中,也包含了7台舞蹈演出。其中中国的3部、法国的2台、爱尔兰和美国的各台。其中的现代舞演出,就是美籍华裔艺术家沈伟的现代舞专场《声希之夜》。这说明,这个世界戏剧人盛会的艺术节,也是采用了“大戏剧”的概念进行运作和演出的,因而会将不讲故事的现代舞演出也囊括在了其中。这也至少体现出,世界大型的戏剧节也是开放、包容和丰富多彩的。
今天,现代舞这个词汇对人们已不再陌生,而现代舞的“每一个创作者都是一个思想家”“我舞故我在”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剧场是一个具备了无限创作可能的空间,只要我们的创作者走进剧场,只要剧场的灯光亮起来,一切就充满了新的希望。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文化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