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卵黄性腹膜炎的诊断与防治
2015-09-16孙永泰
孙永泰
卵黄性腹膜炎是产蛋母鹅常见的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很高,该病又称“蛋子瘟”。近年来,我地区该病发生率呈逐年增加趋势,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严重。现将该病的诊断与防治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母鹅的产蛋季节,随着母鹅产蛋停止,本病流行也停止。该病流行常造成产蛋母鹅成批死亡,死亡率占母鹅总数的10%以上。
2 临床症状
母鹅群在开产后不久或产蛋期间,发现部分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愿行动,下水后在水面上漂浮、防群。仔细检查可见肛门周围沾着污秽发臭的排泄物,排泄物呈黑色,其中混有蛋清、凝固的蛋白或卵黄块。最后病鹅不食,失水,眼球凹陷,衰竭而亡。一般病程3~7d,少数病鹅能自行康复,但不能恢复产蛋。在鹅群发病期间,母鹅的产蛋率明显下降,畸形蛋明显增多,种蛋的受精率、孵化率大大下降。对整个鹅群来讲,要恢复产蛋率一般要经过20d左右。
3 病理剖检
可见腹腔中充满黄色腥臭的液体和破坏的卵黄,腹腔器官表面覆盖着一种淡黄色、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用刀容易刮落。肠系膜发生炎症,使肠环相互粘连,肠系膜表面覆盖着有针尖状小出血点。卵巢中的卵子变形,呈灰色、褐色或酱色,有的卵皱缩成瓣状。卵黄薄而易破,积留在腹腔内的卵黄大多凝固成硬块,切面呈层状,已破裂的卵黄凝结成大小不等的碎片。输卵管粘膜有炎症及针尖状出血点和淡黄色纤维蛋白沉着物。
4 微生物学检查
从病鹅十二指肠和输卵管的不同部位粘膜上蘸取材料,分别接种在新鲜的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和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上,37℃培养24h,可发现在培养基上菌落较大,分别呈现砖红色和黑色且带有金属闪光。
5 治疗
治疗病鹅时,内服呋喃唑酮,每只每日25mg,混入饲料中,连喂3~4d;肌肉注射链霉素、氯霉素、庆大小诺霉素、卡那霉素等药物,疗效都较好。
6 小结与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剖检、微生物学检查及治疗效果,可确诊此病。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6.1 在母鹅产蛋前一个月,注射“蛋子瘟”疫苗。
6.2 平时加强鹅群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消毒,禁喂霉变、腐败的饲料。种鹅放养的水质要清洁,口岸的坡面不能太陡,要平缓,否则产蛋期的鹅每次下水和上岸要挣扎、滑跌或跳跃,致使腹腔里的蛋破裂,感染发病。
6.3 在产蛋前要逐只检查公鹅,将生殖器上的结节切除,对溃疡面和创口每天用4%~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再涂抹磺胺类等消毒药,促进公鹅康复。有条件的鹅场可采用人工授精技术,这样既可减少患病机会,又可提高公鹅的配种比例。
6.4 控制鹅群饲养规模,每群饲养数量在500~600只为佳,便于管理和疾病的防治。
6.5 防治药物以呋喃唑酮为主,每只鹅在一个月里连续服3~4d,每月服15~20mg。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