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时候看什么书
2015-09-16巫小诗
巫小诗
上初中时读张爱玲和林徽因的书,情情爱爱的,也是不懂,只是感觉每天都很悲伤。我会在本子上抄一些内容虚无缥缈的句子,有时间便读一读,觉得好美、好伤感,除此之外,似乎没别的了。
现在想起来有些伤感,上小学时大家都看的《淘气包马小跳》,上中学时人们传阅的《左耳》和《沙漏》,我通通没有看过。我看了很多家人和老师觉得我应该看的书,而不是我真正想看的书。那些我没有看的书恰恰就是我那个年龄的孩子的记忆,而我的记忆是一片空白。我现在已经读大三了,不可能再回头读杨红樱、郑渊洁和饶雪漫的书了,但我的同龄人依旧喜欢它们,因为它们承载着他们的记忆。但这样的记忆,我没有。我好羡慕拥有这些记忆的人。
高中毕业时,有一本书很流行,同学们把它作为毕业礼物送给好友,书名叫《18岁前禁止涉足的18个地方》。我也有一本,我承认它其实只是几篇写得并不专业的游记,介绍了18个旅游景点,有味道的只是它的书名,仅此而已。为什么这些地方18岁前禁止涉足?因为,你浅浅的、小小的内心,还不具备深入那些风景背后的力量。读懂那些地方,需要有如时光般的深度,需要以行走的姿态接近灵魂,倾听来自内心深处的回响。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道理是一样的——欣赏风景需要时光的深度,阅读同样需要。只有拥有了时光的深度,才能更好地领悟书中的内涵,得到相应的体会,与作者产生共鸣。
我是在读高一的时候看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在当时,我认为它是一本无趣的书,我不懂这个回头浪子拯救失足妇女的故事有什么好看的。
今年我读大三,投了简历去一家单位做兼职,住在上海的亲戚家。周日的晚上,想着第二天要早起上班就身心疲惫、万念俱灰,偶然在亲戚家的书架上看到一本《复活》,随意地翻了翻,想重读一下。当我看到开篇第一段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被猝然击中了。书中写的是:
“花草树木也好,鸟雀昆虫也好,儿童也好,全都欢欢喜喜,生气蓬勃。唯独人,唯独成年人,却一直在自欺欺人,折磨自己,也折磨别人。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不是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不是上帝为造福众生所创造的人间的美;他们认为神圣而重要的,是他们自己发明的统治别人的种种手段。”
因为这段话,第二天早上,我欣然早起,呼吸着新鲜空气,道一声“这春色迷人的早晨”,便出门挤地铁去了。
什么年纪就应该看什么书,在10岁时看不懂20岁时应该看的书,到了20岁时想看10岁时应该看的书,却因为觉得幼稚而不愿拿起。因为你看的不仅仅是书,还是我们的生活。
(选自木木文摘在线阅读2015年3月24日,有改动)endprint